付俊良
在《紅樓夢》里,作者曹雪芹構造了無數令人難忘的場景,比如讀者非常熟悉的“寶黛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云醉臥”等,不勝枚舉。這些美好的場景不僅使小說隋感得以升華,還將小說中的人物烘托得更加豐滿,給讀者留下了美的享受和極為深刻的印象,集中體現了曹雪芹高超的“取景造境”技巧、超凡絕倫的審美情趣和無與倫比的文學才華。
“秋雨黃昏”——這個迷人的場景出現在小說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時值秋日,黛玉病又犯了,咳嗽不止。一日寶釵前往探視,兩人說了一會兒話,黛玉作“司馬牛之嘆”,自憐不如寶釵,自己父母都去世了,也沒一個哥哥姐姐。寶釵安慰她,并答應送她一些燕窩滋補身體。寶釵臨走時,黛玉央求她晚上再來說話,寶釵答應了。但是天有不測風云,沒想到黃昏時居然變天了,“淅淅瀝瀝的下起雨來”,“那天漸漸的黃昏,且陰的沉黑,兼著那雨滴竹梢,更覺凄涼”。黛玉料到寶釵因雨不會來了,果然,寶釵只派了一個婆子冒雨送來“一大包上等燕窩來,還有一包子潔粉梅片雪花洋糖”。
在無限的惆悵中,黛玉于燈下隨便拿起一本書,卻是“《樂府雜稿》,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黛玉因詞而感,遂作《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與《葬花吟》《題帕三絕》一樣,這首《秋窗風雨夕》也是黛玉傷身悼世之作,雖然寫的是秋雨下的凄涼,但由于作于黃昏,能讓人一下子就想到白居易《紫薇花》中的一句:“獨坐黃昏誰是伴?”
筆者瀆到這里,不禁掩卷沉思:如此黃昏,雖然有些凄涼,但到底情意綿綿,此時此刻,曹雪芹如果再讓寶釵前來與黛玉閑話,確顯無趣。這個時候,來的應是最該來的人。
雖然“落花寂寂黃昏雨”,但黛玉卻非“深院無人獨倚門”(韋莊《春愁》),畢竟在她剛剛寫完《秋窗風雨夕》之后,寶玉便冒著雨來看望她了。對于病臥瀟湘、惆悵滿懷的黛玉來說,這恐怕是人世間最大的快慰。尤為精彩的是,由于寶玉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黛玉戲稱他為“漁翁”,而接下來寶玉說也要給她弄一頂斗笠戴時,她說:“我不要它,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痹拕偮湟簦煊窬鸵庾R到自己“話未忖度,與方才說寶玉的話相連”,于是“后悔不及,羞的臉飛紅,便伏在桌上嗽個不住”。
雖說無意,但到底反映出了黛玉平日的所思所想。含蓄的表達映襯著黃昏綿綿的秋雨,將寶黛的情感放在這樣一個諍隋畫意的時空內交融,讀者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取景造境”的高超本領!
日落西山紅霞飛,孤獨的人兒思念誰?讀《紅樓夢》這一段,很容易讓人想到《詩經·國風·王風·君子于役》中所描繪的黃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關于此詩的宗旨,《毛詩序》言:“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焙笫蓝嗖蝗〈苏f,都認為是一首思夫詩。如朱熹說“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賦之”,清人姚際恒說“此婦人思夫行役之作”,現代學者高亨說“這首詩抒寫了妻子懷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心情”。讀此詩,浮現在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落日銜山,暮色蒼茫,雞棲斂翼,牛羊歸舍,正是倦鳥歸林、合家團圓之時。面對此隋此景,久別丈夫的妻子,心頭涌起一陣陣難以抑制的惆悵,她想念丈夫,心想他該不會正在忍受饑餓吧?暮色越來越濃,思緒越來越長,日復一日,日久天長,以致“每天這一段黃昏時光,實在是太難挨了”。
《君子于役》生動地表現了日落懷人的真情實況,清代方玉潤贊其“言情寫景,可謂真實樸至,宣圣雖欲刪之,亦有所不忍也。況夫婦遠離,懷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該詩也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唐人韓僵的《夕陽》:“花前灑淚臨寒食,醉里回頭問夕陽。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墻?!崩疃说摹稙鯒罚骸鞍遵R逐朱車,黃昏入狹斜。狹斜柳樹烏爭宿,爭枝未得飛上屋。東房少婦婿從軍,每聽烏啼知夜分?!彼稳酥焓缯娴摹肚镆範壳椤分杏小袄w纖新月掛黃昏,人在幽閨欲斷魂”之句。這些詩歌的取景造境,均含有《君子于役》的況味。正如清人許瑤光所評:“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p>
《紅樓夢》中,曹雪芹所營造的秋雨黃昏情境,其實正是《君子于役》“日落懷人”的再現:晴天的黃昏難挨,雨天的傍晚同樣不好過。
可以肯定地說,博古通今的曹雪芹所營造的“瀟湘黃昏景”不是故意照搬《君子于役》。其實“最難消遣是昏黃”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共同情愫,因而“黃昏”才從一種自然現象被情感豐富的人們賦予“文化意象”,并受到各種各樣、不同角度的解讀。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詞“黃昏”,可以搜索到許多解讀“黃昏意象”的文章,如《唐詩黃昏意象研究》《(楚辭)黃昏意象發(fā)微》《淺談柳永詞作黃昏意境中的悲情內蘊》《論(邊城)中的黃昏意象》等,總數多達一萬多條,足以說明“黃昏”意象有著迷人的文化魅力。
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通信、電視、網絡等技術高速發(fā)展,現在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再產生這種“黃昏情結”。天黑了,家人還沒有回來,就打個電話,或者發(fā)個微信,誰還會倚門遠眺、望眼欲穿?筆者少時生活在鄉(xiāng)間,大人們從早到晚都在地里忙農活,孩子們則漫山遍野地瘋玩,一直玩到天黑?;氐郊?,大人們還沒到家,只有高掛的“鐵將軍”把門,此時坐靠著門框,饑寒交迫,只盼著父母趕快回來生火做飯,然后吃飽了睡覺。當時急欲填飽肚皮的心靈還不懂得,其實,那就是一種“黃昏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