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華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上,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相比,王績也許算不上是一顆閃亮的明星。然而,若將其置于六朝末至初唐詩歌演變的關(guān)節(jié)點上,那么他的價值和魅力就非同一般了。王績的詩歌一掃齊梁詩壇柔靡綺麗、重文輕質(zhì)的宮廷詩風(fēng),而在山水景物描寫中寄予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開啟了一代新詩風(fēng)?!兑巴芳词谴祟愒姼柚袠O具代表性的作品。
由隋入唐以后,王績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即辭官回鄉(xiāng)。唐太宗貞觀年問,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兑巴芳雌滢o官歸隱于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所作。
在古代社會,士人們一般都會將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即干祿)作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好方式,王績亦是如此。他天性聰敏,自幼好學(xué),博聞強識?!缎绿茣ね蹩儌鳌酚涊d,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十一歲的王績游歷京都長安,拜會當時權(quán)傾朝野的大臣楊素,其間談吐非凡,被在座的公卿士大夫贊為“神童仙子”。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應(yīng)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省正字。但他生性簡傲,不愿在朝供職,遂求為揚州六合縣丞。又因嗜酒不理政事,加之時逢天下大亂,遭讒被污,索性解印綬而去。嘆曰:“網(wǎng)羅在天,吾且安之!”乃還鄉(xiāng)里,過起了徜徉山林的隱逸生活。然而,對一位懷有儒家功業(yè)理想的文人而言,歸隱于山林之間,其實內(nèi)心有很多矛盾。一方面,山水之間的幽美、寧靜和恬淡可以讓他暫時忘卻世俗人間的焦灼和煩惱;另一方面,對于主流社會的疏離又讓他無法實現(xiàn)人生價值,使得他恐慌和憂慮。這首詩中所彌漫的濃郁的秋悲和暝愁即是這種內(nèi)在矛盾的集中展現(xiàn)。
“東皋薄暮望”,“皋”本義為水邊涯岸的高地,“東皋”即東邊的水畔高地,久之便成了專有的地點名詞,詩人辭官之后便隱居于此。自上古以來,中國詩人們即普遍存在登高望遠的情結(jié)。《詩經(jīng)·周南·卷耳》中有:“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薄稘h樂府·悲歌》中有:“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xiāng),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闭鞣蚧蛴巫右驗檫h征或求仕離開了故鄉(xiāng),漂泊異鄉(xiāng)的途中登高望向故鄉(xiāng)所在的方向,即使望而不見,眼前的山水風(fēng)景也聊可緩解內(nèi)心的思念。這種登高情結(jié)幾乎貫穿整個古代社會,甚至成了重陽佳節(jié)基本的節(jié)日活動。這首《野望》也是由登高起筆,逐漸展開情與景的描寫和抒發(fā)。日暮黃昏時分,詩人登上東皋,縱目遠望?!皹錁浣郧锷?,山山唯落暉”,映入眼簾的景色非常優(yōu)美。登高望遠,山間景色盡收眼底:每一棵樹都染上了秋天的顏色,每一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光輝之中。如果不是內(nèi)心懷有悲愁,這樣的景致也足以賞心悅目了。然而詩人卻說“徙倚欲何依”?!搬阋小闭Z出《楚辭·遠游》:“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倪而乖懷?!币鉃榕腔?,彷徨?!坝我馈?,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之句。他徘徊彷徨,不知道前路在何方。這種無所歸依的迷茫所透露出來的,其實是詩人懷才不遇的失路之悲。滿樹的秋色不能給予他安慰,反而平添了幾分清愁。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有“翊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屈原、宋玉以來一直延續(xù)的悲秋情結(jié)在王績詩歌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同時,這首詩中所蘊含的暝愁也是非常明顯的。所謂暝愁,亦稱暝色起愁,指的是古代詩人往往在日暮黃昏時分愈加愁情難遣。從字源上看,“暝”與“冥”通,其義項中既包括外在的“晦暗”義,也包含內(nèi)在的“無知”義:“一,晦暗?!对姟ば⊙拧o將大車》:‘無將大車,維塵冥冥。屈原《楚辭·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fēng)飄兮神靈雨。二,昏昧無知?!囤w國策·趙二》:‘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國之強弱,內(nèi)度其士卒之眾寡,……豈掩蓋于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外在環(huán)境之晦暗往往是內(nèi)在精神世界迷茫的外現(xiàn),前者與后者構(gòu)成了烘托和映襯的關(guān)系。錢錘書云:“詩人體會,同心一理。潘岳《寡婦賦》:‘時暖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飛而赴楹兮,雞登棲而斂翼。歸空館而自憐兮,撫衾稠以嘆息。蓋死別生離,傷逝懷遠,皆于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與悲秋一樣,暝色起愁在古代詩作中也非常普遍。在潘岳的《寡婦賦》之前,《詩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暝色起愁的篇章?!锻躏L(fēng)·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此詩“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句乃暝色起愁書寫之源頭。后世的詩詞作品中,暝色起愁更是屢見不鮮。如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比缌赖摹栋寺暩手荨罚骸皩t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現(xiàn)當代的詩人何嘗不是如此。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難忘七月的黃昏,遠樹凝寂/像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暝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橘綠/那妙意只可去秋夢邊緣捕捉……”又如黑大春的《何年》:“黃昏像黑色的憂郁癥,傳染著月季/我烈性的小酒杯,發(fā)出刺破胸腔的鶴唳/在熱病中,在星星被撞碎的冰碴之間/我一頭煤火的額發(fā)瞬間熄滅了記憶/只在一小塊月亮的戈壁回想起你/帶著絲綢的醉態(tài),帶著被俘于前世的淚滴……”王績的這首《野望》,暝色之中所升騰起來的哀愁在詩人的筆端從開頭一直延續(xù)到末尾?!氨∧骸?,點明了詩人登高的時間是日暮黃昏時分;“山山唯落暉”,呼應(yīng)了開篇所指出的時間節(jié)點——日暮黃昏?!澳寥蓑?qū)犢返,獵馬帶禽歸”,落日的余暉中,牧人驅(qū)趕著牛羊回家了,獵人騎著獵馬帶著捕獲的獵物滿載而歸。牧人也好,獵人也好,生活在這人世間,或放牧,或打獵,各自都是篤定的存在,不會遲疑,沒有徙倚,只需在既定的生命軌道上細水長流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而詩人卻沒有這份篤定,他一直在仕與隱之間猶疑彷徨,靡靡無所騁。出仕時,他無法忍受官場的復(fù)雜與濁惡,只好選擇辭官歸隱;歸隱之后,卻又無法從山水田園之中獲取真實的快樂。對于當時處于失據(jù)狀態(tài)的詩人而言,莊子所竭力倡導(dǎo)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實在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境界。
詩人不僅不能從山水之中汲取快樂,在與鄉(xiāng)人相處的過程中,他也常常感到孤獨。“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鞭?,是一種植物,即野豌豆苗?!安赊薄币辉~,暗用了商末周初賢人伯夷、叔齊的典故。相傳周武王克商后,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終于餓死。此后,“采薇”常用來代指遠離世俗的隱逸生活。所遇之人皆非故舊,知音難覓,只好“尚友古之人”(《孟子·萬章下》),在縱情高歌中緬懷遠古時代的潔士伯夷和叔齊,以求從中汲取到安于當下的精神力量,鼓舞迷離彷徨中的自己。
也許是太過冰冷了,后世的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山水田園詩時,一改人與人之間“相顧無相識”的涼薄關(guān)系,而努力營造出人物之間真誠交往的脈脈溫情。如王維的《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錐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焙茱@然,王維的《渭川田家》與王績的《野望》關(guān)聯(lián)甚密,即使認為前者脫胎于后者亦不為過?!段即ㄌ锛摇分?,野老對于牧童的眷念愛護,農(nóng)夫之間的依依寒暄,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快樂美好。又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故人熱情邀約,盛情款待,把酒閑話之后又預(yù)約下一次的相會,舊友之間情真意切的親密關(guān)系躍然紙上。相比之下,王績《野望》缺少了后世山水田園詩中所著重強調(diào)的人對大自然的依戀,也缺乏人與人之間親密和諧關(guān)系的表達,而是從頭到尾散發(fā)出清冷和疏離。這種清冷和疏離,其實是處于易代之際的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不自適的外在展現(xiàn)。詩人曾被主流社會視為“神童仙子”,自然是天性聰穎,擁有治國平天下的熱忱和本領(lǐng),卻由于不得已的外在因素埋沒于山林。他始終不能完全忘懷世事,也從未斷絕功名之念,當他目睹眼前的一派秋色時,便不禁感念一年光景即將逝去。這種秋悲,其實是年華老去而功業(yè)蹉跎的文人在光陰流逝面前產(chǎn)生的一種仄迫感;而暝愁,則是由仕與隱之間無從選擇和無所歸依的孤獨感。這種充滿張力的內(nèi)在焦灼,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文人們?nèi)松鷥r值實現(xiàn)的艱難和無奈。
除了思想內(nèi)蘊的復(fù)雜和豐富,這首《野望》在文體風(fēng)格上亦有獨到之處。隋朝詩壇沿襲了齊梁時期柔靡綺麗的宮廷詩風(fēng),加之隋煬帝的倡導(dǎo)和力行,重文輕質(zhì)、雕琢藻飾之風(fēng)大熾。王績從隋朝詩壇一路走來,卻能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寫出這樣一首質(zhì)樸自然的清新佳作。其創(chuàng)作實踐直接召喚了初唐四杰、陳子昂等人對齊梁柔靡詩風(fēng)的批判和對質(zhì)樸剛健的“建安風(fēng)骨”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