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辰
語言是豐富多姿的,也是客觀理性的,電視新聞?wù)Z言作為一種面向廣大受眾的傳媒語言,因其特性從而具有客觀、質(zhì)樸的特點。從這一點上來說,它需要記者在采訪報道中認真地思考,不偏不倚、冷靜準(zhǔn)確地描寫出所采訪的人、事、物。然而現(xiàn)在當(dāng)我們一打開電視,細心的觀眾在收看電視新聞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一些報道中還存在著“新聞腔”。套話、空話、大話連篇,言之無物。譬如:“在……形勢下”“在……鼓舞下”“受到……的熱烈歡迎”“與會者一致認為”等等??斩捶ξ?,裝腔作勢。寫這樣報道的記者思路狹隘、思維呈現(xiàn)固定的模式化,丟掉了電視新聞的精確性、清晰性和優(yōu)美性,觀眾一看到這樣的新聞難免就會厭倦膩味?,F(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大大加快,觀眾收看新聞,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取更多的信息,這就要求每條新聞簡潔、生動。白描性的語言恰好符合電視新聞的這一需要。白描語言沒有繁枝贅葉,不拖泥帶水,通過運用白描語言的寫作方法,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將會大大增強。
懂得美術(shù)的人都知道,白描是中國繪畫中的一種傳統(tǒng)技法。它不用顏色渲染,只需略施淡墨,采用純墨線來勾描物象,雖然簡練但是卻傳神逼真。把這種技法借用到新聞寫作上來,就要求記者必須刪繁就簡,用簡潔明了、客觀理性的語言來記錄報道,而不能一切從主觀意識出發(fā),或者是從一時的個人情感出發(fā),甚至是從某一方的角度出發(fā)來肆意渲染,夸大其實。這樣的采訪報道,就會有失偏頗,就會脫離群眾,甚至?xí)崆耸聦嵳嫦?。在白描語言的寫作上,史圣司馬遷在其《史記》這部紀(jì)傳體史書中,記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皆以“白描”式的語言來講述。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開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1]。
在這段敘述中,語言簡潔、準(zhǔn)確、生動、鮮明,使讀者過目不忘。同樣,電視新聞如果運用白描語言,也會令觀眾印象深刻,從而使受眾在快速交流中領(lǐng)會與接受。
視聽結(jié)合、聲情并茂的電視新聞,可以憑借熒屏把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生動直觀快捷地傳播給廣大受眾,這是廣播、報紙等媒介無法做到的,只能望其項背。電視新聞畫面直觀、形象,使人如臨其境,而且畫面與畫面之間聯(lián)系緊密,切換較快,因此其文字稿必須簡潔、準(zhǔn)確。從這一點上看,“白描”語言更能派上用場。把白描語言運用到電視新聞中,與鏡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可以說二者是相契相合,讓觀眾也會感受到一種電視傳媒之美。因為,只有白描性的語言,才會是電視新聞最合適的語言。無事實不白描,運用白描性的語言,才能將新聞還原到本真,講述的更貼切,更到位,也從而為觀眾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那么,在電視新聞中怎樣具體運用白描性的語言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新聞文體是一種簡潔而注重動詞的文體。對于初涉電視新聞的愛好者來說,他們往往還不能脫離文學(xué)創(chuàng)作里那種運用豐富的想象或者是濃厚的主觀意識來寫作的方法,在新聞寫作里也是天馬行空,肆意濃墨重彩,這樣的新聞稿件,其客觀性、真實性往往會大打折扣,甚至?xí)е晾逯囈郧Ю铩F鋵崳瑢τ谝粋€記者來說,一旦拿起筆進入寫作過程,新聞與文學(xué)之間的差異就顯而易見了:電視新聞的選擇狀態(tài)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無限度、無邊界不同,相反,它是有限度、有邊界的。新聞本身就是已經(jīng)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一句話,始終處于行進狀態(tài),而“動詞”最能反映出它的本質(zhì)和實質(zhì)。所以,在電視新聞中要運用“白描”語言簡潔而準(zhǔn)確地勾勒出事物的狀態(tài),就必須多用動詞,用好動詞。
動詞在語言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因素,任何運動狀態(tài)的事物總比靜止?fàn)顟B(tài)的事物顯得生機勃勃。例如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一切詩文,總須立在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盵2]同樣,電視新聞中“白描”語言的形象感與力度也主要是通過動詞傳達出來的,動詞的準(zhǔn)確運用,可以讓整個稿件充滿活力,為報道增色不少,從而也吸引受眾,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譬如,一位記者在報道原子彈起爆的情景時說:“一股氣流撲了過來,把距爆炸中心一萬英尺的控制塔以外的兩個人猛地推倒在地上。與此同時,一朵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云團迅速升入四萬英尺的高空……”。在這一段文字敘述里,作者運用一連串的動詞“撲”“推倒”“升入”等,緊扣人心,一氣呵成,洗練地勾勒出原子彈爆炸時的動人心魄的場面。語言簡潔、準(zhǔn)確而又生動傳神,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最終讓電視語言“立于紙上”。這實在是在電視新聞中采用白描手法多用動詞的一則成功范例。
又如在《三峽工程實現(xiàn)大江截流》的新聞報道中,記者這樣描述,“三顆信號彈騰空而起,上百輛自卸車轟鳴著沖上堤頭,輪番將成噸的石料傾入江中”[3],“騰空而起”“沖上”“傾入”一系列動詞的使用,活靈活現(xiàn)的表現(xiàn)出大江截流緊張忙碌的現(xiàn)場,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言文字大師老舍說:“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親切的文字。所謂親切,就是普通的話,大家這么說,我也這么說,不是用一大車大家不了解的詞匯字匯?!盵4]的確,這就和白居易寫詩一樣,用最普通的話來寫作,連老太太都看得懂。那么我們在新聞寫作里,也需要運用最接地氣的文字,去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多用大白話、大實話,這樣才能不脫離實際,才能寫出讓人信服的稿件?!皬娜罕娭衼淼饺罕娭腥ァ?,這一點作為一名記者,我在采訪中深有體會。群眾語言的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往往令我們這些整日搞文字工作的“專門人才”自愧不如。
前一段時間我去臨潼區(qū)相橋鎮(zhèn)采訪西安銀橋乳業(yè)集團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感人事跡。在采訪之前我本想以新聞套話來作為導(dǎo)語開篇,然而在采訪中聽到的一首相橋鎮(zhèn)農(nóng)民自編的鄉(xiāng)土詩歌卻使我深受感動,于是決心以它來作為新聞稿件的導(dǎo)語:
在臨潼區(qū)相橋鎮(zhèn),廣為流傳著這樣一首鄉(xiāng)土詩歌:“黨對人民真關(guān)懷,辦起奶廠幸福來;喂奶牛,住高樓,嘴里抽的是‘軟猴’;肉夾饃,油潑面,晚上看的大彩電?!?/p>
一首看似平常普通的鄉(xiāng)土詩歌經(jīng)農(nóng)民的口中說出,生動準(zhǔn)確,通俗易懂,勝過了記者絞盡腦汁而想出的一句句套話,為整個新聞稿件增色不少。同樣,當(dāng)我在了解到相橋鎮(zhèn)用新引進的萬畝美國苜蓿作為奶牛的第一飼料時,我說:“看來養(yǎng)牛,這飼料還是很重要的?!甭犃诉@話,農(nóng)民孫萬成用厚實的手掌拍著身邊的奶牛說:“對著呢,養(yǎng)牛首先就要抓飼料。人不給牛吃,牛不給人吃。”聽了他這明白樸實而又含義豐富的大白話,我真想在相橋再呆上兩天,好好跟他學(xué)學(xué)。
大白話實際上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通過親身實踐總結(jié)出來的大實話。他們沒有更多的閑暇“吟風(fēng)弄月”,也沒有“嘩眾取寵”之心,只圖用最少的話把事情說明白就行了。所以,他們的語言簡潔明了,生動樸實,從不矯揉造作,刻意渲染,完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大實話。電視新聞的白描語言如果多用群眾語言,就能為群眾喜聞樂見,還能使新聞具有鮮活之氣。例如穆青在《新聞工作散論》一文中說的:“我們的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立刻透出美味來。”[5]
當(dāng)然,在電視新聞的白描語言中多用大白話不等于多用地方方言。我們的許多地方方言在普通話中還并不規(guī)范。因此,為了讓新聞信息傳播得廣泛,使更多的受眾接受這些信息,電視新聞白描語言首先必須以規(guī)范化了的語言作為基礎(chǔ)。
浮華造作終是虛,洗盡鉛華始見真。綜上所述,白描語言應(yīng)是電視新聞?wù)Z言的主要特征,電視新聞運用白描語言才能使新聞更好地傳播,我們的新聞價值運用白描語言才能夠更好地凸顯出來。那些看似千頭萬緒的新聞元素,也只有運用白描語言,才能夠刪繁就簡,直奔主題,一針見血。從某種意義上說,白描語言看似缺乏文采實際上卻文采飛揚,看似清水稀湯其實卻味道濃烈。“無招勝有招”,這或許就是白描語言在電視新聞中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