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慶中
1996年,是麗江縣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麗江縣一中最不平凡的一年,對我來說亦是如此。回想那一年的麗江,那一年我在縣一中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經(jīng)歷,依舊記憶猶新,終身難忘。
我是1994年8月從麗江縣八中調入麗江縣一中的。麗江縣一中創(chuàng)建于1969年,它的前身是麗江縣“五·七”一中。學校位于麗江古城北麓,金虹山腳下。當時的縣一中,學校除了八十年代初期才建的兩棟教學樓外,其余都是一些磚木結構、土木結構的老師宿舍、學生宿舍、禮堂、食堂和教室,而足球場在校園外。學校建在山坡,校舍建筑因勢而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別具特色。站在大門外,可以俯瞰麗江古城,整個古城盡收眼底,一覽無余。
1994年9月的麗江縣一中,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完全中學,初中部每個年級有6個班,還有一個補習班,共有19個班;高一高二各6個班,高三4個班,加上文理補習班共18班,全校教職工共130多人。我調入縣一中后,因新來乍到,什么都得從頭學習和適應。學校讓我擔任高中理科補習班班主任兼教師,同時還要任一個高中應屆班的數(shù)學教師,我積極調整心態(tài),積極承擔。
到了第二年,由于上一屆理科補習班高考成績優(yōu)異,1995年8月申請來麗江縣一中補習的理科生劇增,但學校因師資有限,加之只有一間教室,所以只辦了一個班。教室安排在大門正對面“五·七”一中時期的磚木結構蓋老教學樓二樓,文科補習班和初中補習班也都安排在此,一樓作為女生宿舍。當年理科補習班有108人,教室里的課桌前排頂在講臺,后排靠在教室后墻,室內只留一小溜過道,過往也要側著身走,加上當時用的都是實木二人桌凳,教室里顯得十分擁擠。
時光到了1996年1月下旬,我們順利完成了上學期的教學任務,非畢業(yè)班已經(jīng)放了寒假。適逢當年春節(jié)靠后,畢業(yè)年級留下補課一周,補課結束之后,老師們都準備著回家過節(jié)。2月3日,我們剛吃過晚飯,我和幾個老師在張永康老師宿舍閑聊。大約在19點過十幾分鐘,天突然暗了下來,緊接著就聽到幾聲房子震動的響聲,我們意識到有地震,就立即跑了出去,此時震得越來越厲害,我們很難站立起來,就趴在地面上。屋頂瓦片紛紛落下,墻壁上的石頭也滾落下來,整個校園塵煙四起,木結構房屋東倒西歪,磚混教學樓梁柱斷裂,十分危險。我感覺到此次地震不小,之后聽到有同事說震級有7級多,死傷了許多人。有人說,幸好是假期,學生都放假了,又有人說,地震時間如果再晚兩三個小時,那死的人就會更多。當晚所有人都不敢睡覺,有震感的余震隨時都有,還不時聽到這里那里,這村那村又死傷的噩耗,人心惶惶。
經(jīng)地震專家測定,麗江九六“2.3”大地震為里氏7.0級,有51個鄉(xiāng)鎮(zhèn)受災,300多人遇難,重傷近4000人,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此次地震,麗江縣一中整個校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有的校舍百孔千瘡,房屋高危林立。加之有許多教師職工及學生家中也同樣遭到嚴重的破壞,學校領導、教師職工們心情都異常沉重,陷入了絕望的痛苦中。
麗江縣一中地震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心,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春節(jié)期間,緊張的抗震救災工作就已經(jīng)開始了。各型汽車源源不斷地運來木材,人民解放軍迅速前來支援,北門建筑隊工人和全校教職工都投入到搭建臨時校舍的工作中,齊心協(xié)力,晝夜奮戰(zhàn)。學校臨時教室和辦公室就搭建在足球場,學生宿舍搭建在籃球場。因理科補習班有100多人,在我的要求下,搭建了一間較大的教室,有點像小禮堂,后來全校教職工會議,就在這間教室召開。畢業(yè)班開學時,教室還未搭建完成,我就動員補習班學生也參與其中,他們從老教學樓拆下門窗,安裝在簡易教室上,搬來桌凳,買來窗簾,率先完成了新教室的修建工作,確保如期開課。全校開學時,學生宿舍,教室,教師辦公室均已搭建完畢,老師們都在足球場辦公和上課,此情此景每每想起唏噓不已!
令我感慨的是,理科補習班全班100多學生一個也沒有流失,且學習勁頭不減。我考慮到班里有部分學生家受災嚴重,就動員全班同學星期天到受災同學家里幫忙開展自救。在3月至4月兩個月內,全班學生除了到受災同學家救災外,還到老師家里救災。我?guī)е鴮W生分兩批次到受災較重的新團村李耀宇老師家、中濟村和學佳老師家救災。吃過早點,我就帶領學生步行3公里左右,到了他們家后,分成幾個小組,投入到緊張的救援勞動中。在李耀宇老師家,我也上了屋頂,參加蓋瓦,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蓋瓦,之后也沒做過。學生們個個也能吃苦耐勞,不怕臟累,先爭恐后,積極肯干。到了下午5點左右,我們師生又徒步回到學校。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學生提出不愿意去救災勞動的想法,也沒有一個學生要求因勞累而晚自習請假的。后來麗江縣一中理科補習班的先進事跡還受到了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通報表揚。
5月1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來麗江視察災情,他視察了幾個村子后,不顧路途勞累,在中午12點左右,在和志強等領導同志的陪同下,風塵仆仆來到縣一中視察災情,慰問師生員工。他和夫人朱琳向學校贈送了兩臺電腦,他還在校園作了講話,他說:老師們,同學們,今天,看到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好,我很高興。我們的國家欣欣向榮,繁榮昌盛,你們雖然受了災,在黨和國家以及全國人民的支持下,我們一定能夠恢復生產(chǎn),重建家園,重建校園。過一久,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溫家寶也來到學校視察災情,慰問師生員工。他在足球場簡易教室內勉勵師生不要畏懼暫時的困難,要充滿信心,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全校師生員工歡欣鼓舞,對學校的恢復重建充滿了信心。
5月底6月初,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重建校園工作全面展開。多個建筑施工隊同時進住學校,計劃中的一期工程包括三棟教學樓,兩棟學生宿舍同時開工,工人們晝夜施工,機聲轟鳴。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正常進行,而當年中高考成績并未滑坡。
在8月的暑期里,麗江縣委政府對一中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充實,我被任命為學校教導主任。這個任命,對我這個未婚大齡青年來說是個不輕的擔子。當時實際困難有這樣幾個,一是新建校舍還處在施工初期,學校簡易的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經(jīng)過了一個雨季后,損壞嚴重;二是初一、高一招生較為困難;三是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特別是高中英語教師。前任教導主任李燦林副校長對我甚是關心,工作移交時還順帶指導我如何開展工作等細節(jié)。憑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和踏實努力,學校教導主任的工作不說輕車熟路,也并不陌生。最讓我頭疼的仍然是師資不足這一問題,再次體會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處。
學校當年高中畢業(yè)班有4個,計劃招生6個班,高中部比原先增加兩個班。全校英語老師退休兩人,調離了3人,剩下英語教師只夠安排高三年級和高二年級民族班,這就是說新高一年級6個班和高二年級4個班將空缺英語教師。初中部這邊也缺美術、音樂教師。到教育局人事科了解得到的結果是沒有回來報到的畢業(yè)生,他們說,只要有報到的,就先分配給我們。開學臨近,學校領導和我都非常著急,課程總表里的“A、B、C、D、E”何時才能用人名來替換掉呢?
正當我們都一籌莫展之際,云南師范大學伸出了援助之手。師大外語系、電教系、體育系分別派出四名英語、一名美術、一名體育年輕教師到我校工作一年,還說來年又繼續(xù)支援,師資問題總算暫時得以解決。英語老師要排3個班,有的還要跨頭教兩個班級。其中有一個麗江籍的李慶華老師,她跟我說,和老師,你們要一輩子在中學教書,我們只在一年,再苦再累也要干好,我率先帶頭教三個班。還有一個叫高茜的美術老師,能歌善舞,又能文藝主持,她隨便拿一兩樣東西,就把初中美術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特喜歡,我請她再代幾節(jié)音樂課,她都愉快答應,讓人敬佩。過幾年后,我到昆明開會,曾專門到云師大外語系、電教系拜訪看望這兩位老師,得知李慶華已移居澳大利亞,高茜已去日本留學。
新高三文理分班后,高62班沒有人愿承擔班主任工作,我動員了兩個本年級教師,他們都說,其它班可以當,這個班可不敢承擔,害怕“剃光頭”。我就自告奮勇地擔當了。我首先整頓班風和學風,樹立學生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一年的努力,該班高考和群芳同學考了麗江縣文科第二名,吳敏等多名學生考入省內外本專科院校,還培養(yǎng)出了麗江納西族歌手和文軍。
隨著恢復重建一期工程的初步建成,“民族化、園林化、現(xiàn)代化”的校園初具規(guī)模,校舍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學年調配來了幾位教師,云師大也陸續(xù)派來教師支援,師資問題已得到解決。同年,我也結婚了。從此我和愛人互敬互愛,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1996年的麗江“2.3”大地震給麗江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但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大力幫助下,大災難變成了大機遇,大機遇帶來大發(fā)展。一九九六年,是我在麗江縣一中難忘的一年,也是我人生中刻骨銘心的一年。它讓我倍加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再次感受到人民解放軍的可敬可佩,感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各界人士對教育的重視關心,感受到領導的關懷、同事的幫助、學生的愛戴。
“金沙江水來天地,玉岳浮云變古今”。如今,嶄新“三化”的麗江縣一中校園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學校培養(yǎng)出了大批人才,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2003年麗江撤地劃市,麗江縣一中更名為古城區(qū)一中。2009年區(qū)一中從金虹山搬遷到象山腳下,迎來了發(fā)展的新時期。我慶幸能在麗江縣一中,有那么一段學習、生活、工作的經(jīng)歷,也正是那段崢嶸歲月培養(yǎng)了我,鍛煉了我,塑造了我。
1982年我?guī)煂.厴I(yè),當時剛滿18歲,我被分配到原麗江縣白沙中學任教,我懷著激動萬分的心情來到白沙中學。白沙中學在文昌宮內,初來乍到,看到土木結構且棟棟陳舊、苔蘚滿目的校舍,與自己的期許相去甚遠,心里頓感失落和沮喪,感覺這里似乎與被眾人稱為“麗江文化之源”“足球之鄉(xiāng)”的美喻名不副實。
然而,文昌宮象一位慈祥的老人,她沒有計較我的不滿。當時的白沙中學,教師大多來自白沙本地,還有幾個來自城里和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其中個別為民辦教師,所以學校規(guī)定周一至周五全體教師住校,星期六星期天除值班教師外其他教師可以回家。每到周末,有時整個院子就剩我這個來自魯?shù)猷l(xiāng)的孤家寡人,然而這樣的經(jīng)歷給了我更多了解它的機會。
文昌宮的西面是學校足球場,南面是籃球場,東面有十幾棵參天的松柏古樹,周圍是學校校田和古建筑群。古建筑群由琉璃殿、大寶積宮、大帝閣、金剛殿等組成,其中最富盛名的白沙壁畫就在大寶積宮和大帝閣內,而大寶積宮內的壁畫是明朝年間創(chuàng)作的,因年代久遠而享譽海內外。解放后,這些文物成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每棟古建筑都價值連城,經(jīng)久不衰。它不僅是麗江納西族人民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更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瑰寶。
學校有七棟殿宇式的建筑,其中四面環(huán)水、坐北朝南的兩層樓房一棟,東西兩側各有兩廂平房,坐北朝南的兩層門樓一棟,中間一棟南北向兩面房把整個學校又分為南北兩院。所有建筑規(guī)劃得緊湊有序,二進式院落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在不大的兩個小院子里種有一些古老的白玉蘭、桂花樹、梅花樹、臘梅、牡丹,還有一定數(shù)量盆栽的花草植物。在工作之余,老師們邊欣賞邊為其清理雜草、或培土澆水什么的,把這當作是生活的一大樂趣。精心培育后的花草郁郁蔥蔥,你追我趕,爭先斗艷,好不熱鬧。
文昌宮這里原來辦的是白沙完小,白沙完小是麗江最早的學校之一,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批人才。當時白沙中學算上足球場、籃球場,再加20多畝校田,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里算是大學校,而球場在校園外,真正的校園其實就是文昌宮了。
文昌宮也是白沙著名的古殿宇建筑群落之一,所建時間與周圍建筑應該大體一致,大約是在明代木土司政權鼎盛時期興建的。它是座文廟,是用來祭拜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
我對文昌宮之魅力感受最深的是院內的一幅楹聯(lián)。我經(jīng)常出去跟學生一起打籃球,踢足球,累了又回到安靜的校園里,獨自欣賞著文昌宮院內這幅楹聯(lián),令我終身難忘。上聯(lián)是:教弟子如養(yǎng)芝蘭今日栽培須務本;下聯(lián)是:愿先生勿棄樗櫟他年長大儘成才;橫批是:樂育英才?!暗茏印睂Α跋壬?、“芝蘭”對“樗櫟”、“今日”對“他年”、“栽培”對“長大”、“務本”對“成才”,對仗如此工整完美,筆風遒勁有力,比喻準確恰當,師生關系闡述透徹明了,通俗易懂,文筆斐然,我對其膜拜之極,難以言表。古人誠不我欺也,它生動詮釋了教育教學要遵循普遍的規(guī)律,它要老師首先筑牢學生的根基,讓學生“固本”遠行;它要老師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讓學生感恩前行;它要老師面向全體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更要讓老師用長遠和發(fā)展的眼光對待每個學生。物換星移,然而這樣的教育理念并未過時,一直把它作為我的座右銘。它完全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們中小學教師教書育人的準繩和尺牘。
我在白沙中學期間,文昌宮里的孔子塑像早就沒有了,但大殿內安放塑像的臺子仍還完好。透過這幅楹聯(lián),我似乎在歲月的長河里依舊聽到了文廟里朗朗的讀書聲。
或許是受到校園里“精致”的花花草草的影響,我在工作之余,也形成了養(yǎng)花養(yǎng)草的愛好,特別酷愛養(yǎng)蘭。我養(yǎng)蘭主要是自然栽種,放管得當,隨性生長。但絕不為了追名逐利,用溫室溫棚,這藥那藥啥的。自然栽種的蘭花根深葉茂,花劍粗壯有力,花朵鮮艷自然,能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養(yǎng)好蘭花是件不容易的事,栽種好了不管是不行的,急于求成或者管得太勤往往適得其反。養(yǎng)蘭三十年,怎樣才能養(yǎng)好蘭?我還是沒有掌握十分的要領,但有一點肯定的就是就是“養(yǎng)蘭”要養(yǎng)好“根”。我很幸運“養(yǎng)蘭”和“教弟子”,讓自己有機會進行實踐,“寓教于樂”更是讓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體會這其中的奧妙。教育不是朝夕之功,教師要做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工作,不是用幾個數(shù)字就能簡單量化出來的,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一句古語說得特好:“求學如春日之苗,不見其長,卻日有所增”,教書又何嘗不是?“養(yǎng)蘭”與“育人”其實殊途同歸!
盡管白沙中學的校舍相當簡陋,設施條件更不入流,但就是依靠文昌宮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出和惠禎等一流人才。我慶幸能在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文昌宮,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學習、生活、工作;更慶幸在18歲的年紀就站在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一個起點。我工作僅三年,白沙中學師生、白沙人民把我推到學校領導崗位上,讓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學校曾因教育教學質量過硬,中考成績優(yōu)異,吸引一大批周邊的大研、黃山、白華、束河、金山、大東、鳴音、拉市等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到白沙中學學習,學生們也陸續(xù)考入了高一級學校,學校名氣大增,自己也受到地委行署的隆重表彰。
我工作五年后,專升本繼續(xù)深造。離開文昌宮時,我把這幅楹聯(lián)抄在筆記本里帶走了。從那以后,愛不釋手的筆記本陪伴著我,相繼在麗江縣五中、麗江縣八中、麗江縣一中、古城區(qū)一中從事高中數(shù)學教育教學工作。時過境遷,這本筆記本已經(jīng)是紙黃墨淡了,但這幅楹聯(lián)在我心里卻依舊璀璨奪目。它過去管用,現(xiàn)在有用,今后也一定能用。它讓我學習中感悟,實踐中領會了三十多年。只可惜我還是未能學好,更沒有做好。我還是如同一個個跚跚學步的小孩,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不久前,我向三十多年前的學生,曾榮獲云南省十佳校長的白沙完小和春雷校長了解文昌宮里的這幅楹聯(lián)。當他告訴我,文昌宮內原來的楹聯(lián)沒有了時,我甚感惋惜。但又聽到他們請了國內的著名書畫家汪德龍先生把這幅楹聯(lián)又題寫在了新白沙完小時,我心甚慰,甚慰我心!
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分享這幅文昌楹聯(lián)吧!以此共勉。
樂育英才
教弟子如養(yǎng)芝蘭今日栽培須務本,
愿先生勿棄樗櫟他年長大盡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