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賀(長春市圖書館 吉林 長春 130021)
●郭文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長春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 吉林 長春 130022)
瓜蔞病蟲害防治(1)
●劉佳賀(長春市圖書館 吉林 長春 130021)
●郭文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長春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 吉林 長春 130022)
1.1.1 癥狀 為害葉片、莖蔓和果實。葉片受害初呈水漬狀圓形或紡錘形斑點,漸變?yōu)楹谏珗A形斑,有時有暈圈和同心輪紋,干燥時,破碎穿孔;潮濕時,病斑正面生粉紅色粘稠物或黑色小點(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莖蔓和葉片受害,初為黃褐色水漬狀,后變黑色長圓形病斑,稍凹陷。果實受害,初為暗綠色水漬狀斑點,后擴大呈褐色圓形凹陷斑,凹陷處常龜裂;潮濕時,生粉紅色黏稠物。幼果受害,畸形或腐爛,嚴重時落花、落果、爛藤、爛果,以初夏和秋季嚴重。
1.1.2 病原 有性態(tài)為(Glomerella cingulata Var.Orbicularis Jenkins,W.et Combs.),屬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自然條件下少見。無性態(tài)為瓜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et Mont)Arx],屬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異名為[C.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
1.1.3 防治 選無病種根和種子,播種前用50%的多菌靈200倍液浸種4~5小時,清洗后在清水中浸泡44~46小時,然后播種。塊根繁殖斷面用草木灰蘸一下,然后種植;或用50%的多菌靈200倍液噴灑,晾干后種植。棚內(nèi)及周圍不種植其他瓜類作物,并及時防治害蟲。盛花期至長果期是炭疽病的發(fā)病高峰期,應重點用藥防治。從出花期就開始噴藥,每隔約7天噴1次,輪流用藥,連用3~5次。選用25%的施??巳橛?000倍液或25%的保鮮克1 0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的百菌清800倍液、80%的大生1000倍液、10%的世高(敵萎丹)水分散顆粒劑1500~2000倍液,每隔7~14天噴1次。藥劑防治注意輪換使用。
1.2.1 癥狀 為害瓜蔓。發(fā)病初期節(jié)部產(chǎn)生油浸狀褪色裂紋,并分泌膠脂。病情嚴重時,蔓上裂紋部位出現(xiàn)爆裂,主蔓基部裂開口還會流出灰、紅色膠狀液體,俗稱“爆血管”;側(cè)蔓裂開后,產(chǎn)生白色油狀物。部分植株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緩慢或停止生長;重者全株死亡,蔓干燥后赤褐色。
1.2.2 病原 瓜類蔓枯病(Didymellsbroniae)、西瓜殼二孢(Ascochyta citrullium Smith),見于安徽、浙江等地,屬半知菌亞門。主要發(fā)生在6~8月份,種植過密,施肥不足,管理初放發(fā)病較重。平均氣溫18~25℃、相對濕度85%以上時易發(fā)病,高溫加重病害。
1.2.3 防治 選耐熱抗病品種,并在無病田塊上種植。主要用藥時期在入梅后的6月底、7月初和入秋后8月上、中旬。發(fā)病初期用藥灌根或全田噴霧,隔3~4天后再用1次,以后視病情而定。土壤消毒用高錳酸鉀400倍液,用量400千克/畝。種子消毒用高錳酸鉀浸種30分鐘。萌芽期用25%的丙環(huán)唑乳油全田噴施(包括棚架)。于雨后氣溫約20℃的晴天進行,鏟除越冬菌源。藥劑可用80%的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的安泰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500~2000倍液、40%的杜邦福星乳油800倍液、5%的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也可用75%的百菌清(達科寧)800倍液。藤蔓上有明顯的蔓枯病病斑(如流膿膠)時,則用10%的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00倍液,用毛筆涂莖。注意藥劑的交替輪換使用。
1.3.1 癥狀 枯萎病是一類幼苗期從根部侵染維管束內(nèi)的全株病害,染病植株多從開花結(jié)果期,特別是果實膨大期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癥狀。
1.3.2 病原 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sp.cucumerinumOwen,屬子囊菌門鐮刀菌屬。
1.3.3 防治 用抗枯寧噴灑、灌根或浸種。噴灑抗枯寧750~1 000倍液,苗期至生育中期噴2~4次;灌根時用同樣濃度,于苗期和成株期各灌1次;浸種時用750倍液以浸沒種子為宜,浸種8~10小時撈出,曬干后播種。苗期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0%的世高水分分散顆粒劑1200~1500倍液淋根,每株約300mL,防治1~2次;或者在幼苗各伸蔓期每株用250mL高錳酸鉀溶液灌根,每隔5~7天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藥劑須在播種前處理或苗期施藥才會有一定效果,若田間已發(fā)病,用藥效果較差。
1.4.1 癥狀 發(fā)病初期在葉面產(chǎn)生白色、近圓形的白粉狀霉斑,至秋季霉層上產(chǎn)生散生小黑點,是設施瓜蔞生產(chǎn)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苗期常造成瓜蔞生長勢減弱甚至死亡,生育期造成掛果畸形。
1.4.2 病原 瓜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Chen)和瓜單囊殼[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屬子囊菌門白粉菌目。
1.4.3 防治用50%的可濕性硫磺粉、石硫合劑、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5%的三唑酮(百里通)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40%的氟硅唑(福星)乳油4 000倍液、50%的醚菌酯(翠貝)水分散顆粒劑3 000倍液、50%的硫磺懸浮劑300倍液噴霧防治。生產(chǎn)實踐,做到藥劑交替使用,以防產(chǎn)生抗藥性。
1.5.1 癥狀 苗期、成株期都可發(fā)生,為害葉片和莖,卷須及花梗受害較少。在潮濕條件下,病斑背面出現(xiàn)紫褐色或灰褐色稀疏霉層,嚴重時,病斑連成一片,葉片干枯。
1.5.2 病原 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屬假菌界卵菌門霜霉。
1.5.3 防治 用噴灑保護性藥劑預防,煙霧劑以45%的百菌清煙霧劑效果較好。
1.6.1 癥狀 老葉葉色黃綠相同,葉片變小,葉面凹凸不平,皺縮變硬而脆,呈花斑狀;新葉狹長,皺縮扭曲。側(cè)枝生長無力,呈倒掛,植株生長嚴重抑制,節(jié)間縮短,出現(xiàn)“籠頭”;花器不育,難于坐果。主要是通過蚜蟲、飛虱、薊馬、螨、跳甲等傳播。
1.6.2 防治 種子播種前,用55℃溫水浸種約40分鐘。苗期開始,每20天噴施1次3%的植物激活蛋白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連噴2~3次。及時消滅蚜蟲及其他媒介昆蟲。4月下旬和10月下旬是蚜蟲遷飛時期,采用灌根或噴霧法。灌根用25%的阿克泰水分散粒劑2g,兌水5kg,每株滴根100~200mL。噴霧用 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2000倍液、25%的阿克泰水分散粒劑5000~7500倍液,后期用0.36%的苦參堿水劑1000~1500倍液。噴霧時要全面均勻地噴葉背。整枝前,用1%的肥皂水和 0.03%的稀磷酸二氫鉀混合液噴灑防治;臺風過后,用4%的嘧肽霉素+圣農(nóng)素+鹽+醋,或用20%的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5%的植病靈1000倍液、2%的菌克獨克水劑26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噴1次,連用2~3次。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