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財經大學 晉商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財經大學 環(huán)境經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萬里茶路是繼絲路衰落之后在亞歐大陸上興起的以山西商人為主要構成力量的又一條重要國際商道。萬里茶路從福建武夷下梅起,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然后自漢口一路北上,經過河南、山西、河北、內蒙,進入蒙古國經烏蘭巴托到達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茶路在俄羅斯境內繼續(xù)延伸,經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到達圣彼得堡,又進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共1.3萬公里。[1]
萬里茶路經過俄羅斯將中國的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鑄就了晉商的輝煌,同時也將晉商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萬里茶路逐漸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中,直到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時盛贊萬里茶路,稱它與中俄油氣管道為聯(lián)通兩國的“世紀動脈”,萬里茶路才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中。事實上,萬里茶路在學術界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影響力最大的還數(shù)美國學者艾梅霞(Martha Avery)的歷史學著作《茶葉之路》以及作家鄧九剛寫作的長篇報告文學《茶葉之路》。近十年來,隨著萬里茶路申遺的呼聲不斷高漲,對萬里茶路的研究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高潮。專著有韓小雄的《晉商萬里茶路探尋》與米鎮(zhèn)波的《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影響比較大,關于萬里茶路的文章也層出不窮,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萬里茶路的興起與變遷,路線考證及沿線的人文歷史挖掘等方面。本文以萬里茶路的茶葉貿易史為開端,著重以萬里茶路這一貿易線路上的各個重要的節(jié)點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關于萬里茶路的興起,有學者認為是與絲綢之路的衰落息息相關。楊永生對于萬里茶路的起源作了詳細論述:絲綢之路在聯(lián)通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同時,將絲綢和茶葉傳播到了中亞。絲綢之路中對于絲綢和茶葉的傳播間接地影響了蒙古人的飲茶習俗的形成。中華大地上戰(zhàn)亂與和平交織,絲綢之路也時斷時通。唐以后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到了宋朝時期,政府早已無法控制西北地區(qū),因而絲綢之路基本中斷,蒙古帝國的崛起,將絲綢之路納入到其版圖疆域內,促進了貿易的流通便捷度。自張騫開辟絲綢之路之后的1500多年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上,雖然由于東西方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經濟政治狀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兩者的交流一直是半通半停,直至13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及其出于政治立場方面的考慮,導致了絲綢之路逐漸衰落,于公元15世紀后徹底中斷。絲路中斷后迫于香料的需求,歐洲人開始從南、西、北三個方向進行探索,萬里茶路的興起與絲綢之路的衰落密不可分,蒙古人的統(tǒng)治時期以及中亞各國的絲路貿易為萬里茶路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伴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麥等國的探險者與商人分別從不同方向開辟了通往東方的道路。與此同時明朝開中制的影響下山西商人于洪武年間開始北上輸送糧食,開啟了長途販運之路,成為萬里茶路開啟的雛形。后來穿越長城,到達中俄邊境恰克圖,在絲綢之路向西中斷后,從北方成功開辟通往西方的“萬里茶道”。由此作者得出結論:萬里茶路的興起與絲綢之路的衰落密不可分。[2]在萬里茶路的演變史中學者們更傾向于茶葉貿易的積極影響。其中蘇全有寫道:“1616年,俄國人出使中國,使他們得到了認識茶葉的機會。恰克圖的發(fā)展新高潮始于1753年,至1755年茶葉對俄國人的影響已滲透入生活各個方面,這些都是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繁榮的見證?!盵3]
在遙遠的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4]肖坤冰認為武夷山茶葉在俄羅斯的傳播過程經歷了一個從神壇到大眾的認知與傳播過程。[5]陶德臣從中俄茶葉貿易概況,中轉地恰克圖運作模式及貿易結構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論述。[6]鞏志以史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列舉明清各個時期關于茶葉貿易量的方式,陳述了幾百年來的茶葉商貿發(fā)展史。[7]
莊國土從茶葉輸俄的貿易線路與貿易商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尤其對晉商到達張家口以后的三條輸俄茶葉路線的分析比較中肯。[8]徐毅以量化的方式給出了各時期中俄茶葉貿易量的波動情況。[9]郭偉奇、董玉梅對于中英,英俄,中俄間的茶葉斗爭過程中指出英國商人在漢口茶葉貿易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10]陳鈞的《十九世紀沙俄對兩湖茶葉的掠奪》中也有所表現(xiàn)。[11]俄商勝利碾壓晉商的現(xiàn)實使得晉商販茶被歷史無情地遺棄,也從側面促成了晉商為主導的萬里茶路的衰落。
萬里茶路作為一條運茶古商道,在發(fā)揮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也給沿線地區(qū)帶來了文明的碰撞與經濟的發(fā)展。孫海龍以經濟地理學作為視角,指出晉商與萬里茶路的完美結合是受歷史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一個結果,其形成與演變具有歷史必然性。[12]
關于萬里茶路的起點,學者普遍認為是武夷山腳下的下梅村,也有人認為是長江流域的兩湖地區(qū)。通過對論文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下梅與兩湖地區(qū)其實是不同歷史時期茶路的起點。
王海津對于武夷山的氣候以及對武夷山茶——大紅袍主產地的獨特的歷史與地理因素進行了討論。[13]鄒全榮在《晉商與下梅村》一文中介紹了經營武夷山茶的鄒氏因為福建下梅村而創(chuàng)造了輝煌歷史的經歷,并肯定了鄒氏與晉商常氏的茶葉貿易在推動福建武夷山茶市興起及萬里茶路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14]
也有作者從不同的視角對下梅成為萬里茶路的起點做出了解析,比如禾青,他從大賈興起的一般模式出發(fā)通過對下梅鄒家建筑風格的考究以及對鄒家祠堂的探尋來尋找茶葉之路的起點。[15]
下梅茶市后期的衰落,學者多認為與當時的時局是密不可分的,比較突出的影響因素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也有學者持有不同意見,比如林仁川通過對近代福建茶葉外銷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茶葉耕種與制作技術落后是導致下梅茶葉競爭力減退的誘因之一,沉重的賦稅與不利的地形導致下梅茶葉運輸成本的偏高也是其外輸受挫一個重要原因。[16]顏麗金從武夷茶衰落的原因進行了相關分析。[17]
1853年,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后,致使通往福建、江西等省的茶道被迫中斷,晉商不得不另行取道至兩湖地區(qū),因此,湖南羊樓洞和湖北安化成為了新的茶源地,也就成為了茶路的新起點。兩湖地區(qū)湖泊星羅棋布,加之縱橫交錯的水網,為茶葉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此外湖北安化的黑茶以其獨有的口感,迅速取代了武夷紅茶。
在兩湖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羊樓洞等茶葉主產地,而漢口憑借便利的運輸條件使得漢口與安化茶在后來的貿易中獨占鰲頭。張篤勤對此作了詳細探討,作者列述了中俄的茶葉貿易的增長趨勢,并介紹了俄商逐步控制漢口茶葉的狀況。[18]郭蘊深對茶葉貿易量及俄國商人盤剝市場的手段從制度角度揭示了其原因。[19]艾杰也提到了漢口茶葉貿易對于當?shù)馗餍袠I(yè)的系列影響。[20]杜七紅講到長江地區(qū)的地理與氣候優(yōu)勢造就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產茶優(yōu)勢,這其中以兩湖地區(qū)最為盛名。[21]胡太昌指出,便利的內外水運條件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九江被開放為通商口岸是九江茶市形成的直接動因。[22]周付華通過對長達80年的貿易歷史從九江茶市的開端出發(fā)討論了茶葉貿易中的各方關系及衰落的原因等。[23]劉曉航講述了漢口在茶葉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俄國人與漢口的情緣。[24]此外,王海津對湖南省石門的茶業(yè)進行了細致的分析。[25]在兩湖地區(qū)茶葉的種類中,作為國內三大紅茶之一的湖南安紅最負盛名。廖奇?zhèn)τ诎不t茶予以詳細討論并積極肯定了安化紅茶的歷史貢獻。[26]
作為萬里茶路上重要的轉運樞紐——河南賒店,在萬里茶路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在萬里茶路的推動下,賒店成為了茶葉水陸轉運的重要節(jié)點,在這里茶葉從船上被卸載轉上馬背。[27]賒店在發(fā)揮經濟重鎮(zhèn)的功能的同時其自身的發(fā)展格局也潛移默化地受經商者的民俗風格的影響,位于其中心位置的山陜會館見證了萬里茶路貿易始末。[28]周忠生對于山陜會館的布局及建造格局等做了細致闡述。[29]譚經龍對賒店鎮(zhèn)興起時間,原因等做了分析,并對賒店鎮(zhèn)從戰(zhàn)亂與匪患,商品市場的變化,水源問題的變化以及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的方面做出了分析。[30]起源于漢代的賒店在明朝一直是河南省西南方向的一個普通的小村落。明代以后,由于經濟中心南移現(xiàn)象日益凸顯促使南北方貿易日益繁盛,作為賒店附近的天然的水旱碼頭——潘河和趙河,是往來船只溯長江,沿漢江北進的貨船經唐河的最后一處碼頭,正因如此賒店成為明清時期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和水陸轉運的重要樞紐。明清時期賒店的人口曾達到13萬,在賒店有72條街道和巷子,碼頭依河而建,往來船只繁密,岸上的貨物堆集如山,貨棧和客店以百家計數(shù)。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賒店已經有經商商鋪424家,其中有100多家錢莊、當鋪。在這其中以山西、陜西販賣鹽茶的大賈為代表。其中以茶葉,鹽,布匹等為大宗貨物,造就了賒店這一個龐大的物資貿易和商品轉運中心。因此,在明清時期,在民間素有“天下店,數(shù)賒店”和“拉不完的賒店,填不滿的北舞渡”的說法。明清時期的賒店也因此成為中原地區(qū)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與周口、道口、朱仙鎮(zhèn)并稱為中原四大商業(yè)重鎮(zhèn)。[31]
萬里茶路離開賒店后便進入了山西省內。作為晉商的發(fā)源地,山西在萬里茶路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在茶葉運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分流作用。在這里茶葉經山西省分別運往東西兩口,以滿足不同的供應。陳賽賽提到由于太行山的地理阻隔的影響,茶葉在太行山的羊腸小道中只能以駝隊的方式進行運輸,在茶葉抵達魯村后由于地形放緩允許車輛通行,因此祁縣魯村便成為了駝運與車運的中轉站。茶葉從河南賒店出發(fā),經洛陽到達太行山,然后取道至祁縣,經行太原,雁門關,大同最后發(fā)往張家口,或者歸化城。[32]張江詳細敘述了魯村的茶葉運輸過程,“傍河挾官道”生動地說明了魯村在運輸途中的地理區(qū)位的優(yōu)越性。[33]萬建輝對于太行山的險峻進行了切實的描述,作者提到440公里的陸路耗時約一個月,其中萬里茶路的必經地段的羊腸坂便是“太行八陘”中的一段,而見證這一切的當屬“碗子城”,眾多的商隊日夜穿行于建筑于山頂上的百余米見方的碗子城。[34]周鑫鑫在《晉商茶幫的困厄與出路》一文中對運輸過程及線路的分析,作者除了對運輸線路作出闡述外還得出了晉商茶葉貿易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結論。[35]
張家口作為東西兩口中的東口在萬里茶路中廣為人知,對于張家口商業(yè)貿易盧云亭以列舉的方式將1235-1936年間發(fā)生于張庫大道上的商貿大事件進行敘述。[36]因此這條道也被稱作為“張庫恰國際商道”。
作為晉商中的翹楚,大盛魁在歸化城書寫了雄渾的歷史,以大盛魁的重要貿易集散地呼和浩特為茶葉重鎮(zhèn)的局面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
有的學者關注到中俄的茶葉貿易對于蒙古的影響。在社會方面,萬里茶路的開辟將茶葉輸出至蒙古地區(qū),給蒙古人民提供了茶葉,在政治方面,《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的簽訂等于清政府將蒙古作為免稅區(qū)拱手相讓于俄國。雖然在后期清政府覺察到這一弊端,但是為時已晚。俄國已經將蒙古地區(qū)的經濟貿易活動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也為后期俄國商人擠壓晉商市場埋下了禍根。[37]
作為萬里茶路的又一重要節(jié)點——恰克圖,對于中俄茶葉貿易來說可以說是至關重要之地,黃鑒暉在外茶商的大本營與運輸?shù)年犝撌鲋凶髡咛岬搅饲】藞D的由來,并指出恰克圖貿易對晉商的影響。[38]郭蘊深對于俄國商人染指中國內地茶葉市場,導致恰克圖市場交易份額下降的史實予以披露。[39]
恰克圖對俄羅斯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像帕爾申評論所言“一個恰克圖抵得上三個省,他通過自己的貿易活動將人民的財富變成寶貴和富有生機的汁液,輸送到西伯利亞”[40]
張喜琴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對中俄雙方的貿易進行了評述。關于市場規(guī)約文中指出中俄恰克圖邊貿市場的管理制度雖在條約的框架下,但也有許多非正式制度的特點。[41]
萬里茶路雖然已經堙沒于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其本身蘊含的價值逐步被挖掘出來。首先,萬里茶路具有典型的遺產價值,在萬里茶路起點的下梅村,其人文地理建筑遺產的典型代表就是鄒家祠堂和梅溪??梢哉f萬里茶路發(fā)端于下梅,而作為下梅昔日輝煌的見證,鄒家祠堂記錄了一個家族的歷史,鐫刻了下梅茶葉貿易興衰。其次,位于漢口的巴公老房子在中俄漢口茶葉貿易繁盛的十九世紀里默默地見證著中俄茶葉貿易史中漢口地區(qū)的始末。再次,作為水陸轉運的重要節(jié)點河南賒店,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建筑風格著名古建筑——山陜會館,更是清代以來行走于萬里茶路的商旅的見證。最后,作為萬里茶路的晉商故里——山西,至今保留的關于萬里茶路的遺跡分布于晉中地區(qū)的山西大院,自古晉商便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富商大賈在發(fā)家致富后,便回到老家大興土木、建房造舍。在中俄茶葉貿易中發(fā)家的晉商自然也不例外。以上的幾個個案僅僅是萬里茶路沿線建筑遺產中的典型代表。
中俄茶葉貿易史除了留存下諸多建筑遺跡外,在幾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凝結在萬里茶路上的人文要素也不容忽視。首先,在茶葉出產區(qū),與茶葉包裝運輸相伴而生的制茶與包裝技術受茶葉貿易的推動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而這一技術也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其次,作為遺產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幾百年的茶葉貿易中,伴隨著茶葉貿易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日益興盛,文化的融合現(xiàn)象也日益顯著,而這一影響力確是潛移默化的。至今在內蒙古牧區(qū)的牧民,選購茶葉時川牌茶磚的不二之選的行為習慣便是這一文化滲透力的顯著寫照。就文化交流的過程而言本身就具有動態(tài)性,關于這一點在幾百年的輸俄茶業(yè)品種的變遷中便可窺得一二。
萬里茶路給世界遺留的價值是多元的。首先,不論是其自身的運輸線路還是沿線遺留的各式建筑遺跡,其凝結在交通和建筑中的文化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其次從經濟的角度出發(fā),作為萬里茶路上的主導者——晉商,在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晉商推動了茶葉貿易的繁榮的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受益,成就了晉商傳奇;再次,在萬里茶路沿線,因萬里茶路所興起的各類集鎮(zhèn)以及伴隨茶葉貿易日益繁盛而得到發(fā)展的制茶技藝,其自身也成為萬里茶路價值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最后,萬里茶路對當下而言具備典型的文化挖掘價值。不論是線路型線性遺產,建筑遺產,商業(yè)經濟遺產還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巨大的寶藏,值得進行文化遺產再發(fā)掘,再利用。
萬里茶路的湮沒與世界局勢的關系密不可分。首先,動蕩的世界局勢為萬里茶路的中斷埋下了伏筆。其次,中國與蘇聯(lián)政權的更迭加速了萬里茶路的衰亡。最后,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于落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巨大沖擊也是加速其走向衰亡的強大內在推動力。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萬里茶路最終于20世紀初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至此,這條貫通南北跨越30多個緯度,經度跨越近乎整個俄羅斯的茶業(yè)商貿通道徹底中斷。進入20世紀后半葉,在學術界,以廈門大學莊國土教授為首,率先開啟了萬里茶道的研究,至此關于萬里茶路的相關史實性研究開始見諸于各種期刊,但大多發(fā)表于茶葉或農業(yè)等類型的刊物,對于文化這一屬性的研究尚未進入研究者的視線。進入21世紀,對于萬里茶路的研究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學者們開始關注局域性的萬里茶路史實與文化的挖掘,以山西省為代表的院落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為例,起初的品牌定位僅僅是晉商文化,尚未對晉商文化背后所隱藏的萬里茶路這一宏大背景予以挖掘,因此形成了一種“晉商文化看大院”認知偏差的社會文化導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的研究開始著眼于萬里茶路這一背景,因此萬里茶路沿線各地開始進行局部性的萬里茶路文化價值的發(fā)掘工作,在這其中典型代表就是福建省下梅村。2011年,李克強總理來到下梅村,提出了下梅村可以憑借萬里茶路起點的這一優(yōu)勢,朝著茶旅產業(yè)的方向發(fā)展。隨后,由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以及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等聯(lián)合開發(fā)下梅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該項目旨在于將下梅打造成集文化尋根、休閑旅游、觀光購物、養(yǎng)生度假、人文體驗于一體的山水田園文化旅游區(qū)。2012年6月,湖北省召集部分沿線省份文物部門,在赤壁首次舉行萬里茶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形成并通過《萬里茶路文化遺產保護赤壁倡議》,我國萬里茶路文化遺產保護省際合作正式啟動。2012年央視的紀錄片《茶葉之路》,以專題的形式全方位講述了萬里茶路興衰的始末。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特別提到:繼17世紀的“萬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氣管道成為聯(lián)通兩國新的“世紀動脈”。這進一步激發(fā)了中、俄等國文物考古界對“萬里茶路”遺產研究保護的熱情。此外,受到絲綢之路與大運河文化線路申遺成功的鼓舞,國內學者及地方政府從不同角度對于萬里茶路的挖掘工作迅速開展。首先,學者們開始將萬里茶路的研究視角從局部轉向了整體,關注點從重視當?shù)匚幕陌l(fā)掘向區(qū)域間文化的整體性聯(lián)動開發(fā)過渡。其次,各地政府也著手于萬里茶路的申遺工作,2013年,由河南省舉辦,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8省參加,在河南社旗,共同商討萬里茶路申遺計劃。隨后各省市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開始針對性的準備工作。作為萬里茶路第一鎮(zhèn)的鉛山河口古鎮(zhèn)開展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工作。湖北省同時開展了萬里茶路申遺及中北部大通道建設工作,內蒙古也開始著手呼和浩特的萬里茶路文化挖掘工作,并在二連浩特開出首趟旅游專列。
作為一條國際性的文化及經濟貿易線路,萬里茶路在聯(lián)通中、蒙、俄三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多元交流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促進了民族及地區(qū)間風俗民情的交流。因此,俄羅斯對于萬里茶路的相關研究也在進行。更有甚者,俄羅斯對于萬里茶路的研究大概要早于中國20~30年,本世紀初,當我國學者還在致力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時,俄羅斯方面已經有專門的關于萬里茶路旅游線路的開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有關于萬里茶路的博物館,里面陳列著關于萬里茶路貿易中的各式文物。此外在文化及宗教交流方面,萬里茶路也推動了俄羅斯東正教的發(fā)展?;谖恼卵芯恐黝}的考慮,關于俄羅斯對萬里茶路的研究,我們僅在此做粗略的概述。
從現(xiàn)階段萬里茶路的開發(fā)狀況來看,區(qū)域地方性的挖掘開發(fā)工作初見成效,但是就整體性的開發(fā)進程來說尚屬于起步階段,這與研究的時間以及史料挖掘的難易程度有一定的關系。與此同時,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為萬里茶路的開發(fā)工作提供堅實的史料支撐。
萬里茶路雖說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其具備的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首先,就其本身而言,如同絲綢之路與大運河一樣具備作為線路型文化遺產的特點,具備典型的文化價值。其次,在幾百年間萬里茶路帶動了中、蒙、俄三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具有典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意義。最后,作為萬里茶路的主要商品茶葉,通過萬里茶路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因此,對于萬里茶路的開發(fā)其歷史意義深遠重大。
當前我國對于線路型遺產的開發(fā)尚處于萌芽階段,因此通過對萬里茶路發(fā)展前景的探討,可以更加充分地認識萬里茶路的歷史地位與開發(fā)價值,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萬里茶路開發(fā)的實踐。對于文化產業(yè)的開發(fā),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模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1)民俗藝術;(2)尋根文化;(3)景觀度假;(4)風情小鎮(zhèn);(5)創(chuàng)意探索等方面。此外,不少學者提出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實現(xiàn)智慧旅游的做法。對于萬里茶路的開發(fā)而言,以上模式均是有借鑒之處的。
由于萬里茶路的跨越地域廣,從線路走向來看整體上貫穿我國南北,因此在萬里茶路開發(fā)的過程中不得不對南北文化差異這一顯著特點予以關注,所以萬里茶路的開發(fā)思路應圍繞主旨統(tǒng)一協(xié)調,具體實施時應切合實際、相互關聯(lián)。具體而言,作為萬里茶路的起點——下梅,其開發(fā)重點應該是茶路起點的尋根型文化開發(fā)模式。對于兩湖地區(qū),應根據當?shù)厮\交通密集以及茶業(yè)類型多樣的特點,大力推行景觀度假與茶葉文化等方面的整體設計。對于水陸轉運的結點賒店,應牢牢抓住這一特點進行開發(fā)。此外作為晉商故里的山西晉中,應將大院文化泛化,結合萬里茶路的這一背景,將山西省內有關于萬里茶路的相關景點實行有機聯(lián)動,讓大院文化這個點實現(xiàn)向萬里茶路旅游線的跨越。最后,對于內蒙古與河北應著力挖掘東、西兩口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以上是整體的開發(fā)思路,具體開發(fā)模式可以通過文化產業(yè)園、文化產業(yè)鏈以及文化產業(yè)集群等多樣化的形式進行。例如,現(xiàn)階段下梅開發(fā)的下梅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便是典型的案例。
通過萬里茶路沿線各具特色的產業(yè)開發(fā)模式的探索與發(fā)掘,可以將萬里茶路所蘊含的不同文化與歷史特點予以全方位的展示,同時既可以有效避免同質化開發(fā)模式引發(fā)的競爭導致的低效化,又可以充分發(fā)揮當?shù)靥厣?,此外有利于區(qū)域間的文化開發(fā)模式的聯(lián)動,從整體上全景式地展現(xiàn)萬里茶路的歷史與輝煌。除此以外,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將萬里茶路各段的特色予以整合,以互聯(lián)網化的展現(xiàn)模式來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萬里茶路。差異化的開發(fā)戰(zhàn)略,會激發(fā)游客的探索感,從而引導游客在逐步探索中,一步步地完善對萬里茶路的認知,以此形成良性的正反饋。最后就是應該大力發(fā)展文化邊緣產業(yè),結合世界推出附加值較高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在這方面,故宮文創(chuàng)的成功實踐對于萬里茶路的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無疑會起到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