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成
古詩教學應“以人為本”。這里的“人”即指詩人,讀詩即讀人,欣賞詩歌,首重了解詩人,對詩人全方位地了解,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美。傳統(tǒng)詩歌課堂對詩人的介紹往往一掠而過,導致學生對詩人的了解僅限于姓名,甚至有的高中生連一些常識問題都會弄錯。這樣的教法沒有把詩人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去讓學生了解,而是當成留在故紙堆里冰冷的老古董去排斥。學生對詩人的印象也僅停留在每天的復習資料中,或試卷的答案中。長此以往,對繼承傳統(tǒng)文化、探索詩歌作品意蘊、領悟詩歌作品的藝術魅力顯然是不利的。
中學課文里選取的古詩篇目較多,涉及的詩人數(shù)量也比較多,再加上課時安排的限制,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可能對每一位詩人進行詳細的講解,因此,對詩人要分為重要詩人和次要詩人。在長期的備課活動中,對于重要詩人,教師應該要有一個深入的研究,這樣既可以形成自己對詩人的獨特看法,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對于詩人的深入了解可以通過知人論世和論詩知人兩個方面達到。
一、知人論世
孟子提出“知人論世”的觀點,“知人論世”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里說得很好: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因此,“知人論世”也需要用現(xiàn)代觀念去審視詩人,不應該將古代詩人當成古人,拉開學生跟他們的距離,而應該將他們放在現(xiàn)實社會中,用現(xiàn)實的眼光去接觸他們,甚至與他們做朋友。教師在備課時,應該盡可能多地翻閱資料,給學生還原一個盡可能真實的詩人形象,這個形象包括詩人的外在形象和詩歌形象。詩人的外在形象即詩人的外表、相貌、性格特征、人生經(jīng)歷、生活習慣等。詩人的詩歌形象則是指詩人在每一首詩中歌塑造出來的形象。以李白為例,首先通過資料分析李白的外在形象:
1.從外形身高上來講,李白曾在《與韓荊州書》中提到:“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李白的身高應該在170厘米左右。而李白的相貌在魏炎的《李翰林集序》中描寫到:“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币馑季褪钦f李白目光炯炯有神,張口如餓虎般有氣勢。這樣的長相并不太帥也不丑,但是很有氣勢。
2.從性格特征上來講,《新唐書》記載:蘇颋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比幌部v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杜f唐書李白傳》記載: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独詈擦旨颉酚涊d:“白本隴西,乃放形?!比臼妨隙继岬搅死畎兹蝹b,志氣宏放,方形,說明李白為人豪放不羈,不拘小節(jié)。
3.從生活習慣上來講,很多史料提到了李白喜歡喝酒,《新唐書》和《舊唐書》都提到:“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于酒肆。”而且他不論喝酒的時候,還是喝完酒的時候,都喜歡唱歌,《新唐書》記載他:酣歌縱酒??梢钥吹?,李白在很多時候是一個喜歡喝酒喜歡唱歌的人。
當然,詩人的外在形象并不僅僅包括以上的三個方面,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成果對詩人的外在形象加以不同的理解,盡可能地對詩人的外在形象進行補充。
二、論詩知人
這里所說的“詩”不是一個狹窄的概念,它包括詩人所有的文章詩詞在內(nèi)。詩歌是詩人感情的積累和噴發(fā),人們可以通過對詩人的文章詩詞對詩人的性格和感情進行分析,進一步將詩人的形象豐滿,讓他們變得栩栩如生。
很多資料在分析李白的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時,總是說表現(xiàn)了李白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形象,這樣的說法在本詩中無可厚非,因為此時的李白處在一種激憤的情緒中,說他蔑視權貴傲岸不屈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這只是李白眾多詩歌形象中的一種形象,不能就此斷定李白就是一個蔑視權貴的人。事實上,李白在有的時候也會向權貴低頭,比如,李白的《與韓荊州書》一開篇這樣說: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瓌t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p>
張中行先生對這一段評價說:“因求人賞識而過于稱揚有權位的人,說嚴重些是阿諛奉承,就涉及自己的品格了。”這一段文字確實給人一種拍馬屁的感覺,甚至可以說這段文字極盡阿諛奉承之事,是不是和李白一貫的形象不一樣呢?還有,李白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曾經(jīng)隱居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但他并不是為了真正的隱居,《贈裴十四》中說得很清楚:“身騎白,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边@表明李白隱居山中的目的是以隱居為手段,自抬身價,以便有朝一日得到君王重用,完成功業(yè)。
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對詩人形象的解析,是詩歌鑒賞中應該放在重要地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經(jīng)過研究詩人的資料后,可以采取在起始年段進行專題講座的方式,通過自己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詩人,了解詩人。這樣的做法,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著深遠而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