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于2017年3月1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自同年的10月1日開始實行[1]?!睹穹倓t》做出的新修改,將使得相關的法律條款的規(guī)定更加具體,受法律保護的范圍也更寬,給我國社會群眾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增加了更高的保障。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對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其中包括當事人平等原則、辯論原則、處分原則、諒解原則等等,本節(jié)就《民法總則》修改實施后對民事訴訟中的相關原則帶來的影響進行以下分析。
《民法總則》明確提出“綠色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以節(jié)約資源、環(huán)保為基本思想。這一規(guī)定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的節(jié)約司法資源,保護司法環(huán)境。筆者分析,“綠色原則”可在民事訴訟中具體使用,應積極提高訴訟主體的“綠色”行為。此外,《民法總則》中還對“禁止權利濫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guī)定民事主體不能以任何理由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他人以及社會的合法權益[2]。因此,《民法總則》對“禁止權利濫用”做出了新的規(guī)定后,對司法的法律效力做出了更好的保障。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的本質(zhì)是實體權利義務上的爭執(zhí),不過,法院在對民事糾紛進行處理時,不但應從根本上解決民事糾紛問題,還需要重視案件處理的相關程序。當相關的民事糾紛沒有具體的案件處理程序規(guī)定時,法院應如何對其做出合法的裁決,《民法總則》中的“使用習慣原則”便發(fā)揮其法律作用,也就是說,該類的民事訴訟可采取“適用司法習慣原則”的方式做出合法的裁判程序。其實,“適用司法習慣原則”在我國實際的法律案件處置中的應用十分常見,司法裁判中的“適用司法習慣”早有相關的案件例子,致使《民法總則》對此做出規(guī)定后,該原則變得更加法律化和規(guī)范化。
修訂后的《民法總則》,不但拓寬了民事訴訟的整體受案范圍,具體的保護對象與受訴類型也有所增加和改變。
回歸我國以往的法律法規(guī)中,都沒有對親吻權做出相關的規(guī)定,所以,親吻權在法律訴訟中沒有法律依據(jù)可循。但是,當今社會中諸如此類的案件較多,這給法律裁決帶來了較大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些新型的權利問題,修訂后的《民法總則》對此作出了一些新的規(guī)定,提出了“其他合法權利”和“利益”等概念,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沒有具體實體權利的當事人的權益,也在整體上使得民事訴訟的范圍被拓寬。
關于具體受案范圍,《民法總則》在替代責任追償權、捐助人知情權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對于法人替代責任的追償訴訟,《民法總則》提出,當法定代表人由于職務上的過錯導致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時,法人在承擔相關的民事責任后,有權向法定代表人追償。關于捐助人知情訴訟權以及捐助法人決定撤銷訴訟的規(guī)定,對于捐助法人的財產(chǎn)使用與管理狀況,捐助人有權進行查詢,若發(fā)現(xiàn)捐助法人的行為違背了法人章程、法律法規(guī)條款時,捐助人可向法院申請撤銷決定。關于非營利法人在剩余財產(chǎn)的分配方面,當非營利法人出現(xiàn)終止情況時,剩余財產(chǎn)應在公益行為中使用。
訴訟時效雖然只在實體法中做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不過,其對于民事訴訟的影響也很大。關于訴訟時效方面,《民法總則》也做出了較多的新規(guī)定。例如,普通的訴訟時效由以往的2年延長為3年,這對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做出了更好的保護,還能進一步維護權利人的財產(chǎn)關系,使得權利人有更加充分的時間收集證據(jù),化解民事糾紛。另外,對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訴訟時效也做出了新的規(guī)定,受害人可從年滿18周歲之日起開始計算,3年內(nèi)有權自主向法院起訴侵權人,維護自身的權利。還有,禁止法院主動使用訴訟時效,若當事人已有充分的證明證實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法院不能采取主動釋明與適用訴訟時效。最后,《民法通則》規(guī)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而中斷,同時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從中斷時重新計算[3]。
總之,修訂后的《民法總則》的實施,在總體上使得相關的民事訴訟案件問題具有較高的法律保障。其在訴訟時效上的延長,使得部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能夠獲取更高的法律支持;對民事訴訟受案范圍的進一步拓寬,解決了一些新型的權益糾紛問題;而對訴訟原則上的進一步規(guī)定,使得相關的民事訴訟的裁判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jù),裁決也更加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