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榮
我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小時候,總聽到老家大人們說這樣一句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可我知道那年代,人的溫飽才剛剛解決,這個“遠大”的夢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可萬萬沒想到,如今改革開放40年來,這個夢想不僅早在城里人的身上實現(xiàn),就是我這個軍墾后代也在多年前就實現(xiàn)了。如今我家光手機就有四部,什么電腦啊,音響啊,早就不在話下。
記得真正親手摸一摸電話時,我已經(jīng)20多歲了。那一年,我去團場糧油站交公糧,第一次聽到了那清脆的電話鈴聲,第一次手摸了那個只有在電影里才看到的黑色電話。
后來參加工作,單位里有一部手搖的黑色電話。但那個時代的電話中看不中用,打一個電話,首先要搖把子,通知郵電局,再由郵電局接通,不僅費時費勁,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是斷話,就是聲音太小,你這邊嗓子都喊啞了,那邊還“啊!?。 薄拔?!喂!”地聽不見或聽不清。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時候,一些大中城市都開始有了撥號電話,但這種電話的通話區(qū)域只限制在本地和本電話局,如果打長途,還是要通過郵電局的話務(wù)員去連接。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經(jīng)常出差,可每次從出差地給單位打電話時,一等就是數(shù)小時;打長途電話,先要登記,掛號,排隊,預(yù)交押金,然后坐著慢慢等著,尤其是打往偏遠農(nóng)牧團場的電話,一等就是半天,一個挨一個,都急死人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轉(zhuǎn),“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現(xiàn)代化生活標志。這時候電話已經(jīng)慢慢普及到了一些富裕的城市家庭,什么初裝費,選號費啊,裝一部電話,沒有數(shù)千元根本裝不起。電話在那個時代還是“緊俏商品”……直到電話進入普通百姓家庭,打電話才方便了。同時“大哥大”興起,擁有“大哥大”就是身份和富有的象征。一部“大哥大”一兩萬元,現(xiàn)在想起來,真有點滑稽。
現(xiàn)如今裝電話都不要錢,還送手機送話費,尤其是這五年,手機的普及面太大,幾乎人人都要。輕輕一按手機,不僅連通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而且還能上網(wǎng)、拍照、聽音樂、看電視、刷微博、搶微信紅包和購物支付等等,手機的功能太多,實在是太方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