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靜
(鞍山市社會福利院,遼寧 鞍山 114007)
腦癱常見于小兒神經(jīng)性障礙綜合征中的康復科,最為常見的癥狀是痙攣型,病因主要為由于患兒正常發(fā)育受到非進行性腦損傷,進而引起重大影響的運動功能障礙癥狀[1]。根據(jù)有關研究表明,對腦癱患兒采取的治療應著力于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更要注重對患兒的各項生活能力進行訓練,通過對患兒進行針對性訓練使其具有一定的獨立自主生存能力。本文針對腦癱患兒康復訓練及其療效的影響要素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診療的96例腦癱患兒,分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8例作為研究對象。常規(guī)護理均用于兩組,此外,觀察組再給予康復訓練;觀察組年齡中最低1歲,最高6歲,中值為(3.1±0.8)歲,身高中值為(108.7±8.3)cm。對照組年齡中最低1歲,最高7歲,中值為(3.5±0.5)歲,身高中值為(106.5±8.3)cm。兩組患者性別、身高以及年齡等資料具有可比性,各項指標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常規(guī)護理均在兩組中展開護理,觀察組再給予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為患兒提供安康舒適的環(huán)境,消除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應與患兒構(gòu)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溝通交流,使患兒積極配合并完成相關護理。②運動訓練干預: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的手臂肌肉、腿部肌肉等進行伸縮抬起訓練,按摩關節(jié)等作為輔助護理,以消除肌肉痙攣并適當增強肌肉的力量,使患兒恢復正常行走的能力。③運動訓練干預: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練習身體翻身、支撐、頭下垂、頭后仰、頭偏側(cè)、爬行、行走等動作,積極鍛煉患兒步行的能力。④康復護理干預:為了改善患兒的精神狀態(tài),護理人員還應積極對患兒實施語言及智力康復干預。如護理人員對患兒開展聽說訓練時,可充分利用圖書、玩具等對其進行簡單重復訓練,將患兒的日常游戲當做語言訓練中的一種訓練模式,通過肢體語言練習等措施,訓練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提升患兒對整體的理解能力為主要目的,對其進行相關的智力訓練,如護理人員可通過加強患兒對周圍物品、人類、事物、現(xiàn)象的接觸,樹立患兒對以上內(nèi)容的形象認識,達到提高患兒智力的目的。
1.3 療效評定:①腦癱患兒治療效果。顯效:患兒發(fā)育基本正常且肢體基本不出現(xiàn)異常姿勢,患兒的肌張力得到改善且顯著增強肢體的運動能力,擁有與常人一樣的語言、行走、反應能力;有效:患兒發(fā)育及運動能力有所改善,異常姿勢減少,其肌張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提升;無效:患兒治療前后智力、語言、動作等多項內(nèi)容未見改善,或者改善程度不明顯。②患兒護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兒生理運動功能用小兒腦癱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MFM)評估,同時患兒護理前后生存質(zhì)量用生活質(zhì)量量表(PedsQL)評估[2-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分析。用均數(shù)±標準差(±s)顯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率(%)顯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4.5%(顯效患者30例,有效患者15例)高于對照組的(75.6%)(顯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16例),兩組的有效率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631,P<0.05)。
2.2 兩組護理后各項評分比較:觀察組通過康復訓練后,運動功能評分有(66.5±6.3)分、生存質(zhì)量評分有(49.6±7.3)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有(29.8±1.7)分,對照組護理后運動功能評分有(58.6±7.6)分、生存質(zhì)量評分有(42.6±6.3)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有(26.6±1.8)分。觀察組各項評分很顯然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藥物對改善患兒的腦結(jié)構(gòu)發(fā)育、緩解患兒的腦組織損傷等均有良好的療效,但患兒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通過單純的藥物治療無法得到有效地改善[4]。結(jié)果表明,腦癱患兒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通過反復的指導、訓練、干預,刺激患兒腦神經(jīng)的康復訓練,可達到訓練患兒的肢體運動能力、增強療效,最終達到改善患兒運動功能、神經(jīng)功能的目的。通過本次研究,患兒在療效及各項評分上,對照組不如觀察組優(yōu)良(P<0.05),說明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患兒的各項技能,對腦癱患兒的療效提升有著重大影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