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練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新經典日本語》教材采用了多種教學法相結合的練習模式。本文以《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練習題為研究對象,從教學法理論和學習認知處理模式兩方面著手,通過問卷調查,研究教材練習題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教師對相關教學法的理解不夠全面,以及學生對教材練習題編寫理念和教學目的不夠明確等諸多原因,導致教材練習題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本研究結果將有助于提高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重新認識,以便于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練習題;直接教學法;識讀方式
一、 引言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資源和工具,也是學生汲取知識最普遍的方式之一。近年來,國內日語教材編寫存在兩個趨勢。一方面是由國內日語專業(yè)人士編寫;另一方面是采用日本本土教材,并在此基礎之上稍作改編。據筆者統(tǒng)計,我國八大外語院校所使用的6套日語專業(yè)教材,其中有5套為國內專業(yè)人士編寫,1套是對日本本土日語教材進行稍加改編完成。教材的編寫理念在前言和編寫規(guī)范中均有所提及,但是這種模式未必會引起教材使用者的足夠重視,同時也因為教材使用者對編寫理念的理解缺乏,導致教材練習題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本文以《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教材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旨在明析教材練習題的使用狀況,為教師的教學研究和學生的教學指導提供參考。
二、 研究對象與目的
1. 研究對象
《新經典日本語》教材的課堂練習分為三部分。其中,練習A是替換練習,替換練習是基于聽說教學法理念而設計的練習,通過替換練習來鞏固基礎語言知識,達到充分熟悉和理解句型及語法的目的。聽說教學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以“聽”為輸入和“說”為輸出的能力。
練習B是看圖會話練習,看圖會話練習也是基于聽說教學法理念而設計的練習,區(qū)別于練習A部分的是,練習B部分將語言和情景緊密結合,為學習者提供相應語境,邊看畫面邊聽說,身臨其境地學習外語,加深印象。直接教學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不借助母語去學習目標語的“聽”和“說”的能力。
練習C是話題討論練習,話題討論是基于交際教學法理念而設計的練習,以圖片為媒介,使語言與情景緊密結合的同時,更加注重語言交流和溝通能力以及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習者的日語交際能力。
2. 研究目的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一本教材內容編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同時也是一切課堂活動形式展開的前提?!缎陆浀淙毡菊Z》教材中明確寫有各練習題型的教學目的,但是可能會由于使用教材的教師對教學法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夠全面等諸多因素,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地利用好練習題,本研究將以《新經典日本語》課堂練習B為例,對此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三、 先行研究
1. 教材練習題設計的理論依據
直接教學法是20世紀60年代被提倡的一種區(qū)別于文法翻譯法的教學理念。問答法是直接教學法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問答法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提問和回答來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引發(fā)學生基于思考來進行語言訓練。直接教學法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不使用母語、并且盡可能的利用一些教具、手勢以及其他多媒體設備來向學生直觀地教授目標語。圖片顯示便是其中重要的輔助手段之一。直接教學法最重要的教學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地遵循母語的學習模式,主張將外語學習與直觀事物相結合。因為語言重在交流,那么聽和說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直接教學法的優(yōu)點之一就在于優(yōu)先培養(yǎng)學習者的聽說能力。聽說教學法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直接教學法中的一種。
2. 使用以圖片為核心的教具進行教學的認知處理模式
隨著認知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掀開了人腦對文字的認知處理過程的面紗。笹沼(1995)把直接從文字信息轉換到意思信息的變化處理過程稱為語義回路;把直接從文字信息轉化到語音信息的處理過程稱為語音回路。于(2016)指出許多研究結果顯示,以羅馬字為主的表音文字的語言認知處理過程是經過語音回路完成的,即文字→語音→語義的認知處理模式。被認為是表意文字的漢字的語言認知處理是經過語義回路完成的,即文字→語義→語音的認知處理模式。日語假名作為表音文字的一種,其識讀方式是通過語音回路完成的。
人們對圖片的認知處理過程則為語義→語音→文字。而我們在生活的日常交流中的信息處理過程按照信息途徑來源大概有兩種、一個是聲音來源,即語音→語義→文字的認知處理模式;另一種是實物來源,即語義→語音→文字的認知處理模式。由此可知,圖片的認知處理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更符合我們平時交流時的認知處理模式。
3. 《新經典日本語》的教學目標
該教材基礎教程第一冊課堂練習B部分,主要是看圖會話練習,這部分練習難度較大,不但要求學生能夠看懂插圖,而且要求學生結合插圖,運用各課的語法項目來進行會話練習。由于學生對插圖的理解因人而異,課堂上需要靈活運用,對比較難懂的插圖也可以稍加提示,盡量用日語。
由上述教學目標可知,該教材課堂練習B部分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聽和說的能力,盡量避免使用母語,直接用目標語進行交流,最大程度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這一部分練習題采用以問答法為核心的直接教學法,并且其認知模式也符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處理模式。
四、 研究方法及其結果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和教師對《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練習題的使用狀況,筆者對D大學一年級教研組16名日語教師以及144名日語專業(yè)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 面向教師的調查結果
面向教師的調查問卷是由日本語學院一年級任課教師以紙質問卷的方式進行作答的。該問卷共有5道題,均為單項選擇題。endprint
(1)調查結果
問題1:請問您的專業(yè)方向是什么?對此問題作答的16名教師中,“語言教育學”方向人數(shù)有7人,占總數(shù)44%;“語言學”方向和“文化”方向均有3人,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19%;“文學”方向有2人,占總數(shù)12%;“其他”類別中有1人為國際學,占總人數(shù)6%。
問題2:請問您是否有系統(tǒng)地學習或者了解過教學法理論相關知識?對此問題作答的16名教師中,對此“一般了解”的有8人,占總人數(shù)的50%;“相對了解”和“不完全了解”的人數(shù)均有3人,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19%;對此“十分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數(shù)均只有1人,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6%。
問題3:請問您是否了解《新經典日本語》教材練習題的編寫理念?對此問題作答的16名教師中,對此“相對了解”的有7人,占總人數(shù)的44%;“一般了解”的有5人,占總人數(shù)的31%;“十分了解”的有3人,占總人數(shù)19%;“不完全了解”的僅有1人,占總人數(shù)6%。
問題4:請問您是否有向您的學生講解過《新經典日本語》教材練習題的編寫理念和練習目的?對此問題作答的16名教師中,回答“沒有”的有11人,占總人數(shù)的69%;回答“有”的有5人,占總人數(shù)的31%。
問題5:請問您在課堂上是如何應用教材練習題的呢?對此問題作答的16名教師中,回答“根據對話內容,引導學生兩人一組進行替換練習”的有7人,占總人數(shù)的44%;回答“根據任務要求,引導學生以圖片為教具進行會話練習”的有5人,占總人數(shù)的31%;回答“根據對話內容,讓學生一人完成替換練習”的有4人,占總人數(shù)的25%。
(2)結果分析
從問題1可以看出,專業(yè)為語言教育方向的教師僅有7人,占總數(shù)的44%,有超過一半的教師不是語言教育方向的,因此大多數(shù)教師可能沒有系統(tǒng)性地學習過教學法相關的知識。由問題2可知,僅有25%的教師對于教學法相關理論知識十分了解或者相對了解,有一半的教師僅為一般了解,還有25%的教師處于不完全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狀態(tài)。由此可以驗證問題1的結果,說明大多數(shù)的教師對于教學法理論知識存在不了解狀態(tài)。由問題3和問題4可知,有63%的教師對于《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的練習題編寫理念處于十分了解或者相對了解的狀態(tài),但是只有31%的教師有明確地向學生講解過教材練習題的練習目的。說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很清楚練習題的教學目的,并且一部分清楚教學目的的教師也并沒有完全將練習題的教學目的講解給學生。由問題5可以看出,僅有31%的教師有按照教材編寫的教學理念去讓學生進行練習,大多數(shù)教師均沒有使教材充分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方式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自主練習時的練習模式。
2. 面向學生的調查結果
面向學生的調查問卷是日本語學院一年級學生以紙質問卷的方式作答的。該問卷共有4道題,均為單項選擇題。共發(fā)放問卷144份,其中無效問卷8份,實際有效問卷136份。
(1)調查結果
問題1:請問您是否了解《新經典日本語》教材練習題的編寫理念?在實際有效的136份調查問卷中,有52人選擇“不完全了解”,占總人數(shù)的38%;有37人選擇“完全不了解”,占總人數(shù)的27%;有32人選擇“一般了解”,占總人數(shù)的24%,還有15人選擇“相對了解”,占總人數(shù)的11%;沒有人選擇“十分了解”。
問題2:請問您的老師是否有向您講解過《新經典日本語》教材練習題的編寫理念和練習目的?在實際有效的136份調查問卷中,回答“沒有”的有114人,占總人數(shù)的84%;回答“有”的有22人,僅占總人數(shù)的16%。
問題3:請問您在課后是否運用教材課堂練習進行自主學習?在實際有效的136份調查問卷中,回答“有”的有78人,占總人數(shù)的57%;回答“沒有”的有58人,僅占總人數(shù)的43%。
問題4:如果有自主學習的情況,請問您是如何運用練習題進行自主練習的呢?在實際有效的136份調查問卷中,回答“根據對話內容,自己在心里默讀,進行替換練習”的有50人,占有效問卷總數(shù)的37%;回答“根據對話內容,大聲朗讀出來,進行替換練習”的有9人,占有效問卷總數(shù)的14%;回答“根據任務要求,與另外同學兩人一組,看圖片進行會話練習”的有9人,僅占有效問卷總數(shù)的7%。
(2)結果分析
從問題1可以看出,所有同學均不是十分了解教材的編寫理念,也僅有11%的同學通過教材前言等方式相對了解教材的編寫理念,絕大多數(shù)均為一般了解、相對了解,甚至還有27%的同學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tài)。由問題2可知,有84%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教師沒有講解過教材練習題的練習目的,但是第一部分有向學生講解過練習題教學目的的教師占總數(shù)的31%,這就說明了雖然有一些教師有向學生講解過練習題的教學目的,但是學生并沒有很好地理解與吸收。由問題3可知,在136份調查問卷中僅有78名同學運用教材練習題進行復習,其中符合教材練習題編寫理念的也僅為9人,占總體人數(shù)的6%,說明大多數(shù)同學并沒有理解教材練習題的編寫目的以及教材練習題期待達到的教學目標。
上述表明,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教材練習題的教學目的和編寫理念,沒有按照編寫預期的教學方式去學習和運用教材練習題。
五、 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課后練習題的設計理念以及教學目的的闡述,特別是對練習B部分的問卷調查和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①由多種教學法相結合的編寫模式設計教材練習題的《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其練習B部分為本教材最具特色之處,采用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與學習認知處理模式相結合的編寫理念,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聽”和“說”的語言運用能力。②教材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編寫理念等的不完全了解,導致教材練習題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63%的教師和11%的學生對教材練習題的教學目標處于十分了解和相對了解的程度,且僅有31%的教師和6%的學生以正確的方式使用練習題。因此筆者希望教師和學生在能夠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礎之上,最大程度上挖掘其作用,這樣將有助于教師的日常教學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八大外語院校:本文中八大外語院校指的是:大連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天津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摘自《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的使用說明。
參考文獻:
[1]笹沼澄子.識讀過程的普遍性和語言的特異性[D].東京:東京大學,1995.
[2]于飛.日語漢字語音回路研究—基于形聲字音符的認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88):103-110.
[3]劉立國,宮偉等.《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一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王雙,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外國語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