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春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外語系,四川樂山 614000)
英語視角下的茶藝語言翻譯,是中國茶藝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英語作為世界唯一通用語言,其在茶藝翻譯領域的作用不言而喻,針對英語視角下的茶藝語言翻譯,也是近些年我國茶文化翻譯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
茶文化作為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層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其成為具有東方魅力的文化代表,使得茶藝表演更具專業(yè)的韻味,被外國友人深深折服。并且在傳授茶藝的過程中,其講解語言也獨具特色,講解人員運用押韻的措辭使用綿柔的聲音,輔助講解更具親和力。但是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存在著語言的差異性,使得傳統(tǒng)的東方差異在被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偏頗。因此,在進行文化的交流過程中,需要借助英語這一國際性的語言,使得茶藝文化被口口相傳,更容易被外國友人接受,使得茶文化的傳播更具國際化。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與茶藝傳承,更是國與國之間茶文化的傳播。因此,在進行茶文化交流時可借助英語的作用,擴大茶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增加對中國文化的弘揚。
此外,在經(jīng)濟發(fā)展角度上,茶藝的國際化翻譯是必經(jīng)之路,英語是國際溝通交流的語言,運用英語翻譯,可以有效地推動我國茶產(chǎn)業(yè)在國際經(jīng)濟中的地位,促進我國茶產(chǎn)業(yè)的出口,增加國際對茶產(chǎn)業(yè)的認知與認可,提升我國在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下的綜合競爭力,同時擴大出口經(jīng)濟,增加茶葉國際交易數(shù)量。由此可見,對茶文化的英語翻譯,可增加我國的貿(mào)易經(jīng)濟發(fā)展。雖然,我國作為茶產(chǎn)業(yè)大國已被世界接受但是在國際性傳播的過程中,差異性導致翻譯仍存在困局,對此,筆者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在我國,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并且種類繁多,在不同的生長領域有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因此茶葉品種各具特色。并且,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飲茶習俗,因此在茶葉的采摘季節(jié)、流程、加工等都會存在差異性。這就導致不同的茶葉有獨自的茶藝流程。例如,福建鐵觀音、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信陽毛尖等,不同茶品品茶流程、茶藝展示都存在差異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語言較多,存在差異。不僅如此,不同品種的茶葉其名字都各具特色,翻譯過程都各有寓意,但是眾所周知,英語翻譯對部分名詞并無獨特的對應名詞,這就存在用拼音代替的狀況,使得茶藝術缺乏對應的翻譯語言。
縱觀我國的茶葉發(fā)展史、其發(fā)展演變過程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因此在茶文化演藝的過程中充滿中國文化元素。如利用古詩文詞對茶細節(jié)進行描述與贊美,利用優(yōu)美語句對茶葉進行比喻等、使得對茶文化的描述惟妙惟肖。但是在進行英語翻譯時,由于語言結構的不同,使得部分修辭與描寫難以被翻譯,有時甚至存在異議的狀況,這就使得英語翻譯對茶葉描寫顯得較為生硬。喪失了東方文化的優(yōu)雅美感,如Wuyi chunnuan early round,picking bud Xian Fairy是對“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的翻譯,此時使得采茶的美感難以被體會,失去了原有的押韻、美感與神秘,這是在進行國際化傳遞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即使保留原始文化中的韻味美感,但是不被外國友人接受、難以領悟其美感,也使文化的傳播意義效果不明顯。
在我國不同的茶葉尤其自身的特性,其各自茶香不同、味道不同、氣味不同,但有部分茶葉之間不同相差甚微,并且同一類茶種對于不同時期的茶葉又有不同稱叫法,不同的收茶時間有不同的茶牙叫法,由此可見茶文化內(nèi)容龐大而又細致,用我們的母語在表達時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在進行其他語言翻譯時也會存在難度,因此對于英語翻譯需要具備專業(yè)茶知識、茶技能的人士進行翻譯,使得翻譯保留茶文化的原始特色。目前大部分語言翻譯者都缺少專業(yè)認識,因此翻譯時存在泛泛翻譯的過程,難以翻譯出茶葉區(qū)別的差異性。如在普洱茶中分為陳年普洱茶和31年普洱茶,為保證翻譯的精準性,需要進行這樣對照“Aged Pu’er Tea”和“31-Year Pu’er Tea”另外部分茶翻譯由于受到文化因素及歷史因素的影響與現(xiàn)代翻譯具有差異性,翻譯者不能明確其緣由,使翻譯混亂、產(chǎn)生歧義甚至不當之時還會引發(fā)誤會。
對于茶翻譯者,不僅需要較強的翻譯能力,還需要較強的茶文化感知力。運用自己的理解與知識儲備進行茶文化的精準翻譯。使得聽眾既可以感受茶的魅力又能詳細的明確翻譯內(nèi)容。如紅茶較早翻譯為black tea現(xiàn)在翻譯為red tea,這主要是紅茶歷史文化影響,源自古老的茶貿(mào)易輸出時代。早期英國皇室用茶是綠茶,逐漸被紅茶取代。主要是早期英國紅茶收自我國的武夷山小種茶,而且口感較好,味道獨特逐漸被英國認可,但在運輸?shù)倪^程中,路途遙遠進而發(fā)生了發(fā)酵變黑所以稱之為black tea,被一直使用。但后經(jīng)專家評定其屬于紅茶分類,雖翻譯時仍舊沿用過去的叫法,但現(xiàn)在也用REDTEA的稱法。值得注意的是翻譯人員翻譯時則需要有相關了解,明確二者為統(tǒng)一所指,不在翻譯時進行糾結,使得翻譯語言更具中國特色,通過增加專業(yè)茶知識,使文化傳播更順暢。
翻譯者需要具備專業(yè)茶知識的知識儲備量,了解全面的茶藝過程。平時應當多看多練、多記多背、多感悟多理解,參與到不同茶文化的表演中,提升自己對茶的感悟,增加理解力。將茶文化的傳播融入到骨髓中,通過自身理解增加翻譯的魅力,使茶翻譯更具特色。
為保證翻譯的準確性,需要提高英語翻譯的專業(yè)素養(yǎng),增加翻譯的語言功底,了解茶文化內(nèi)容,保證翻譯的準確性。若翻譯過于遵循原文外國友人將難以理解;過分進行意譯翻譯將失去韻味,減少傳播的意義。因此,需要翻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可掌控翻譯的過程。將翻譯過程看作文化的傳播過程,不失風采的增加其傳播價值。
因為國內(nèi)外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表達方法不一樣,因此在茶文化的傳遞過程中,難以進行特別準確的翻譯。如我們長期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在翻譯時可能會存在漢語表達的習慣,使得翻譯后的語言失去其特色、喪失吸引性,不被理解,更不能表現(xiàn)出東方韻味。有時直譯的方式還會使得翻譯產(chǎn)生歧義帶來笑話,而全部意譯也存在翻譯的不足。因此翻譯時可巧妙的將兩種方式進行結合,彌補兩種方式存在的不足,保證翻譯韻味的同時增加翻譯的準確性。目前,在我國進行茶文化翻譯時有幾種常見模式,如紅茶采用直接不同品種的拼音音譯,雖然簡單但不能完全被外國人接受與理解;第二種是字面意思對應翻譯,增加翻譯的生動有趣性,使翻譯更有影響力方便記憶,但應注意翻譯的合理性,使外國人更容易理解。但是,在我國獨有的茶品種中應當注意將兩種方法結合,實現(xiàn)更好的效果,加深外國友人對茶文化的理解,增加其興趣,幫助茶文化更好的走出國外,走向世界化。
俗話說,術業(yè)有專攻,在茶葉領域也是一樣,不同的品種需要不同的專業(yè)翻譯,減少翻譯的泛泛性,增加其精準度,以此實現(xiàn)更好的將中國文化進行傳播。降低語言對我國茶文化傳播中實現(xiàn)的阻礙,但目前在茶文化翻譯中并未設置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需要對各式各樣的翻譯進行標準化,減少翻譯時存在的混亂。對此,相關部門應當首先建立統(tǒng)一的專業(yè)翻譯用語標準,加強翻譯的精準性。此外培養(yǎng)專業(yè)的翻譯人才,熟知茶專業(yè)術語又懂得英語翻譯,減少翻譯中存在的誤差。
本文從三個方面對英語視角下茶藝語言翻譯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茶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凸顯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希望文本的研究能夠對英語茶藝翻譯提供助力。
[1]李樹河.茶藝語言的英語翻譯探討[J].福建茶葉,2017,39(09):281-282.
[2]樊元元,王玉,閆冰.我國茶藝英語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J].福建茶葉,2017,39(06):226-227.
[3]鄭敏麗.中西文化差異對茶藝英語翻譯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7,39(06):245-246.
[4]王澤容.基于英語語言特色的茶藝表演翻譯研究[J].福建茶葉,2016,38(0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