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輝
【摘要】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功能已不局限打電話、發(fā)信息等傳統功能,智能手機的運用和推廣,不僅僅可以將我們置身于地球村,更能促使學生享受到無地域限制、更加公平的教育資源。本文將從李秉德所提出的教學過程“七要素”入手,分析智能手機融入課堂的可行性。
【關鍵詞】智能手機 ?教育過程七要素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035-01
智能手機普及的范圍日益擴大,它在帶給生活諸多便利之時,亦產生了眾多問題?!暗皖^族”“人機交流”“人機關系”等名詞的產生,無疑就是最佳證明。這些問題在高校學生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堵”不如“疏”,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機進行教學,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增添課堂活動的趣味性,增強教學活動效果。為了實現智能手機切實融入高校課堂的目的,理應從教學過程要素入手。教學論研究者針對教學過程要素的分類意見不一,其中,李秉德(1991)所提出的“七要素說”備受學界認同。他認為各級各類學校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中包含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反饋及教師等七個要素,諸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在互聯網+時代,課堂已不僅僅局限于以往的課堂教學,網絡教學,更應積極調配一切可用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本文將分別通過七要素一一對智能手機融入課堂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1.教師要素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教師由“重傳授”向“重發(fā)展”轉變,課堂由單一的教授法逐漸轉向多樣的授課方式與方法。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將智能手機元素運用于課堂教學符合新時代對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第一,符合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新時代的教育是以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一步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途徑的教育。教師應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應當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勇于打破以往傳統教育模式。第二,符合教師的文化知識素質。學生知識結構從無到有,從基礎轉實踐應用,難度不斷加大、加深,為了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且良好地吸收并消化,教師不但應具備精辟的專業(yè)知識,更應將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真正做到“學”“研”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第三,符合教師的能力素質。教師的能力素質不僅僅局限于組織教學與處理教材方面,更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具備獲取、使用信息的能力,開發(fā)自身及學生創(chuàng)新的能力,探求真知,探索未知領域,努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
2.學生要素
目前,很多大學生已經機不離手,中毒至深。不論是圖書館,還是課堂,都有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身影。而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內在原因是缺乏學習動力,外在原因是教學方法單一及教學模式陳舊。因此,應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增強課堂自控能力,有效利用智能手機,充分發(fā)揮智能手機在課堂學習與課外拓展的作用。
學生不必背著厚重的書包,奔波于教室與圖書館,可以在手機中存上自己需要的電子書和學習資料。老師在臺上講,也不必急于做筆記,而無暇顧及老師所講內容,既可以通過攝像或拍照片的方式記錄課堂學習內容,也可以在征求授課教師同意后,通過獲得的PPT再次溫故課堂內容,慢慢整理筆記,消化并思考課堂內容。
3.目的要素
教育目的亦稱教育目標,它既是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亦是教育活動的歸宿。智能手機融入課堂不但符合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大目標,也可以有效實現課上和課下的學習小目標。目前的教學模式主要分為自主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和探究學習模式,學習環(huán)境也由課內擴大到了課外。首先,教師通過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分配任務,分發(fā)資料,學生可預先明確學習任務,較為容易的內容可以采用自主學習模式,較難的內容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和探究學習模式;其次,教師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答疑解惑,這種學習方式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能積極調動和提高更多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不僅能努力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大目標,亦能有效實現每節(jié)課程的學習小目標。
4.課程要素
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理應在選定教材、制定教學計劃時考慮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教學目前所處的現實條件、學生內在對學習的需求三大要素,而智能手機融入課堂不但順應科技日益創(chuàng)新的時代發(fā)展,亦能最大限度地擺脫教學地域及設備的限制,因為目前幾乎所有大學生都實現了人手一機的狀態(tài)。大學生對于智能手機的過分依賴,會在課堂中不自覺地關注手機動態(tài),這種行為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及思考,因此,恰恰可以因勢利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課程內容與智能手機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雨課堂”“藍墨云班課”等軟件輔助教學,通過“機器搶答”“投票選擇”等方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力求提高教學效果,力爭實現教育目標。
5.方法要素
方法要素在課程教育過程中,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既包括各種教學方法、教學藝術,還包括教學手段和各種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按照教育環(huán)境既可分為課堂教學,也可通過智能手機課下指導;按照學習主體不同既可分為獨立學習,也可分為集體探究學習,而這些都可以通過積極采用各種手機軟件實現。智能手機應用于學習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結為廣泛性、靈活性和多媒體化。將智能手機運用于教學之中可以滿足對教學藝術的追求,促進教學手段的改革,極大地實現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
6.環(huán)境要素
李秉德(1991)認為,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而這個時空條件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特定教學環(huán)境。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主體,將智能手機融入課堂必然會刮起新模式的教風。而通過智能手機而開展的學風目前已經悄然盛行開來,各種微課堂、視頻課程、小應用學習方式已逐漸走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他們不再局限于時空限制,更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眾多紙筆考試已逐漸轉變?yōu)闄C考,相信當智能手機更加滿足教育教學發(fā)展需求之時,通過智能手機進行不受時空限制進行考試也是可行的。
7.反饋要素
反饋要素綜合了“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三論的內容。智能手機運用于教學之中,更能高效地反饋學生學習、理解及消化課程內容信息。對于每節(jié)課,可以在線進行反饋,教師通過學生的評價,可以及時修定課程內容,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學生的反饋信息被教師采納,從心理上會獲得一種滿足感,這有助于改善課堂教育環(huán)境中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暢通無阻地溝通,創(chuàng)造更加融洽與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
小結:智能手機如今已成為大學生溝通聯絡的重要工具,消遣娛樂的重要方式,課外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上文對教學過程七要素的分析,智能手機儼然也可以融入課堂,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從被動地位向主動地位轉變,將課堂延伸至課外,從獨立學習擴展到小組探究學習。長此以往,不但會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更能明確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李秉德主編.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17.
[2]魏所康著.培養(yǎng)模式論 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6.
[3]陳玉宏著.教育教學實踐與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