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曉理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以來,中國作為首倡者,做了大量工作。“一帶一路”因其道義上的感召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遠超預期的成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從全面對外開放、促進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了精辟論述。大會還通過決議,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正式寫入黨章。這一切充分體現了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態(tài)度和決心,也進一步提升了“一帶一路”建設在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中的地位。
新空間 新愿景
改革開放40年來,對外開放始終是中國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前20年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率先開放,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則得益于加入WTO后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當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深度融合,要保持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樹立全球視野,更加積極地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疾爝^去30多年的對外開放,實際上我們主要是面向太平洋方向、向東開放,向發(fā)達國家開放。而向西、向印度洋開放是遠遠不夠的。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要求在繼續(xù)做好原有開放工作的同時,關注向西、向印度洋方向開放。“一帶一路”為中國開放拓展新空間這無疑為中國開放拓展了新空間,為中國企業(yè)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寬廣舞臺。
經過多年積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已從以“引進來”為主,進入到“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階段,或者說到了大規(guī)模走出去、高質量引進來的發(fā)展階段。2002年以來,我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對外直接投資以兩位數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高于30%,到2015年達到1456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已超過外商直接投資1356億美元,成為資本凈輸出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更高達1961億美元。這標志著我國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融入了世界經濟。從國內情況看,隨著支撐傳統(tǒng)增長方式的國內外條件和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人口紅利”消退、資本勞動比上升、企業(yè)盈利空間收窄、各類風險累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塑國際競爭新優(yōu)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企業(yè)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在全球范圍內掌控資源、整合產業(yè)鏈以及引領技術等方面,提供了新天地。
為全球經濟增添新動能
上世紀90年代冷戰(zhàn)結束以后,世界經歷了一個全球化迅猛發(fā)展時期,世界經濟也因此獲得了快速增長。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的流動、科技和文明的進步、各國人民的交往。發(fā)達國家作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從中獲取了巨大利益。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也抓住了機遇,取得了長足進步。其中,中國是佼佼者,發(fā)展成就令全球為之矚目。這表明,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guī)律,符合各方利益。但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zhàn)。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近10年來經濟復蘇乏力,投資貿易低迷,世界經濟仍籠罩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全球性挑戰(zhàn)加劇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為此,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尋求盡早擺脫困境的良方。面對全球面臨的共同風險和挑戰(zhàn),本應發(fā)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創(chuàng)新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更加包容的方向發(fā)展。但這時有人把導致當今世界問題的罪責安在經濟全球化上,正像習近平主席2017年年初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做的一個比喻,他說經濟全球化曾經被人們視為阿里巴巴的山洞,現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由于他們把罪責加在經濟全球化上,開出解決問題的藥方就是逆全球化。因此,近年來,一些過去高舉自由化旗幟的國家,政策內顧傾向加重,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涌動,“黑天鵝”事件頻發(fā),世界的不確定性陡增。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核心內涵就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促進協調聯動發(fā)展,實現共同繁榮。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需求,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xù)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將順周期下形成的巨大產能和建設能力,與逆周期時寬松政策創(chuàng)造的超額貨幣供給結合起來,滿足沿線國家工業(yè)化、現代化的發(fā)展需求和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既有利于穩(wěn)定當前的全球經濟增長形勢,也有利于提高生產要素質量,為下一個增長周期的到來提前打下基礎。這既避免了生產力浪費,引導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又有利于為盤踞于銀行體系的“貨幣堰塞湖”尋找穩(wěn)定出口,低成本地開展項目建設,從而獲取中長期、可持續(xù)、有前景的經濟和政治回報。而且,“一帶一路”建設主要面向歐亞非大陸,歐亞非大陸曾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是《一千零一夜》里講的“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在當今世界發(fā)展格局中,由于多方面原因,這一地方的一些地區(qū),成了沖突、貧困和恐怖的代名詞。但這塊區(qū)域,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如果能通過創(chuàng)新合作方式,把潛在而龐大的人口紅利、產出潛力和各種優(yōu)質資源要素相結合,就能產生新的增長奇跡。這不僅有利于促進這塊區(qū)域的本身發(fā)展,對帶動全球經濟的復蘇亦將發(fā)揮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可充分發(fā)揮中國獨特優(yōu)勢,利用積累的豐富經驗、技術和資金,為便利亞歐大陸乃至全球的經貿往來做出貢獻,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
為人類命運指明新愿景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諸多共同的問題和挑戰(zhàn),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而“一帶一路”的提出,體現了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智慧,為實現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正能量,為人類共同命運提供新愿景。
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角色經過了不斷調整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70年代,曾游離于美蘇主導的國際體系之外,未能充分參與到國際治理中。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對外戰(zhàn)略的調整,中國開始逐步融入國際體系,并開始主動參與到國際事務中。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前后,為適應全球化迅猛發(fā)展和國內改革開放需要,中國以積極開放的姿態(tài)參與到全球治理中,提升了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成為了全球治理體系的主動參與者和建設者。2010年后,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達到新水平,開始主動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和貢獻中國智慧,成為推動全球治理模式朝著更公平合理方向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總之,中國從最初游離于國際體系的旁觀者,到國際秩序和規(guī)則的被動融入者和遵循者,再到現在新的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性參與者和積極引領者,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極大提升,參與領域得到極大拓展,參與態(tài)度發(fā)生積極變化。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70屆聯合國大會時,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作了系統(tǒng)闡述,認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發(fā)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重要演講,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并做出了中國愿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的莊嚴承諾?!耙粠б宦贰本褪菢嫿ㄈ祟惷\共同體的具體抓手,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偉大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