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正光
◎圖1.樓上留有狗洞的侗族干欄民居
◎圖2.樓上留有狗洞的屯堡人垂花門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一種動物。早在漁獵時代,狗就成了人類的親密伙伴。人類豢養(yǎng)狗,溺愛狗,將狗視為好朋友,已形成一種習俗。在貴州各類文化遺產(chǎn)中,狗的形象比比皆是。
早在石器時代,乃至第四紀的第一世——更新世,就有人類好友——狗的遺物。
當然,從生物學角度看,鬣狗、最后鬣狗,與今日的狗不同,但從文化學上說,只要含有“狗”字,應是可以相提并論的。
出土鬣狗、最后鬣狗骨骼化石的地點主要有:織金縣三塘化石出土點、松桃苗族自治縣涼風洞化石出土點、桐梓縣瓦腳灣化石出土點、花溪區(qū)養(yǎng)牛坡化石出土點、鎮(zhèn)遠縣牛棚洞化石出土點、南明區(qū)二戈寨化石出土點、西秀區(qū)三股水化石出土點、織金縣馬家小坡化石出土點、松桃苗族自治縣地所化石出土點、岑鞏縣桐木寨化石出土點、黔西縣觀音洞遺址、盤縣大洞遺址、桐梓縣巖灰洞遺址、普定縣白巖腳洞遺址等。
據(jù)考古學家認為,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宋、元、明時期的巖畫,也有狗等動物的形象。
龍里巫山巖畫,位于谷腳鎮(zhèn)谷遠村東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巖畫分布在大巖腳及大沙田崖壁上。大巖腳巖畫高出地面6米,畫面寬120余米。赭色繪制狗、牛、馬、人騎馬、人牽牛、人跳舞、太陽等圖像200多個。據(jù)考,畫于漢代。
關嶺“馬馬崖”巖畫,位于普利鄉(xiāng)下瓜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巖畫分布在一堵高15米、寬25米的天然崖壁上,畫面離地4米。畫幅橫長形,高約2米,寬約3米。赭色涂繪人、馬、狗、鳥、人牽馬、人騎馬及不明含義等圖像40多個。據(jù)考,畫于宋元時期。
花溪區(qū)金山洞巖畫,位于燕樓鄉(xiāng)金山洞元代摩崖石刻下方,赭色涂繪人、馬、狗等圖像20余個。人物多作行走狀,亦有雙手高舉者,風格與貴州境內(nèi)多數(shù)巖畫相似,畫于元明時代。
古代墓葬中也有狗的形象,多為殉葬明器。也有作為石相生使用的。
清鎮(zhèn)市琊瓏壩漢墓,分布于琊瓏壩、苗墳坡一帶,出土各類器物近200件。陶器有罐、壺、缽、甑、碗、紡輪以及房屋、雞、馬、狗等模型;銅器有鉞、矛、洗、壺、瓶、鍪、盤、豆、燈、簋、斗、耳杯、鏡、帶鉤、戒指等;鐵器有刀、劍、削、鏟、錐、三腳架等;漆器有盤、耳杯。另有銀手鐲、戒指、琥珀飾、琉璃飾等裝飾品。
仁懷市大渡口漢墓群,出土碗、農(nóng)耕俑、說書俑、撫琴俑、聽琴俑、撫案俑、雞、豬、狗、房屋模型等陶器11件,劍、刀、環(huán)首刀等鐵器7件。
◎圖3.牌樓式山門上笑天犬與二郎神磚雕
◎圖4.四犬連(蓮)花蠟染搭帕
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雙樹灣漢墓,出土罐、馬、狗、武俑、舞俑、庖廚俑、撫耳俑、站立俑、水塘模型等陶器20余件。
以狗作為石相生者,見于錦屏縣潘爾和墓。潘爾和,曾任新化、亮寨長官司長官。墓前放置石獅、石狗等石相生。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們在修建鄉(xiāng)土建筑時,也有不少與狗有關的元素。
貴州鄉(xiāng)土建筑,大多因地制宜,依山就勢修成吊腳樓,人住樓上,畜關樓下。而看家護院的人類好友,自然與人一起,同住樓上。侗族村寨的吊腳樓,層層出挑,“占天不占地”。樓上安裝欄板,特意留下“狗洞”(圖1),便于人類好友將頭伸出眺望。遇有來客,狗便吠叫,主人下樓迎接,這是村寨規(guī)矩。
◎圖7.前排左一為泥哨上的狗
◎圖5.刺繡上的狗
◎圖6.織錦上的狗
居住在安順、平壩一帶的“屯堡人”,多建石頭房。不僅大門留有“狗洞”供看家狗進進出出,垂花門上也留有供看家狗伸頭眺望的“狗洞”(圖2),這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山屯古建筑群”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
云山屯的民居建筑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軍事特色,即就地取材,利用當?shù)厥a(chǎn)之石頭奠基、石塊砌墻、石板蓋頂,在隱蔽留有槍眼,有的還建造保家樓。屯堡人將“徽派建筑”文化帶上貴州高原,營造四合院,修建垂花門,打制石柱礎,雕刻木窗花。因受經(jīng)濟及地理條件限制,規(guī)模較小,有的也欠規(guī)整,但其建筑形制及工藝,同“徽派建筑”別無二致。
鄉(xiāng)土建筑中的古建筑,也有狗的身影。黃平飛云崖牌樓式山門上便有“笑天犬與二郎神”磚雕(圖3)。
民俗文物中狗的形象,比比皆是:蠟染上有(圖4),刺繡上有(圖5),挑花上有,剪紙上有,織錦上有(圖6),銀飾上有,泥塑上有(圖7)。民俗文物中的人類好友,形象頗多變化:既有“全身像”、“半身像”等寫實圖像,又有“狗爪花”、“犬齒花”等極度簡化的圖案。
有關狗的傳說也很生動。苗族民間相傳,先人被迫遷徙,過河時什么都丟了,全靠狗尾巴夾帶谷種,才得以在新的地方生存下來。又說,一位苗族老漢帶狗上山打獵,獵狗突然失蹤了,待獵狗回來,尾巴上沾有浮萍,老漢據(jù)此找到了大片良田沃土。從此以后,放下獵槍,扶起犁耙,躬耕自食。這個民間傳說,生動反映苗族社會從狩獵時代到農(nóng)耕時代的歷史性轉(zhuǎn)變。
◎圖8.口嘴標
來到苗嶺山區(qū)苗族村寨旅游,不難發(fā)現(xiàn),在許多人家吊腳樓的門楣上,都安裝有用荊棘、破網(wǎng)、廢鐵、竹簽、狗骨頭、雞鴨毛以及用白皮紙剪裁而成的小人圖案等物件。這物件,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隨便觸摸,更別說移動或拆除了。
所謂“口嘴”,指的就是“口角”,亦即矛盾?!按蚩谧臁笔敲缱逋幚硎欠强诮?、解決矛盾糾紛的特殊方式。人際之間出現(xiàn)不和,包括父子不和睦,夫妻不和睦,婆媳不和睦,妯娌不和睦,兄弟姐妹不和睦,甚至于鄰里之間不和睦,村寨之間不和睦,統(tǒng)統(tǒng)是因為“有鬼作祟”。于是請來巫師打狗、殺雞、宰鴨“做法事”。儀式結(jié)束后,將荊棘、破網(wǎng)、廢鐵、竹簽、狗骨頭、雞鴨毛以及用白皮紙剪裁而成的小人圖案等據(jù)稱具有逐鬼功能的“口嘴標”插于事主門楣上(圖8),以為如此,矛盾化解,重歸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