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體三教授臨證運用干姜經(jīng)驗*

2018-01-18 21:12:14孟亞斌張積思
中醫(yī)研究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肝木方中散寒

孟亞斌,張積思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高體三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方劑學科的奠基人。高老臨證以六經(jīng)辨證為綱,臟腑辨證為核心,臨證善用經(jīng)方及溫熱藥物治療多種疑難雜病,尤其對干姜的功用具有獨到的認識和見解。筆者有幸隨師侍診,現(xiàn)將高老臨證運用干姜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 補太陰以燥土祛濕

1.1 作用機制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也是機體氣機升降之中樞。干姜大辛、大熱,入脾胃,能夠溫陽健脾,有效地調(diào)節(jié)氣機,助脾胃升清降濁。脾屬土,肺屬金,土為金之母,金為土之子,又肺主氣,故欲補氣,培土生金是妙法。干姜是溫補脾肺、調(diào)理氣機之良藥。高老提出溫能勝濕、辛能散濕的論點,與王安石所著《字說》中“薑能御百邪,故謂之薑”的觀點相一致。干姜辛溫為陽,陽盛則陰退,自然百邪不侵。濕為陰邪,則干姜有祛濕之效不言自明。高老認為:脾胃不病則已,病則多濕。因此,高老視干姜為祛濕健脾、溫補太陰脾肺的佳品,并將其作為調(diào)理太陰病的首選藥物。

1.2 方證分析

理中丸為治療太陰病之主方,常用于脾胃虛寒證如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倦怠乏力、飲食不佳等,具有溫中祛寒、健脾益氣的功效。方中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4味藥皆入脾胃,其中人參、炙甘草健脾益氣,治脾胃虛弱,得干姜之助,補氣效果如虎添翼;白術(shù)與干姜配合,可增強溫中祛濕的功效。

高老臨證時對以脾腎虛寒為主,表現(xiàn)為畏寒肢冷、畏食生冷、四肢無力等疾病重用干姜,用量為10~90 g,效果顯著。值得說明的是,干姜用量必須逐次遞增,使機體逐步接受。對于多種慢性疑難雜病,即使辨證準確,但若干姜的用量達不到,則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2 溫少陰以暖水散寒

2.1 作用機制

脾胃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補充,后天脾胃化生氣血以養(yǎng)腎,脾陽賴腎陽以溫煦,脾氣升清又能助腎水生發(fā),正如《四圣心源》[1]曰:“腎水溫升而化木者,緣己土之左旋也?!?脾屬土,腎屬水。土能克水,若土虛不能制水,則腎水泛濫,水反侮土,導致土虛水寒。高老認為:干姜大辛大熱,能夠溫脾暖腎、補土治水,對于足少陰腎水虛寒導致的各種疾病均可用之。

2.2 方證分析

腎著湯[2]治療少陰腎著寒濕證,臨床表現(xiàn)為腰中冷痛如坐水中,身體沉重形如水狀,或腰痛俯仰困難、小便自利等疾病,具有暖土勝濕、補土制水、散寒化氣的作用。方中干姜溫脾溫腎,散寒除濕,為君藥;白術(shù)健脾燥濕、通利關(guān)節(jié),茯苓淡滲利濕,共為臣藥;炙甘草補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高老認為:腎著湯4味藥均入脾胃,是通過補土制水起到溫腎散寒除濕作用的。

高老對于脾腎陽虛導致的水液類疾病如水腫、水飲、痰濕導致的咳嗽、眩暈等,常以干姜、生姜同時運用。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能走,二者共用,消痰化飲,可提高療效,縮短疾病治療時間。

3 調(diào)厥陰以疏木達郁

3.1 作用機制

肝屬木,脾屬土,肝木生于水而長于土[3],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藏血,故脾胃化生氣血以養(yǎng)肝,肝氣的升達又需依賴脾主升清的資助才能完成,正如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言“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干姜溫補脾胃,又能助肝氣升達。五行中木克土,肝病克脾用干姜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作用;且干姜味辛,具有疏達肝木的作用[4],對足厥陰肝血虛寒導致的一系列疾病皆可用之。

3.2 方證分析

烏梅丸為治療厥陰證之主方,常用于治療厥陰下利、厥陰消渴、蛔厥等疾病。高老認為:烏梅丸是三陰同調(diào)、以肝為主的良方。方中烏梅、當歸、桂枝補肝調(diào)肝;黃連、黃柏清肝膽之熱;附子、細辛溫腎陽;川椒暖脾胃;干姜溫脾,助肝氣升發(fā),間接調(diào)肝,又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作用。

生化湯治療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如產(chǎn)后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等,具有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的作用。方中當歸、川芎補血活血,化瘀生新;桃仁破血逐瘀;干姜炮制后能更好地入血分,疏肝散寒,溫通經(jīng)絡(luò)。

高老臨證組方擅長寒熱并用,對于脾腎虛寒、肝郁化火之證,常將干姜與附子、柴胡、黃芩、黃連、生地黃、梔子等配伍運用。高老認為:肝木生于水長于土,水寒土虛、水寒土濕會導致肝木失于調(diào)達,肝木不疏則郁,郁最易化火生熱,若只清肝熱,不用干姜、附子等溫熱藥來解決脾腎虛寒的問題,則治標不之本,往往收效甚微。高老對于氣血失調(diào)導致的疾病如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經(jīng)間期出血、寒凝血脈導致的陰疽等,常用炮姜疏肝理血,收效甚佳。

4 病案舉例

患者,女,38歲, 2008年10月26日初診。主訴:少腹脹痛1年。患者1年前出現(xiàn)少腹脹痛,伴行經(jīng)時間延長,一般10 d左右,帶下量多,于某醫(yī)院檢查提示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盆腔積液,給予中、西藥治療(具體不詳)后癥狀反加重,遂前來就診。癥見:少腹疼痛且脹,帶下量多,精神欠佳,情緒低落,面色淡黃無華,少氣懶言,言語聲低,食欲不振,下午自覺雙手瘀脹,舌質(zhì)暗,苔白膩,脈弦緩。 西醫(yī)診斷:腹痛。中醫(yī)診斷:腹痛,辨證為血虛寒凝。治宜疏肝化瘀,健脾溫腎,溫陽通脈。給予溫經(jīng)湯合真武湯加減方,處方:茯苓30 g,澤瀉20 g,白術(shù)10 g,赤、白芍各20 g,附子6 g,炙麻黃6 g,細辛5 g,桂枝15 g,桃仁10 g,牡丹皮15 g,當歸20 g,吳茱萸10 g,川芎15 g,黑干姜12 g,黨參15 g,炙甘草10 g,阿膠10 g,麥冬10 g,香附子15 g,通草15 g,生姜30 g,大棗6枚。3劑。 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囑患者調(diào)暢情志。2008年11月2日二診:精神好轉(zhuǎn),時有腹脹,白帶量正常,月經(jīng)時間較長(8~9 d)、量可,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弦。上方黑干姜加至30 g,再服6劑。2008年11月9日三診:腹脹、疼痛消失,帶下正常,雙手瘀脹消失,飲食尚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質(zhì)暗,苔白潤,脈弦。上方黑干姜加至60 g,繼服12劑。2008年12月14日四診:病情穩(wěn)定,余無不適,舌質(zhì)暗,苔白滑,脈弦細。停藥23 d,再服12劑,以鞏固療效。

按 本例患者病機為脾腎陽虛、肝經(jīng)郁滯。水寒土濕則土不培木,水不涵木則肝木郁滯,肝木又橫克脾土,導致機體氣機不利,臟腑經(jīng)絡(luò)、氣血郁滯不通,故治宜疏肝化瘀、健脾溫腎、溫陽通脈。方中茯苓、澤瀉、白術(shù)、黨參、炙甘草健脾除濕,赤白芍、桂枝、桃仁、牡丹皮、當歸、川芎、香附子、通草疏肝理血,附子、細辛、吳茱萸溫腎暖肝,麻黃、麥冬理肺。方中重用黑干姜作用有三:一乃干姜大辛大熱,入脾胃,有溫補脾陽、健脾祛濕、溫經(jīng)止痛之效;二乃土虛不能制水導致土虛水寒,而干姜能夠補土治水,溫養(yǎng)脾胃,以制水助腎,達到溫腎散寒的目的;三乃肝郁克脾,用干姜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作用,且其又能助氣血生化以養(yǎng)肝血,正如《本草綱目》所言“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yǎng)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

5 小 結(jié)

高老臨證使用干姜既考慮了干姜大辛大熱的藥性,又考慮到不同的藥量和炮制方式導致干姜的功效又有所不同,在全面認識干姜的基礎(chǔ)上注重足三陰和肝、脾、腎3臟相互關(guān)聯(lián)、密不可分的生理、病理關(guān)系及干姜對肝、脾、腎3臟的不同作用,辨證論治,靈活運用,對于諸多疾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1]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

[2]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

[3]鄭書娟.高體三教授“水暖土和木達”學術(shù)思想研究[D].鄭州:河南中醫(yī)學院,2010.

[4]高天旭,韋大文,徐江雁,等.高體三教授治療痹癥臨床對藥運用之闡微[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7):1829-1830.

猜你喜歡
肝木方中散寒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試試桂花三紅茶
解表散寒 蘇性舒暢
蛇年生人初之氣運氣養(yǎng)生
鼠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蛇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狗年生人終之氣運氣養(yǎng)生
手足偏涼 艾葉青蒿泡腳
“基于心,準于行” 黨建與企業(yè)發(fā)展相融共生
五味子酒助眠
咽干,喝甘桔冰梅飲
益壽寶典(2018年34期)2018-01-26 23:50:19
手机| 察哈| 旬阳县| 石林| 宁安市| 县级市| 徐汇区| 沙河市| 长沙县| 阳朔县| 玛曲县| 乡宁县| 老河口市| 镇坪县| 本溪| 沾益县| 马尔康县| 宁晋县| 怀柔区| 平顺县| 普定县| 田林县| 睢宁县| 运城市| 玛纳斯县| 洛川县| 繁昌县| 布尔津县| 贵溪市| 汉阴县| 北宁市| 若尔盖县| 中阳县| 京山县| 墨脱县| 临城县| 莆田市| 宜春市| 盘锦市| 承德县|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