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清+陳暖
【摘 要】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閱讀這樣一件傳統(tǒng)、私密的事情,也正在因媒介技術的更迭而變化,越來越呈現(xiàn)碎片化、娛樂化的特征。當下,在智能化浪潮之中,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未來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閱讀;智能化時代我們應該怎樣閱讀?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沉思。
【關 鍵 詞】智能化時代;閱讀;慢閱讀
【作者單位】周國清,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暖,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智能化浪潮來臨。在這個浪潮之中,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未來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閱讀;我們應該怎樣閱讀?這些問題縈繞于腦際,令人沉思。尤其是近年來,國民閱讀調(diào)查越來越看重新媒體接觸率、使用率,閱讀類APP、Kindle和Pad等新式閱讀工具層出不窮,手機閱讀人數(shù)逐年增長,便攜、快速、精準和高效的智能閱讀時代來臨,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時下,技術的影子無處不在,閱讀這樣一件傳統(tǒng)、私密的事情,也正在因媒介技術的更迭而變化,呈現(xiàn)碎片化、娛樂化的特征。閱讀過程被加速,快讀、悅讀和刷屏式閱讀盛行;刻板的閱讀被賦予表象化的生命力,讀圖、聽書和閱覽視頻的習慣越來越盛行;閱讀被量化,使我們越來越追隨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步伐,一步一步主動走入大數(shù)據(jù)構(gòu)建的繭房。這是一場雪崩式的革命,我們贊嘆之余,更多的是憂心,憂心之余,或許又該從容面對、樂觀應對。故此,作為閱讀人的我們,有責任喚起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閱讀興趣與欲望,重構(gòu)智能時代閱讀的意義。
魯迅先生將閱讀分為兩種:職業(yè)的閱讀與嗜好的閱讀。前者出于功利性,講求學以致用,譬如學生為升學、教師為授課而閱讀,他們看教材就像踱著步子時刻盯著獵物的雄獅,反復揣摩著書本中的一字一句;而后者則是自愿閱讀,這種閱讀是一種主動了解未知、充實自己的過程,更能促進個人素質(zhì)的提高。在當今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功利性的閱讀已變得不再那么重要,獲取專業(yè)技能的途徑越來越多,MOOCs的崛起、網(wǎng)易公開課的上線、課堂直播的流行,微博、微信等媒體形式融入人們的社會日常生活中,豐富了人們學習各種實用性知識的方法,使其不再囿于傳統(tǒng)的書籍,而這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功利化閱讀需求。嗜好的閱讀滋潤人的心靈、開闊人們的視野,是點亮人們精神的燈火,是升華境界的動力。這種嗜好閱讀將人引入另外一個世界,使之情操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人格隨之提升。這就是閱讀所飽含的精神力量和所獨具的神奇魅力。這些內(nèi)在的蘊含是書籍的靈魂,是其他任何媒介、任何技術所無法取代的。筆者預測,無論人工智能是否跨越發(fā)展的奇點,這種嗜好的閱讀永遠不會消亡。我們通過閱讀得以認識歷史,自然,閱讀也能伴隨我們見證未來。
一、智能時代的閱讀更講求修身
筆者將閱讀目的歸結(jié)為以下三種:一是修身立己;二是求知為學;三是為開風氣??v觀當今時代,此三者不再并駕齊驅(qū)。隨著智能手機用戶爆炸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各種公眾號和APP上,將大量精力投入這些碎如散沙的文章中。我們不能否認這種閱讀的樂趣與益處,因為它可以隨時隨地給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的信息、知識和娛樂,也可以增加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能夠促進知識的交流與共享,但是這種閱讀畢竟是零散的、隨意的,疏離經(jīng)典,難成系統(tǒng)。讀者在海量資訊中一目十行,快速閱讀,往往只是觀其大概,所帶來的閱讀愉悅感只能是一時的,難以長留。由此,這種閱讀帶來的是人心的浮躁、精神的空虛,而閱讀以修身立己,恰是一味良藥。
閱讀可以構(gòu)建個人精神世界的引力場,以維持心靈的安寧與靈魂的平衡,從而實現(xiàn)穩(wěn)定人格、完整自我的塑造,這便是修身立己的表征與訴求。陳平原的基本立場就是“為自己而讀書”,他認為閱讀的關鍵功能是提升自我修養(yǎng)?!墩撜Z·憲問》亦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薄盀榧骸?,即為修身立己,而非為一己之私,因而也成了精神的自覺和人性的內(nèi)在沖動。周作人談道:“或者可以說是為自己的教養(yǎng)而讀書吧。既無什么利益,也沒有多大快樂,所得到的只是一點知識,而知識也就是苦,至少知識總是有點苦味的……但是苦與憂傷何嘗不是教養(yǎng)之一種?!睘樽约旱慕甜B(yǎng)而閱讀,也是一種修身立己的自我升華。樓宇烈認為,閱讀的根本目的不僅是長點知識,增加點技能,而且是要明白更多道理,讓人成為更加完美的人。至此,筆者不由想起和幾個朋友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讀書會的宗旨——“立己及人”,其實這就是修身立己的綜合體現(xiàn)。閱讀以立己,立己而及人,鼓勵每個人通過閱讀來完善自身,通過自身在閱讀中的成長來影響更多的人加入閱讀的行列,這便是“及人”?!傲⒓骸笔恰凹叭恕钡那疤?,是閱讀的內(nèi)在根本,更是時下個人成長、生活不可或缺的原生動力。
二、智能時代的閱讀更依賴決心
現(xiàn)代社會的壓力逐日遞增,快節(jié)奏的生活將人們的時間切成碎片,抽不出空來看書已經(jīng)成了大多數(shù)人不閱讀的理由。特別是隨著微信使用率的提高,即時閱讀、在線閱讀和移動閱讀打破了閱讀的邊界,人們的眼睛盯緊數(shù)字屏幕,機不離手,把時間都交給了手機,哪來的時間再去閱讀?其實,閱讀不閱讀,這根本就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只要下定決心,人們可以用零碎的時間閱讀。對這點,林語堂先生有過妙談,他發(fā)明了一種“使書籍任其所在”的方法。在他的家中,從沙發(fā)到茶幾,從床頭柜到櫥窗,四處散落著書本,他認為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讓自己拿起一本書閱讀了。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給父母的家信中說:“男今年以來,無日不看書,雖萬事業(yè)忙,亦不廢正業(yè)?!泵珴蓶|自幼好閱讀,“即便是在最艱苦、最緊張的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他也總不忘讀書”。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有何理由稱自己沒時間閱讀呢?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閱讀傳統(tǒng)與閱讀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著諸多刻苦攻讀的典范。比如,囊螢映雪、鑿壁借光、懸梁刺股和負薪掛角等,這都是閱讀決心的體現(xiàn)。黃庭堅稱:“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彼麄兊男燎诟x,就是自身渴望知識、追求發(fā)展、豐富思想、提升境界和成就自我的一種近乎本能而又十分理性自覺的行為,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基點,是人生而不息的自我超越。現(xiàn)代人生長在工業(yè)時代、信息化時代,面對大千世界的不盡誘惑,要想沉下那顆漂浮不定的心,唯有通過閱讀這條路徑。久不閱讀之人重拾書本,過程雖沒那么復雜,但是決心難下,行動自難付諸。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發(fā)展,在將來,絕大多數(shù)工作、生活事務都可以由智能系統(tǒng)解決,人類將擁有更多更自由、更專注的時間,若不下定決心閱讀,何以享受這些大好時光,何以讓精神充實、靈魂安詳呢?endprint
三、智能時代的閱讀更追求藝術
亞馬遜可以知道讀者閱讀電子書的速度,知曉讀者在閱讀前言部分時是細細品讀,還是略過不看,甚至知道讀者在閱讀時標記了哪些內(nèi)容;微信讀書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朋友都在讀哪些書,用戶之間可以相互推薦、贈閱和交流;“懶人聽書”“喜馬拉雅FM”等聽書軟件很好地滿足了人們的聽覺享受;“豆瓣閱讀”“多看閱讀”等閱讀類APP依靠低廉的閱讀成本和新鮮豐富的資訊而贏得青睞;“涂書筆記”等依賴紙質(zhì)閱讀和新技術的融合優(yōu)勢而解放了讀者的雙手,閱讀趨于工具化。技術發(fā)展給人們閱讀帶來了新的體驗,致使人們的閱讀越來越依賴技術,而忽視了閱讀本身的藝術性。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關于科技的問題》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想法,希望藝術可以把人類從技術帶來的危險中解救出來,他認為藝術可以揭示真理,而技術則會掩蓋真理。
閱讀從來就是一件極富藝術性的事,藝術性貫穿于閱讀活動的全過程,是閱讀的本質(zhì)屬性?!伴喿x是一種孤獨”是畢淑敏對閱讀的詩性描寫;楊絳先生將閱讀比作“串門兒”,易中天先生認為“閱讀如擇偶”,這些都是對閱讀藝術性的描述,而這些形象鮮明、生動活潑的比喻最終所凸顯的是閱讀的本質(zhì)——藝術。人們可以在閱讀中抵達人生的詩意和詩意的人生。陳平原給閱讀下了四個定義:人生中的某一階段、社會上的某一職業(yè)、生活中的某一時刻和精神上的某一狀態(tài)。王梓坤也有類似描述:“讀好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操;一種向全世界古往今來的偉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種與他們展開討論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種社會、體驗各種生活和結(jié)識各種人物的邀請信;一張邁進科學宮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場券;一股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強大力量?!庇瞄喿x裝點的人生是藝術的人生,是最美境界的人生。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有云:“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彪m然家境貧寒,借書而讀,但這并不影響歸有光“詩意地棲居”,這是一種難得的靜雅之美,是高于柴米油鹽的藝術生活。然而反觀現(xiàn)實,人們?yōu)槲镔|(zhì)的生活而奔波,行色匆匆,生活節(jié)奏一級一級提速,永無止境,“詩和遠方”被嘲諷,更多人追求的只是“適意的棲居”,于是,公眾號發(fā)布什么就讀什么,而藝術的閱讀正是一把劃破束縛的小刀,是人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大道。
四、智能時代的閱讀更強調(diào)熱度
2011年,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一位學者提出了“慢閱讀”的概念,反對快速閱讀、競賽式閱讀,主張細細品讀一本好書。他認為,慢閱讀能喚回閱讀的愉悅,能使人們從高品質(zhì)的文字中找到樂趣和意義?!奥喿x”是針對“快速閱讀”而提出的閱讀定義,以找回被快時代所帶走的閱讀本身的樣子。日本學者齋藤孝在其著作《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nèi)绾巫x書》一書中力倡“深閱讀”,針對閱讀的深淺展開了詳盡的闡述。當人們滿足于通過讀屏、刷屏方式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時,閱讀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慢閱讀、深閱讀所帶來的閱讀體驗、閱讀效用要比快閱讀、淺閱讀等快餐式閱讀體驗豐富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在智能時代,閱讀的熱度應成為人們超乎速度與深度之上的更高層次追求。
這里的熱度不是指社會熱點,而是書籍帶給我們的實實在在的溫暖。有熱度的閱讀需要我們將思維深入作品,細心品味,探尋作品中如同巖漿一般有熱度的思想能量,吸吮營養(yǎng),攝取熱量,以驅(qū)除體寒,積聚能量,溫暖心扉。齋藤孝說:“當人沉浸在書里時所發(fā)出能量的熱度足以媲美地底噴出的巖漿?!边@就是對熱閱讀的最好闡釋。讀者通過熱閱讀獲得書本中的熱量,再將這種熱量散發(fā)出去,保持內(nèi)心的平衡和思想的熱度,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與高度的熱情對待生活、學習與工作。這種熱能夠化解孤獨,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真正滋養(yǎng)靈魂。寒冬臘月之時,翻開《論語》,人們可以感受到數(shù)千年前哲人智慧的溫度,聽孔夫子語重心長、娓娓道來,猶如圍坐火爐,傾心思悟,身心俱暖。人們拿一卷《曾國藩家書》,細細品來,那些翻越千山萬水、歷經(jīng)歲月蹉跎的文字散發(fā)著曾國藩與父母、兄弟、子女之間的濃濃深情……盡管智能機器能夠通過計算與分析知道我們閱讀科幻小說、愛情小說和偵探小說的速度比嚴肅文學快,知道我們更喜歡非虛構(gòu)類作品,甚至能夠算出某一本書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個情節(jié)使我們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但它永遠體會不到我們深入書本中所感受到的巖漿般的熱度。
閱讀原本就是品味人生,探尋生命真諦。閱讀之路漫漫,需人們立大志向,抱恒久耐心,樹堅毅意志,擁清凈心境,經(jīng)長久磨礪。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虛擬的網(wǎng)絡讓人沉迷,輕靈的手機魅力無限,大眾文化應接不暇,在一片話語的狂歡與快餐化的文化消費中,人們功利為先,遠離了歷史情懷,淡漠了文化記憶,似乎喪失了精神之源,造成理性閱讀的缺失。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既應迎接智能技術的挑戰(zhàn),順應閱讀方式的多元變化,又要堅守閱讀的本性,持守心靈陣線,懷抱專一之目標,享受閱讀的過程,踐行閱讀的真意,精心守護人類精神領域的最后半分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