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馮小剛是娛樂圈人士,但私下里為人處世卻有文人氣。他每有新書出版,遇到他必簽名題贈。
我第一次見馮小剛差不多是十年前。那是一個飯局,我第一個到,沒過幾分鐘,馮小剛第二個到,我倆握手寒暄,沒有初次見面的冷場。吃飯的包廂里,主賓席的椅子有一個細長的挑高背,有點兒夸張,馮小剛指著本該由他坐的這把椅子說:“這是什么玩意兒,趕緊叫服務(wù)員給換一個。”我們默契地哈哈大笑。他對一切貴族和偽貴族的東西深惡痛絕,如同在電影《大腕》里表現(xiàn)的那樣。
馮小剛拍《非誠勿擾2》時,幾位朋友去海南的片場探班。到達的第一天晚上,有當?shù)毓賳T請吃飯,馮小剛沒法不出席,說委屈哥幾個一塊兒去吧。那天的飯局有他在場,賓主盡歡,來來往往的人都假裝認識了不少朋友。飯局結(jié)束回酒店的路上,馮小剛在車里對助理說:“跟服務(wù)員說一聲,給我下碗清水面,今晚沒吃飽?!?/p>
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馮小剛寫過這樣的細節(jié):他覺得最美味的,是把幾個吃剩的菜混在一起加熱再吃,由于放了一段時間,那些蔥段兒、姜末兒都入了味,扒拉一碗白米飯下肚,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參加過盛大宴席的馮小剛在路上打電話跟服務(wù)員要一碗面吃這個插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拍電影對于馮小剛來說,已經(jīng)是熟練活兒了,所以看他拍片是十分舒服的事情。片場沒有緊張氣氛,所有人員各司其職。一切準備就緒,馮小剛坐在監(jiān)視器前,看的時候多,說的時候少,即便有話也言簡意賅。演員們都了解他的風格,一場戲拍幾次就過了。馮小剛在拍《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時,都在片場落過淚,那是因為感情太投入了,可惜我沒有親眼看到這樣的情形。他在拍攝自己擅長的喜劇片時,是冷靜、從容的,偶爾會有一絲倦怠,這大概也是他幾次說到想要息影的原因吧。
許多人懼怕馮小剛,覺得他脾氣大、不好惹,這恐怕是個誤會。因為名聲在那里,凡是需要他公開露面的場合,他都得要“起范兒”,用自己的氣場來彰顯存在,人們也習慣了這樣的馮小剛。記得在拍攝《私人訂制》的時候,有一次中午收工吃飯,大家領(lǐng)了盒飯各自找地方吃。我推開一扇緊閉的門,房里只有馮小剛在碩大的餐桌前獨自吃飯,吃的東西也簡單,和盒飯差不多,只不過有一瓶專門從北京帶來的二鍋頭。
片場下的馮小剛有點兒沉默。我在那兒陪著他一起用午餐。從一點小事聊起,馮小剛興致漸濃,后來又有幾個朋友加入,結(jié)果那次午飯聊了許多——關(guān)于電影的,關(guān)于八卦的,關(guān)于社會時事的。那是一頓開心的午飯,我也就此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真實的馮小剛其實是有些內(nèi)向、偏于安靜、喜歡獨處的人。
后來,每每想到他一個人在偌大的房間里吃飯,背影有些寂寥,再聯(lián)想到那個被連篇累牘報道的馮小剛,不由得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我所見到的,和那個被媒體塑造出來的馮小剛,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2017年4月,有關(guān)馮小剛的大動作是,他要拍《芳華》,相關(guān)信息傳遞出他對這部影片舉重若輕的態(tài)度。《芳華》是文工團題材,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觀眾來說,這個故事距離他們有點遙遠。
馮小剛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大意是像他這樣擁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導演,應(yīng)該拍一些有意義的電影。或許是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qū)使下,他能夠不斷嘗試新題材,他的這種嘗試被外界形容為“任性”。
拍《集結(jié)號》是對戰(zhàn)爭片的突破,拍《一九四二》是對苦難題材的突破,拍《私人訂制》是對審查尺度的突破,拍《我不是潘金蓮》是對時政熱點的突破……有些是外界評價的,有些是他自己詮釋的。
在中國第五代三大導演中,馮小剛出身最低,起點也不算高,但在對電影藝術(shù)的追求中,反倒是他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執(zhí)著。他沒說過自己想成為電影大師,但在一段時間里,他也沒有掩飾自己的野心。殘酷的市場和無情的資本要求,卻在不斷蠶食他的野心。
有一次,馮小剛接受一位知名度頗高的自由知識分子的采訪。當時他的身體語言和話語情緒都流露出排斥的信息,那位知識分子不知所措,氣場完全被馮小剛掩蓋。這大概是馮小剛想要的效果。
哪怕馮小剛一次次成為爭議人物,但在輿論的潮水退卻之后,他總是能夠用新的電影選題吸引人們的注意。在創(chuàng)作選材和敏感尺度把握方面,他永遠是做得最好的那一個。
如果評選“人民導演”,他肯定有很大的概率會高居榜首,這是因為他對“人民性”有著天才般的理解與掌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