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葉淑萍,王麗靖,劉麗萍
蛛網膜下腔出血(s u b a r a c h n o i d hemorrhage,SAH)是由多種病因所致的腦底部或腦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是神經內科常見急癥,占出血性卒中的20%,死亡率及致殘率高;腦動脈瘤是其最常見的病因,占80%~90%。既往多采用外科開顱手術治療動脈瘤,近年來采用腦血管造影后介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對我院3年來收治的120例SAH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12年7月-2015年8月神經內科收治的SAH早期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的120例病例資料。
1.2 方法 120例全部經急診頭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診斷SAH,其中112例發(fā)病72 h內急行DSA檢查,8例為1周內檢查,所選病例Hunt/Hess分級均在3級以下;120例均明確存在動脈瘤,位于腦底動脈環(huán)的108例,多發(fā)動脈瘤(2個以上)4例。介入治療組直接采取血管內介入治療——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未行介入組以藥物治療為主,即靜脈滴注尼莫地平及抗纖溶止血劑,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藥物治療區(qū)別是介入治療組不應用抗纖溶止血劑。全部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3~4周,隨訪患者在出血后6個月內是否發(fā)生死亡、再出血或者腦血管痙攣。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患者在6個月內是否出現(xiàn)死亡、再出血或者腦血管痙攣中任一結局作為因變量,性別、年齡、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分析。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危險因素
表2 影響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2.1 兩組危險因素比較 介入治療組65例中,男38例,女27例,年齡35~75歲;未行介入組55例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32~78歲(表1)。發(fā)生SAH的患者主要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煙等常見的卒中危險因素;未發(fā)現(xiàn)危險因素的患者有6例;伴有單一危險因素的30例;其余均存在2種以上危險因素。
2.2 兩組預后因素比較 以出血后6個月內是否出現(xiàn)死亡、再出血、腦血管痙攣不良結局之一分為良好結局組和不良結局組。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年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未行介入治療是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表2、表3)。
SAH是常見的急性出血性卒中,具有發(fā)病急、致死率及致殘率高的特點,腦動脈瘤是主要的發(fā)病原因[1-2],本次研究除6例未找到危險因素外,均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結締組織病、吸煙、飲酒等卒中危險因素,而且大多數存在2種以上危險因素,這說明它們在動脈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密切的相關性。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多數動脈瘤是由血流動力學改變和(或)血管內皮細胞損害誘發(fā)的退行性血管性損傷所致[1-2],因此應重視控制和糾正危險因素。
本研究中患者發(fā)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0~55歲,與文獻相符[3-5];這個年齡組正好處于壯年階段,是家庭和社會極其重要的成員,因此如何改善SAH的預后,從而降低致殘率、致死率是至關緊要的問題。本研究顯示,發(fā)病年齡、合并危險因素多少等也對預后有一定影響,其中主要有吸煙、高血壓、糖尿病[6-8]。本次研究中介入治療組和未行介入組比較,通過早期DSA后盡快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可以明顯降低再出血率以及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改善了預后,提高了生活質量。因此,早期的血管內介入治療可以作為SAH急性期的首選。但是介入栓塞治療手術費用高,對醫(yī)院硬件設備及人員要求較高,這限制了其廣泛開展。本研究不足之處是病例納入不是隨機選擇,應進一步完善改進;另外沒有把未做腦血管造影的病例納入共同研究分析。
表3 影響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1] 馮韶輝. 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28例臨床分析[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36):28,31.
[2] 簡國慶. 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同時機開顱手術及血管內治療的療效及預后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23-25.
[3] 李炳森,吳嘉禧. 蛛網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8):86-87.
[4] 馬強,苗鋒,張淇,等. 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療效評價[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6):96-97.
[5] 黃充,李志強. 影響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6,35(6):596-599.
[6] DE OLIVEIRA MANOEL A L,MANSUR A,MURPHY A,et al.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from a neuroimaging perspective[J].Crit Care,2014,18(6):557.
[7] ALFOTIH G T,LI F,XU X,et al. Risk factors for re-bleeding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Neurol Neurochir Pol,2014,48(5):346-355.
[8] HUKKELHOVEN C W,STEYERBERG E W,HABBEMA J D,et al. Predicting outcom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score based on admission characteristics[J]. J Neurotrauma,2005,22(10):1025-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