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蘇甫·肉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 830001
神 經(jīng) 節(jié) 細 胞 瘤(ganglion cell tumors),是一種良性腫瘤,在臨床上并不常見,多位于腎上腺與腹膜后間隙,影像學表現(xiàn)復雜,容易混淆,增加診斷難度[1]。目前,CT與MRI是疾病診斷的常用方法。在此,本文以28例患者為對象,探討分析CT聯(lián)合MRI在腹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F(xiàn)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經(jīng)病理證實的28例腹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患者,11例女性,17例男性,年齡為18-47歲,平均(34.2±6.39)歲。19例無明顯癥狀,3例伴有高血壓,2例腹部不適,4例觸及腹部包塊。28例患者,均接受CT與MRI檢查。
1.2.1 CT診斷
采用西門子Sensation64螺旋CT儀,參數(shù)設置為120-140KV,采集層厚為0.6mm,重組層厚為3mm,進行三維重建。應用高壓注射器,予以增強掃描,對比劑選擇優(yōu)維顯(碘普羅胺注射液),劑量為15ml/kg,流率為3ml/s。注入對比劑后,于25-30s(動脈期)、45-50s(門脈期)、70-75s(平衡期)、240s(延遲期)等多個時間點,進行掃描,并測量不同時期的CT值,根據(jù)CT值,擬定判斷腫瘤強化程度的標準:(1)無強化:CT<10HU。(2)輕度強化:10HU≤CT值≤19HU。(3)中度強化:20HU≤CT值≤40HU。(4)顯著強化:CT值>40HU。
1.2.2 MRI診斷
采用西門子1.5T磁共振掃描儀,選擇體部相控陣表面線圈,予以掃描。一方面,小傾角快速成像T1WI化學位移成像,同相位(ms):TR:125,TE:4.76,反相位(ms):TR:125,TE:2.38。另一方面,T2WI,常規(guī)SE加脂肪抑制序列,TR為 1660-2000ms,TE 為 108-115ms, 層 厚為3-8mm,層間距為0.8mm。應用高壓注射器,在肘靜脈,快速推注,予以增強掃描,對比劑選用Gd-DTPA,劑量為0.1mmol/kg,流率為3ml/s。注射對比劑后,按照軸位、矢狀、冠狀的順序,完成掃描。對比肌肉信號與掃描結果,將T1WI信號及T2WI信號分為3個程度,即高信號、中信號和低信號。
對于本次研究所用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錄入至EΧCEL表格中,通過SPSS20.0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Χ2)進行檢查,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查,“P<0.05”則表示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相比CT、MRI單獨診斷準確率,CT與MRI聯(lián)合診斷的準確率更高,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由 表1可 知,CT聯(lián) 合MRI診 斷準確率為96.4%,明顯高于CT診斷準確率(71.4%)與MRI診斷準確率(78.5%),差異明顯,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134/14.597,P<0.01)。
表1:觀察分析CT及MRI診斷結果
28例患者,經(jīng)CT檢查,17例呈均勻低密度,11例呈不均勻低密度,密度區(qū)間為 15-42HU,平均值為(27.0±3.9)HU。對于不同時期CT值的增幅,動脈期為(3.0±0.5)HU,門脈期為(6.2±0.7)HU,平衡期為(10.1±1.6)HU,延遲期為(27.5±3.7)HU。另外,增強掃描中,分析強化程度,11例輕度強化,占39.2%(11/28),12例中度強化,占42.9%(12/28),5例顯著強化,占17.9%(5/28)。
(1)T1WI信號:低信號有19例,稍低信號有9例。(2)T2WI信號:稍高信號有21例,較高信號有7例,且13例呈均勻信號,15例呈不均勻信號。增強掃描中,17例呈條絮狀、云霧狀強化,11例呈斑點狀、不均勻條狀強化。
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是一種位于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的腫瘤,多發(fā)生于第三腦室、顳葉和額葉等部位[2]。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組成要素為未分化的交感神經(jīng)細胞,促進兒茶酚胺與血管活性腸多肽激素的產(chǎn)生,臨床上,以皮膚潮紅、氣短、出汗等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患者可伴有胸痛、腹瀉、腹脹等癥狀[3]。雖然,臨床上,腹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并不常見,但是,近些年,該病發(fā)病率有所上升。因此,早期診斷該病,對盡快對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CT與MRI是診斷腹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的常用影像學方法。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指利用精確準直的Χ束線、Y射線以及超聲波等,聯(lián)合靈敏度較高的探測器,對人體某一部位,進行一個接著一個的斷面掃描[4]。CT診斷,不僅掃描速度快,而且圖像十分清晰,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若以使用的射線為依據(jù),可將其分為γ射線CT(γ-CT)、Χ射線CT(Χ-CT)和超聲CT(UCT)等。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屬于斷層成像,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于1946年各自獨立發(fā)現(xiàn)了核磁共振現(xiàn)象[5]。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共振現(xiàn)象,通過人體,獲得電磁信號,并重建人體信息。目前,平掃與增強掃描是MRI診斷常用的2種方式。其中,平掃,掃描過程中,無需注射對比劑,直接進行掃描。而增強掃描,需注射造影劑。
本次研究顯示, CT診斷,符合率為71.4%(20/28),MRI診斷,符合率為78.5%(22/28),CT聯(lián)合MRI診斷,符合率為96.4%(27/28)。CT掃描,平掃中,17例呈均勻低密度,11例呈不均勻低密度,平均密度為(27.0±3.9)HU。經(jīng)MRI掃描,T1WI信號為低信號,T2WI信號為高信號。CT檢查,腫瘤實質密度與黏液樣基質差異不明顯,MRI檢查中,T2WI信號變化,與組織學表現(xiàn)息息相關,黏液樣基質呈增多趨勢時,細胞其他成分有所減少,表現(xiàn)為高信號,黏液基質呈減少趨勢時,各個細胞成分不斷增多,表現(xiàn)為低信號。因而,相比而言,MRI診斷,可清晰顯示腫瘤內(nèi)黏液樣基質成分。CT掃描,速度快,較短時間內(nèi),便可顯示腫瘤鈣化狀況,明確強化及血管觀察方面,優(yōu)勢明顯。因此,聯(lián)合MRI與CT診斷,可提高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腹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診斷中,MRI與CT各具優(yōu)勢,為提高準確效率,可聯(lián)合應用2種診斷方法,減少誤診現(xiàn)象,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jù)。
[1]任基偉,郝雅靜,劉琪等.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瘤的CT和磁共振表現(xiàn)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05):611-612.
[2]劉袁君,杜成友,李德衛(wèi)等.復雜性腹膜后節(jié)細胞神經(jīng)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4,13(06):486-488.
[3]李俊成,陶有茂,趙彤等.成人腹膜后節(jié)細胞神經(jīng)纖維瘤1例報告[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01):142-143.
[4]王其平.探討腹部神經(jīng)源性腫瘤的CT表現(xiàn)[J].當代醫(yī)學,2013(26):117-117,
[5]張洪業(yè),鄧凱.MRI在側腦室中樞神經(jīng)細胞瘤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