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棟國 李曉丹
北京的冬天,雪花飄飛。在解放軍總醫(yī)院301這個心中的圣地,我開始進入醫(yī)學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臨床實習。第一個實習科室是心內(nèi)科,在這里,我遇見了褚奶奶。
奶奶住28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穩(wěn)定,已經(jīng)符合出院標準,但她卻非常執(zhí)拗地不肯出院,這讓本來就為床位緊張而焦頭爛額的我們煩心不已。一次查房時,當又一次被委婉地勸說出院時,奶奶發(fā)火了,她大力合上床頭柜的抽屜,嘴里嘮叨著,“你們見死不救,總是趕我出院……”為啥有人喜歡待在醫(yī)院而不想回家呢?我十分困惑,難道其中另有隱情?
每一天,我都會給褚奶奶測血壓、做心電圖,慢慢地,奶奶和我熟了,經(jīng)常和我聊天。
“小伙子,你很細心,叫什么???”“奶奶,我姓梁,叫梁棟國?!?/p>
“很好的名字,國家棟梁。你是廣東人吧?”“奶奶您是怎么知道的?我是廣東湛江人。”我有點驚訝。
“聽口音就知道了?!蹦棠毯芩实匦α?,“廣東是個好地方啊,廣州從化的溫泉特別美。”
“奶奶您去過廣州???我大學就在廣州白云山腳下?!?/p>
“去過啊,我去過好多地方呢!我去過意大利、法國巴黎,我還花了9個小時穿越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呢……”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講述著巴黎的浪漫多情和大漠的熾熱荒蕪。“在巴黎啊,很有趣,在過馬路的時候,迎面走來的中國人會相互擁抱,不管之前是否認識……撒哈拉沙漠的沙就像碾碎的黃金一樣,金閃閃的……走出國門后啊,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愛國,自己對祖國的那份感情是那般真切和沉甸甸……”
“我年輕時特別浪漫,還喜歡文學和歷史,讓我考考你?!边€沒待我從驚訝中反應過來,奶奶就開始提問了。
“你知道康熙叫什么嗎?”“愛新覺羅·玄燁。”
“呀!”奶奶比我剛才還驚訝,“小伙子歷史不錯啊。”
“我很喜歡歷史,奶奶,”我很開心地笑了,“我還很喜歡地理和古詩詞……”
“那雍正和乾隆各叫什么名字?”
“乾隆叫弘歷,但是雍正……被您考到了,我真不知道?!蔽矣行┎缓靡馑肌?/p>
“叫胤禛?!薄芭?,對,想起來了?!?/p>
“我再考考你,你知道李叔同嗎?”“知道啊,弘一法師,民國的大才子,《送別》就是他寫的?!?/p>
奶奶驚訝地差點從床上跳起來,“難得啊,你多大了?”
“23歲,我是95年的,奶奶?!?/p>
“你們這輩年輕人中竟然還有人認識李叔同。我年輕時特別喜歡李叔同,我讀他的生平,背他的詞,了解和他相關的一切,可惜啊,這么才華橫溢的人,偏偏出了家……”
那一刻,我仿佛看見褚奶奶活潑的生命力、燦爛的靈魂超越了蒼蒼白發(fā)和密織的皺紋,超越了蒼老、孱弱的病體,在這狹小的病房里自如地舞蹈。
褚奶奶年輕時是她所處時代里的寵兒,是那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里最標準的知識分子。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被“富養(yǎng)”著長大,接受了最高等的教育,領略過最迷人的風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她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褚奶奶秀外慧中,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研究所僅有的幾位女性之一。她雖然一直過著被人捧、被人追、被人愛的生活,卻保有那個年代的女性最缺乏的獨立思想和自由內(nèi)心,所以才能在保守的年代里呼吁男女平等,從柴米油鹽的瑣碎中解放自我,投身于鐘愛的興趣與工作中;才能飽讀詩書,暢游世界;才能在面對丈夫的背叛時毅然決然地放棄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直面外界閑言碎語的壓力而選擇離婚。后來奶奶認識了第二任丈夫,在安度了二十幾年的時光后,丈夫賭氣離家出走,喪命于天津的養(yǎng)老院。房產(chǎn)轉到繼子名下后,繼子又趁她住院,將她趕出了家門。她忽然之間失去了所有的支柱,無家可歸。她把這一切歸為“報應”——上天讓她年輕時順風順水,想什么就有什么的報應。所以她寧愿待在醫(yī)院也不愿意回到那個冰冷的沒有人氣的小房子,只有在這里,她才能感受到人間煙火的氣息。
我對褚奶奶充滿了敬佩之情,她的滿腹經(jīng)綸、精彩閱歷和輝煌成就,都是初涉世事的我可望不可及的。在我構建的理想世界里,她應該是最優(yōu)雅的老人,常約三兩好友談天說地,子孫滿堂陪伴左右,又怎會是如今這番落寞景象呢?我現(xiàn)在才明白,原來奶奶拒絕出院的行為背后埋藏著一段如煙往事,她像個孩子般耍賴不愿離開醫(yī)院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這里有人照顧,有人陪伴。這看似簡單的陪伴,卻能讓她行將枯竭的靈魂重新綻放出一絲光彩。
我慶幸自己沒有簡單粗暴地對她做出“不可理喻”的判斷,而是選擇了聆聽。記得老師曾經(jīng)跟我們說過,聆聽是醫(yī)患溝通的基礎,只有先聽患者說,才知道下一步怎么跟患者說。聆聽有五個層次——忽略性地聽、假裝地聽、選擇性地聽、認真地聽以及最高層級的具備“同理心”地聽。我努力讓自己做到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奶奶的角度“感同身受”地聽,即有“同理心”地聽,哪怕只有短短幾分鐘,哪怕只是帶著微笑或交換一下理解的眼神,也能讓奶奶臉上的笑容更多,眼睛更亮。
慢慢地,奶奶的情緒越來越穩(wěn)定,終于有一天,奶奶愿意出院了。臨走前她握著我的手說:“小梁醫(yī)生,謝謝你,謝謝你這段時間的陪伴,你總是聽我說話,陪我聊天,讓我的心情越來越好,讓我覺得你在真正關心我。你真是個好孩子,今后也一定是個好醫(yī)生!”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奶奶的信任和夸獎就像春天的甘霖剎那間潤濕心田。在醫(y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大環(huán)境下,能夠和她相遇相知,能夠和她暢談古今,看似緩解了她的孤獨,但又何嘗不是我這個初入臨床、青澀稚嫩、彷徨茫然的小實習生的幸運呢?
再次想起老師在做人文技能培訓時對我們說過的話:“醫(yī)院是最能夠見證世間冷暖、人性百態(tài)的地方。我們越能了解、洞察人性,我們就越有能力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也越能讓患者產(chǎn)生信任。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精湛的專業(yè)技術外,還要有厚實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所以我們必須構建通識教育體系,博覽群書,同時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培養(yǎng)悲憫之心、人文情懷,這是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有溫度的醫(yī)療的根基。”
我現(xiàn)在才深刻地理解了老師所說過的這段話。是啊,我只不過是一個喜歡歷史和古詩詞的小小實習生,有幸和奶奶有共同的話題,只是做了一點有限的陪伴,只是給予了溫暖的聆聽,只是表達出天性中的一點善良(可能是人文情懷的萌芽),就能給予奶奶這么大的撫慰力量,就能慢慢平復她的心情,收獲這般動人的醫(yī)患情誼,這讓我深切體會到了醫(yī)學人文的重要,也獲得了一份堅定執(zhí)著于醫(yī)學之路的巨大力量。
窗外是一月的北京,雪花紛飛,寒冷的冬日里,薄霧里的朝陽冉冉升起,我目送奶奶離去的背影,心里留下的是彼此陪伴和聆聽帶來的溫暖,那般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