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長春市九臺區(qū)營城街道辦事處)
地膜一般選用寬度為90~100厘米,厚度為0.005~0.008毫米的超微膜,每畝用量2.5千克左右。蓋地膜時,兩端要壓實,上端要拉緊拉平,同時用土壓緊地膜兩邊,將地膜固定。地膜蓋好后要及時將棚內(nèi)的二膜拉開蓋好,再將大棚兩頭封嚴,以利保溫。
2.1苗期管理:由于早春馬鈴薯播種時外界氣溫在3℃上下,有時還有霜凍,此時保溫是重點。一般在出苗前壓好棚膜,增加地溫,以促進早出苗。這一時期既不通風換氣,也不追肥澆水,主要是增加光照,防止風、雪、雨天氣損壞拱棚。
2.1.1查苗破膜:在適宜的溫度下,一般播種后20~25天,幼苗開始出土并陸續(xù)頂膜,這時要及時進行檢查,人工輔助破膜放苗,使幼苗順利出土,以防燒苗。如遇寒流,可在寒流過后進行破膜放苗。破膜時將苗上面的地膜劃破1~2厘米的小孔,將苗引出膜外,隨即用細濕土,沿幼苗莖基部封住破孔處,壓嚴膜孔。放苗的原則是放大不放小,放綠不放黃。破膜時間一般選擇在晴天上午10∶00以前,下午16∶00以后,陰天可全天放苗。
2.1.2補苗間苗:破膜放苗后還應(yīng)及時查苗補苗,確保苗全、苗齊、苗壯。補苗時,從缺苗處附近或田間出苗的壟行間找出一穴多株苗,將多出的苗子連根帶土輕輕拔下一株,移栽到缺苗的地方。移栽時如果土壤干旱,挖穴后應(yīng)澆水,并配合施用少量有機肥料后栽苗,栽好后用細濕土沿幼苗莖基部覆濕土并壓實,以減少緩苗時間,盡快恢復(fù)生長。補苗的同時還應(yīng)及時進行間苗。間苗的方法是拔除弱苗,每株留1~2個健壯幼苗,拔苗時按壓需要保留的幼苗根部,將要摘除的幼苗連根拔出。間苗的原則是去小留大、去弱留強,不能傷根,不能掘動薯塊,每穴留一株。
2.1.3澆齊苗水:由于地膜覆蓋,土壤蒸發(fā)水分量少,只要播種時土壤墑情好,在施足底肥的基礎(chǔ)上,出苗前不需要追肥和澆水。當幼苗出齊并長至10厘米左右時澆齊苗水,澆水時要小水漫灌,最好是膜下滴灌。澆透但不滿壟,防止大水漫壟。苗期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
2.1.4溫度:棚內(nèi)溫度的調(diào)節(jié)是早春保護地馬鈴薯栽培獲得高產(chǎn)的關(guān)鍵,大棚二膜內(nèi)溫度白天保持20~26℃,夜間12~14℃。隨著氣溫的回升及幼苗陸續(xù)出土,一般需要在中午開小口通風2~3小時,來調(diào)節(jié)溫度。
2.2結(jié)薯與塊莖膨大期的管理:幼苗出土20天左右也就是到了3月中下旬,馬鈴薯開始現(xiàn)蕾,地上部莖葉生長迅速,地下部塊莖大量形成,進入馬鈴薯的結(jié)薯與塊莖膨大期。
2.2.1澆水:這時候由于氣溫逐漸升高,莖葉生長旺盛,根系也迅速擴大伸長,薯快迅速膨大,因此需水量較大。為了避免缺水造成塊莖停止生長,形成畸形薯,或?qū)е聹p產(chǎn),要供給均勻而充足的水分,增加澆水量,使土壤耕作層始終保持濕潤狀態(tài)。一般根據(jù)天氣及土壤水分含量情況,澆水2~3次,每水間隔5~7天,澆水時要掌握小水勤澆的原則,水不要漫過壟頂,小水漫灌,澆透但不滿壟,并保持壟內(nèi)的通透性。在塊莖形成至塊莖增長階段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80%~85%,收獲前保持在65%~75%為宜。
2.2.2噴施葉面肥:在馬鈴薯生長后期,由于根系吸收能力降低,滿足不了植株生長的需要,因此可配合使用葉面肥來彌補不足。具體做法是:在收獲前15天左右,每畝用0.3%的磷酸二氫鉀50~70千克,均勻噴灑在植株的上、中、下部的葉片。
2.2.3溫度控制:隨著氣溫的回升,可慢慢加大通風口和通風時間,一般到3月中下旬,可在上午8∶00~10∶00,棚內(nèi)溫度上升到20℃時,及時通風;下午 2∶00~3∶00 棚內(nèi)溫度下降到 14~16℃時,關(guān)閉通風口。當夜間溫度穩(wěn)定在10℃以上時,可以不關(guān)閉通風口;如果棚內(nèi)濕度大,陰雨天也需要通風排濕。隨著植株的生長,要逐漸加大通風,鍛煉植株,以適應(yīng)完全撤膜后的強光照等環(huán)境條件。進入4月后氣溫回升較快,當室外氣溫白天在20℃以上,夜間在12℃以上時,可以把棚膜全部卷起,進行晝夜全揭膜通風,但不撤膜,以備寒流來時,及時覆蓋防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撤膜,如有寒流,則要等到寒流過后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