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排名第一位的常見病,患者約占門診做胃鏡檢查人數(shù)的80%~90%,處方量極大。但慢性胃炎治療中常出現(xiàn)一些“絆腳石”。針對這些,我們要怎么處理?
治療胃病的中、西藥物種類繁多,很多藥物雖然藥品名有差異,但很多卻屬于同類,有的原本就是同一種藥,因為生產(chǎn)廠家或劑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商業(yè)名稱。不說患者,就是醫(yī)生有時還得仔細核對,才能認清藥物成分。
因為這些客觀原因,患者有重復服用同類藥的行為,有的藥物作用互相抵消,但有些卻產(chǎn)生不良反應。
很多患者認為,相同作用的中、西藥物合用,就會提高療效,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無數(shù)事例證明,用藥太雜、太多,利少而弊多?;颊咭J清這一點,在醫(yī)生指導下,針對主要病變或癥狀,精準用藥。
這里主要是指濫用抗生素。一般情況下,一旦有炎癥就會用抗生素消炎,但實際情況卻是:絕大多數(shù)的胃炎并不是一般細菌所致,而是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因素引起的。此時,患者使用抗生素,不但可加重胃炎,長期使用不當,還可能引起胃腸道菌群失調(diào),出現(xiàn)其他癥狀和疾病,如小腸細菌過度繁殖綜合征、抗生素相關性大腸炎等,使治療更加困難。
雖然細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和需要根治幽門螺桿菌時,必須使用抗生素,但仍然要選擇好抗生素種類,掌握好劑量與療程,謹遵醫(yī)囑。
我國民間有“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經(jīng)驗之談,對于胃病患者,急著想好是不切實際的。筆者常以骨折相比說服慢性胃炎患者:“傷筋動骨,吊起胳膊不動,都得一百天,你給天天還在干活的胃幾天恢復?”
修復病變是一個過程,上皮細胞必須再生,血管要疏通、重建,腺體要分化成熟等,無一不需要時間。
確診的慢性胃炎是良性病,療效不能要求太高,主要癥狀基本控制就可以了。有的患者在經(jīng)過治療后,希望自己的胃鏡檢查,甚至病理活檢能完全恢復正常。
患者的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坦白地說,今天的藥物與治療手段,難以達到這個標準,何況相當一部分慢性胃炎就是一種退行性改變,就如青絲成白發(fā),染黑了長出來還是白的。過高的要求,往往帶來的是失望,何必徒然增加負擔?
“有不為后方可有為”。作為消化科醫(yī)生這些年,對于慢性胃炎的用藥物,針對上面這些“要不得”,在臨床工作中,筆者力求從四個方面來變“要不得”為“要得”,那就是:精準挑選、嚴格使用、不求“神效”、標準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