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紅
【摘 要】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留守兒童問題也相繼出現(xiàn),它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文中闡述了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成長來的影響,以及可采取的措施。
【關 鍵 詞】 留守兒童;影響;措施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留守兒童問題也相繼出現(xiàn),它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由于留守兒童多由自己的祖輩照顧,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懷,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在生活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這些本該在父母的關懷下成長的孩子卻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
一、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成長帶來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yōu)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關鍵的角色,雖然近幾年來在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兒童在校管理制度和基本權利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和保障,但是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一)“隔代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溺愛現(xiàn)象嚴重
現(xiàn)今,不少家庭由于種種原因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ǎng)和教育,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yǎng)和教育稱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中多數(shù)老人常常覺得自己在年輕的時候由于生活困苦,為了全家人的生計到處奔波,沒有給子女很好的照顧,而產生把更多的愛補償?shù)綄O輩身上的想法,于是處處遷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不少年老體弱的監(jiān)護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對于他們的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況沒有辦法去管教。甚至有一些老人因為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不能得到矯正。
(二)生活和安全問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有的父母由于長期在外覺得對孩子很愧疚,經常給點零花錢,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花錢無節(jié)制,不知道什么該買什么不該買,一些不法商販抓住這個時機,讓三無產品在市面上到處出現(xiàn),孩子們禁不住三無產品的誘惑,導致有的孩子營養(yǎng)不良,有的孩子身體健康指數(shù)較低,經常生病,甚至有時還面臨生命的威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農民工對家庭教育卻未必有明確的意識,由于父母平時難以回家,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三)留守兒童厭學、自卑心理特別嚴重
留守兒童多有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監(jiān)管,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有問題也不會向他人尋求幫助,他們大多數(shù)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不愿參加活動,自卑心理嚴重,生活無聊而空虛。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中,膽小怕事、課堂不敢回答問題;高年級留守兒童中,由于對學習失去了信心,開始打架斗毆,甚至沉迷于網絡游戲中。因為留守兒童過早地體會生活的辛酸和物質匱乏的壓力,他們只能孤獨寂寞地成長,享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親情。更現(xiàn)實一點,他們根本看不到知識將會給生活帶來什么改變,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們來說,似乎已經沒什么意義。
(四)家庭教育缺乏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就要失去更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中多數(shù)被父母“金錢+自由”模式慣著,有相應的經濟支配權力,學習上怕吃苦,請人做作業(yè),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由于他們所處的年齡段本身就缺少學習的自主性,加之在學習中缺少父母的督促幫助,導致他們對學習和生活也缺乏熱情和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的情緒,而且學習成績起伏性較大,成績不夠穩(wěn)定,時常有拖拉作業(yè)、逃課等現(xiàn)象。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誤以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情,對孩子在學校情況不聞不問,不對孩子進行認真細致的教育,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的活躍和發(fā)展,部分家長的觀念從注重文化滑向注重金錢,一些家長只顧掙錢而不管孩子的教育,偶爾打個電話回來只叮囑孩子在家要聽話,滿足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一切的物質要求。
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中家長的措施
(一)家長要切實重視子女的教育
有父母參與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優(yōu)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留守兒童父母為進城務工不得不離開孩子,人為地割裂了親子關系。只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孩子對親情的渴望,讓孩子生活在安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才會身心健康的成長。作為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圍,教育孩子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指導孩子學會學習,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父母把孩子放在家中托別人照看,雖然通過電話聯(lián)系,但畢竟交流的時間和機會都不多,更無暇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興趣、關心則更少。正如法國克里斯琴 施皮茨博士所言:“培養(yǎng)你們的孩子,就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币虼思议L要多和孩子交流,不要等孩子出了問題才想起來和孩子談談。父母還要應該多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請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
(二)父母應轉變用金錢彌補愧疚的心態(tài)
父母除了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外,切忌過度的物質滿足。我們能夠理解家長以物質上的滿足來彌補其無法親自照顧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便是再多的物質和經濟補償也彌補不了子女見不到父母對其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相反,過度的物質滿足和經濟供給往往為子女的越軌行為制造了溫床,提供了條件,使他們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所以父母應轉變心態(tài),更多地重視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fā)展。
(三)父母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初直接的模仿對象。因此,家長的崇高品德不僅影響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而且能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良好的榜樣勝過單純的說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以父母為榜樣,不斷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成為具有崇高品德的人,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自然更應當如此。
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留守兒童家長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因此家長們應該自覺地學習一些現(xiàn)代的科技文化知識,利用閑暇時間多看書,給自己充電,甚至與孩子一起學習課程,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實際行動遠遠勝過口頭說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為孩子做好模范的榜樣。如果家長自身品德不端,教育子女就難以奏效,正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家長還要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不急不躁,客觀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靜地處理棘手的問題。既要用成人的觀點看問題,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因果,諒解孩子的無知、過失,鼓勵困難中的孩子,安慰受到傷害的孩子。
(四)父母應用自己的打工經歷適當對孩子進行教育
目前,大家關注較多的是給留守兒童造成的困難,但實際上留守的背后卻蘊藏著一筆巨大的教育財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將自己在外的見聞,以及背井離鄉(xiāng)的痛楚,各種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先進事跡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將對他們產生著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有利于引導孩子提高勇氣、樹立信心、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從這個角度講,父母與子女的聯(lián)系不是減弱而是加強。
留守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關注留守兒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國事,是關系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大事,需要全社會廣泛關注,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yōu)勢因素,為了孩子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chuàng)新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金舒.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史正剛. 農村留守兒童安全與教育[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