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穎
油茶屬山茶科山茶屬,是湖南省主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研究表明,油茶主要產品——茶油含有的天然化學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長期食用對預防冠心病、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一定效果。由于油茶抗逆性強,適宜在紅壤丘陵地區(qū)種植,因此廣泛分布于我國湖南、江西、廣西等17個省區(qū)。湖南省作為油茶的最大產區(qū)和茶油的最大消費區(qū),油茶資源約占全國40%,年產茶油22萬噸,年產值230億元。
然而,近年來,受到油茶病蟲害的影響,油茶果實易發(fā)生大量早期脫落,直接影響了油茶的產量和質量。在此,本文以湖南省的油茶為研究藍本,重點介紹油茶主要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方法,以指導廣大林農生產實踐。
油茶病蟲害的主要種類
湖南省的油茶主要蟲害有茶籽象甲、黑跗眼天牛、茶角胸葉甲、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軟腐病等。
預防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生態(tài)安全與食品安全出發(fā),針對油茶不同生長時期發(fā)生的病蟲害特點及危害規(guī)律,加強監(jiān)測預報,因地制宜地利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綜合治理措施,保護林間生態(tài)平衡,加強撫育管理、補植補造和營造混交林,改造蟲源地,創(chuàng)造利于油茶生長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將病蟲害的影響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蟲情與病情調查
蟲害調查,主要針對蟲害種類、發(fā)生地點、范圍、危害部位、蟲口密度、蟲態(tài)、蟲齡、天敵狀況、林分因子等。以線路踏查為主,踏查和標準地詳查相結合,每30天調查一次。踏查時,在調查點內沿林班線、林中小道進行,目測發(fā)生范圍、危害狀況。每個調查點設1~2個標準地詳查,標準地面積一般為40米×50米,采用對角線抽樣法抽取20株詳查。
病害調查,側重在發(fā)生地點、范圍、病害種類、發(fā)病程度、林分因子等。以線路踏查為主,在發(fā)病嚴重的區(qū)域進行重點專題調查。踏查時沿林班線、林中小道進行,目測發(fā)生范圍、危害狀況,將病害分為輕、中、重三級。其中,發(fā)病率為5%以下為輕,6%~15%為中,16%以上為重。專題調查方法和蟲害調查時相同。
統(tǒng)計可根據(jù)《林業(yè)有害生物發(fā)生及成災標準》判別該病蟲害是否發(fā)生、成災。
無公害防治方法
無公害防治主要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三種方法。
物理防治,主要針對種實害蟲、食葉害蟲、蛀干害蟲。防治種實害蟲時,需定期收集落果,集中處理幼蟲,在成蟲發(fā)生盛期,使用引誘劑誘殺成蟲,對已采摘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曬場上,幼蟲出果后因不能入土而自然死亡;防治食葉害蟲時,需在其蛹期、卵期進行人工摘除蛹、卵塊作業(yè),在處理時應注意對寄生性天敵的保護;防治蛀干害蟲時,則要結合撫育,剪去蟲枝燒毀即可。
病害發(fā)生時,適時清除雜草和病落葉,適時排灌,控制濕度;病害流行期,少施氮肥,苗木過密時,適當間苗;種植密度控制在每公頃1110~1335株;合理施肥,清潔茶園,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葉;結合秋冬季全墾深挖,將病落葉病落果埋入土層(深度15 厘米)或集中燒毀。
生物防治,主要適用于高溫高濕季節(jié)。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多角體病毒等生物制劑防治成蟲,宜采用低容量噴霧噴粉的方法進行噴施;保護和利用林間自然天敵,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合理釋放赤眼蜂、姬蜂、肉食性瓢蟲等人工天敵。
在病害發(fā)生初期使用解淀粉芽孢桿菌發(fā)酵菌50~100倍液、農抗120微生物殺菌劑4%果樹專用型600倍液、0.4%低聚糖素200倍液噴霧;也可使用大蒜液等進行。生物防治在果實膨大期后,應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防止造成農藥殘留,主要采用以解淀粉芽孢桿菌發(fā)酵菌液等為主的生物藥劑進行防治。
化學防治,此方法需嚴格遵守相關指標規(guī)范,按指定的防治指標,根據(jù)防治實情適期施藥,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農殘的農藥品種,宜采用低容量噴霧噴粉的方法進行藥物噴施。常用農藥有10%吡蟲啉、0.2%阿維菌素2500~3000倍液、溴氰菊酯乳油800倍液、1~2度波美度石硫合劑、1%波爾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