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娟玲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民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2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ACS(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全球每年約1600萬人死于ACS,其中50%及以上都是死于AMI[1-2]。隨著目前人均期望壽命以及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AMI患者長期預后及生存率的評估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研究表明TIMI危險評分對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評估預后有著重要價值[3]。具體報道如下。
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發(fā)病1月內)300例。低危組139例,男86例,女53例,平均年齡(62.12±2.87)歲;中危組113例,男64例,女49例,平均年齡(61.34±2.69)歲;高危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齡(62.39±3.1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STEMI相關診斷標準,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將三組患者年齡、性別進行對比(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據(jù)患者基線資料,進行TIMI危險評分計算,危險評分計算方法:65歲<年齡<75歲2分;年齡≥75歲3分;收縮壓<100 mmHg(1 mmHg~0.133 kPa)3分;心率>100次/1 min為2分;心功能分級Ⅱ~Ⅳ級為2分;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心絞痛等癥狀1分;發(fā)病到接受治療時間>4 h為1分;體質量<68 kg為1分;新發(fā)作完全左束支傳導阻滯或前壁心肌梗死1分。分數(shù)總計0~3分為低危組;4~6分為中危組;≥7分為高危組。
患者根據(jù)TIMI危險評分分組完畢后開始為期3年的隨訪,記錄并分析所有患者TIMI危險評分與患者3年內生存率以及3年內心力衰竭、再發(fā)心絞痛、再發(fā)血運重建、再發(fā)AMI等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之間的聯(lián)系。
將本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納入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高危組3年內生存率隨年份增加生存率從100%降低至70%;中危組隨年份增加從100%降低至96.5;低危組隨年份增加生存率從100%降低至98.8%。高危組生存率相比中危、低危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高危組3年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65.43%(53/81)高于中危組發(fā)生率48.96%(118/241),(x2=5.540,P=0.018<0.05);中危組發(fā)生率48.96%(118/241)高于低危組發(fā)生率27.69%(77/278),(x2=9.570,P=0.002<0.05)。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病因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心肌壞死,且一般會并發(f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4]。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成熟,人們對壽命的平均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越來越被重視對AMI患者長期預后評估。
TIMI危險評分是一種以多個有效臨床因子評分之和為評估標準的冠心病預后評估方法。本研究中高危組隨訪3年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及生存率均明顯高于中危、低危組(P<0.05),其中生存率方面中危組與低危組無明顯差距(P>0.05),而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中危組明顯高于低危組(P<0.05),表明AMI患者TIMI危險評分越高,病死率更高,長期預后更差,與隨訪3年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患者生存率有著緊密年息,是對AMI患者長期預后評估的有效工具。
綜上所述,TIMI危險評分可應用于對AMI患者的長期預后評估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