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芳
在數學中,有一些東西是可以教的,是可以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的,但是有一些東西,是必須學生自己去做,他要經歷、體會、感悟、積累,才能變成他自己的東西。比如,學生“估測”的能力的提高就是如此。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的長度、重量、面的面積等進行合理的估測,正確的描述”呢?我認為,從學生第一次接觸量與計量的教學內容——長度單位的概念起,就應該在課堂中多給予學生活動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積累經驗,逐步形成估測方法。
“認識厘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結合本節(jié)課,談談我在教學中是如何給學生提供數學活動,幫助學生提高“估測”能力的。
一、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估測方法
1.經歷觀察與操作過程,豐富“1厘米”的表象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親身經歷了才會印象更深。1厘米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抽象,但如果我們把1厘米具體到孩子眼中看到的、手能摸到的物體的長度,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比劃等的過程,那么1厘米就會牢牢印在孩子心中,將會成為學生心中的一把尺。
【案例1】體驗1厘米到底有多長
認識1厘米以后,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仔細觀察1厘米,并用大拇指與食指比劃一下,記在腦中。
(2)取出老師為小朋友準備好的橡皮估一估:觀察橡皮的厚有1厘米嗎?和1厘米比一比。
(3)用手輕輕夾住橡皮,把橡皮輕輕抽出,小手不動,看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這個空隙大約是1厘米,互相看看,再把橡皮塞進空隙。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調動了學生多感官參與課堂活動,3個層次的活動讓1厘米不再抽象,學生不但體驗了1厘米的實際長度,豐富了1厘米的表象。同時在活動中學生還第一次經歷了估測,獲得了初始的估測經驗。
2.經歷數學對接生活的過程,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學生剛剛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對1厘米的認識還需要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因此需要把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有效地對接,讓生活經驗數學化。這樣可以使1厘米的表象更為豐滿,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案例2】在生活中找長是1厘米的物體
(1)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你是怎樣知道的?
(2)師追問:根據剛才說的,你覺得什么樣的物體的長大約是1厘米?
找生活中長是1厘米的物體,通過追問“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驗證這些物體是不是1厘米,學生得用自己心中的“1厘米的尺子”去衡量。在這一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用1厘米作為標準衡量的過程,真切地感受到1厘米的長度,同時學生心中1厘米的形象更豐富了,心中的尺子更多了。再通過追問“你覺得什么樣的物體的長大約是1厘米”,體驗1厘米是一個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形成了1厘米長度的空間觀念,而且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情境中對估測的方法都有自己的體驗與概括。
3.經歷操作與思考的過程,形成估測方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學生要調用前面積累估測的經驗對紙條的寬進行估測,而紙條的長的估測,需要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推算,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形成估測的方法。
【案例3】用厘米作單位測量
學生掌握“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后,教學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
(1)拿出硬紙條(教師準備好的,長5厘米,寬1厘米)
估一估:紙條的寬是多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量一量,驗證,你是怎樣量的?
(2)估一估:紙條的長有幾厘米?你是怎樣估測的?量一量,驗證。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驗到,估測不是隨意地說一個數,而是要用心中的標準去衡量,然后進行理性的推算、思考,讓學生感悟到估測的方法。
案例1中學生獲得的只是初始的估測經驗,當出現(xiàn)案例2中的活動情境時,前面了積累的初始的估測經驗會再現(xiàn),經歷案例2的活動,學生對估測方法會有自己的概括與體驗。案例3的活動讓學生的估測活動經驗得到積淀、豐富。
4.經歷抽象與概括過程,內化估測方法
抽象與概括是學生內化方法的關鍵。學生在“認識厘米”的活動中積累相對豐富的經驗,到二年級下學期學習“分米、毫米”時,學生經歷的情境與“認識厘米”的情境幾乎相同,學生會把先前“認識厘米”中獲得的經驗運用于當下的活動中,那么,學生積累估測的活動經驗就更為豐富了。
二、在活動中體驗“估測”的意義,培養(yǎng)“估測”的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多增加一些學生的體驗,不斷地豐富學生這方面的經驗,并逐步加以積累。在“認識厘米”的最后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案例4】
師:小朋友已經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了,能用你的學生尺量一量教室的長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學生尺量教室的長不合適,厘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量比較短的物品用厘米作單位。
師:量教室的長用什么尺子,用什么作單位,下一節(jié)課學習。
在學生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概念后,讓學生用學生尺(厘米作單位)量教室的長,這時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估測能力,會覺得不合適,讓其感受這種矛盾,這樣學生對“量比較短的物品用厘米作單位”這句話才會有深刻的認同,對以后學習“估計教室的長度”時,通常以“米”為單位;估計書本的長度時,通常以“厘米”為單位是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也能讓學生深刻體驗到估測的意義,增強估測的意識。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