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月霞
摘 要:課堂教學中可以設問的地方很多,需要精心選擇問點。從閱讀分析的角度提出問題,可以在點睛處、矛盾點、留白處、興趣點和動情點等方面進行提問,幫助學生提煉文章主題。也可以從寫作的角度提出問題,在詞語、句子、標點、景物描寫、謀篇布局和文體等方面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關鍵詞:課堂 提問 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137-01
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對教師而言,“善教者則為善問者”,“知道了如何提問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學”。每一篇課文,都需要我們精心選擇問點。抓住了這些切入點,就找到了提問的“拐棍”,方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妙。
1 問在點睛處
擊鼓要擊在鼓點上,好問題要問在文章的點睛處。
課題中的“題眼”、詩歌中的“詩眼”、文章中的“文眼”,它們對全篇課文往往“牽一發(fā)動全文”,往往是文本中的點睛之筆。抓住了“眼”,也就抓住了題目和文章的核心。如教學《大禹治水》一文,就可以抓住題眼“治”字設問:大禹為什么治水?大禹怎樣治水?大禹治水的結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題眼發(fā)問,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自然水到渠成地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著提示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從課題入手設問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問“‘先生一般用來稱呼什么人?”“為什么自己的伯父還要稱為‘先生”?!丁皰咭皇摇迸c“掃天下”》,問:“‘掃一室是什么意思?”“‘掃天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加引號?”“‘掃一室與‘掃天下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的問題提綱挈領,教與學就能沿著這條主線展開。
教師還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進行質疑。抓住“鼓點”提問,就能以點帶面,突破全文。例如:《釣魚的啟示》可抓住“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中“魚”和“誘惑”這兩個重點詞設問:文中的什么“誘惑”指?有怎樣的誘惑力?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對待的?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既弄清了“魚”與“誘惑”的關系,又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深刻領會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 問在矛盾點
課文中,有許多語句的含義是很深的,常常隱有作者的寫作意圖,表現(xiàn)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也有些句子,文字表面意思淺顯,然而細細品味,則意味深長;還有些語言耐人尋味,看似難懂,但聯(lián)系含文則有“一石二鳥”的作用,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矛盾點”,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必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如《普羅米修斯》第四自然段“火神很敬佩普羅米修斯,悄悄對他說:‘只要你向宙斯承認錯誤,歸還火種,我一定請求他饒恕你?!边@是文章的矛盾點:“火神為什么敬佩普羅米修斯?”“既然敬佩他,為什么還要勸他屈服?”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的學習,在解決問題時也就走近英雄,品味到英雄的偉大之處。
3 問在留白處
有些文章,作者會有意留下、不作細微的敘述,召喚讀者想象未定的意蘊空間。這些留白處能夠激活讀者的思維,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天地。在文章的留白處巧妙地引設話題,引導學生對作品留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引發(fā)他們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思考。如,《凡卡》課文在凡卡睡熟并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問“凡卡的生活如此悲慘,睡熟時卻做了甜蜜的夢,契訶夫為什么要寫這樣的結尾?”“但夢總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事?”又如,教《西門豹治鄴》》一文時,“西門豹面對著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紳都提心吊膽,連氣也不敢出”。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西門豹在漳河邊站了很久,沒說話,也沒做什么,那些官紳怎么就嚇成那樣?“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從此,誰也不再提給河伯娶媳婦了,漳河也沒有發(fā)過大水?!笨梢宰寣W生想象百姓明白了什么,會說什么。
這樣的想象和補白切入學生的內(nèi)心并與之共鳴,讓學生走進文章的“心靈”,獲得真真切切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獨特的、個性化的,是教師的解讀話語所無法替代的。
4 問在動情點
文章中學生的動情點往往也是最能激發(fā)學生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地方,這時提出的問題及解答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如,《黑孩子羅伯特》中寫道:羅伯特點了點頭就趕緊轉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淚水就大顆大顆地涌了出來。他怕老師再多問兩句自己就會改變主意。他是多么喜歡那架戰(zhàn)斗機呀!可是他也很怕麗莎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想到戰(zhàn)斗機,想到麗莎,他一路傷心地哭著回了家??梢栽诖颂巻枺骸傲_伯特捐了錢為什么哭???”引導學生走進羅伯特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那顆純潔善良寬容的心。
5 問在寫法處
“教材都是例子”,因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從閱讀分析的角度提問,也要充分利用“例子”從寫作表達的角度提問。我們要研究“例子”在寫作上有何特點,從寫作的角度去提問或引導學生發(fā)問,引導學生在懂得課文寫了什么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我們可以學習借鑒文章在表達上的哪些特點?
句子,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標點,如《鳥的天堂》一文中,“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加引號,后一個不加引號?”
景物描寫,如《黑孩子羅伯特》文中三次寫到了“紅紅的玫瑰花”,每一次出現(xiàn)都令人回味無窮。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三處“玫瑰花”的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它們有什么不同含義。學生通過讀書、交流、對話,逐漸體會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在寫法上匠心獨運,前后照應。每一次與玫瑰花有關的描寫同時也都推動著新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也讓孩子們讀懂了善良寬容的羅伯特,也讀懂了他的夢想。
謀篇布局,如,在教學《城市的標識》時設問,“為什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城市的雷同?”《在學校的最后一天》,“寫場面的文章一般采用點面結合法,作者卻是把他的學生一一羅列在讀者面前,為什么?”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讓他們領悟作者在寫法上文章的獨出心裁。
文體,如《床頭上的標簽》《炸藥工業(yè)之父——諾貝爾》可以同時教,讓學生閱讀、交流,發(fā)現(xiàn)這兩篇課文都是人物傳記,也了解了人物傳記的一般寫法。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別詩,筆者設計送別詩主題教學,“這兩首詩相同點是什么?區(qū)別又在哪?”讓學生帶著問題品味景語、感悟詩情,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讓學生對古詩的情感體驗更為厚實,讓學生走近送別詩,感受送別文化。
教師經(jīng)常引導學生從寫作的角度提問,學生也會學習從寫作的角度去質疑問難,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處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