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文選》李善注看《列子》并非偽書

2018-01-12 09:29:46劉群棟
中州學刊 2018年10期
關鍵詞:列子文選

摘 要:《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是列子門人記錄列子思想的著作。該書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后人整理附益,增加了一些晚出的內容,因而導致部分學者懷疑《列子》是偽書,“偽書說”者多認為魏晉人作偽。從《文選》李善注引用《列子》條目來看,《列子》在兩漢魏晉直至南朝宋齊梁期間一直流傳有序,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很多作家都曾引用過《列子》,其中尤以張衡、曹植、嵇康、左思、張協、潘岳、陸機引用次數較多。這些情況表明,從西漢到東晉《列子》一直流傳有序,魏晉間有人作偽之說難以成立。《列子》既然不是偽書,其價值和地位也應該重新評價。

關鍵詞:列子;《列子》;《文選》;李善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10-0133-07

一、引言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初期鄭國人,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生活在老子之后,莊子之前,是道家學派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读凶印肥窍惹氐兰业浼?,是列子門人記錄列子思想的著作,對于我國古代哲學、文學、科技、宗教等具有重要影響。該書在后來的傳抄過程中出現一些訛誤①,在流傳過程中,又經過后人的整理附益,增加了一些晚出的內容。這些因素導致后世學者對《列子》一書的真?zhèn)未嬖诰薮鬆幾h。自中唐疑古思想的代表人物柳宗元對列子生活時代及《列子》一書提出質疑并認為其內容有后人增竄以來,其觀點得到后世學者的呼應、繼承、發(fā)揚甚至誤讀,學術界對《列子》真實性的懷疑有增無減,出現“后人薈萃說”②、“后人附益說”③、“魏晉人委托說”④等,甚至直接將其判定為“偽書”⑤。這種懷疑導致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對《列子》一書很少提及或避而不談,不僅影響到對《列子》一書地位和價值的評估,也直接影響到對《列子》及列子思想的深入研究。

綜合分析以上“偽書說”,雖皆云《列子》為后人附益的偽作,但對何人、何時作偽并沒有達成共識,主要原因是其并沒有堅不可摧的證據。正如管宗昌所言:“在態(tài)度上,許多偽書說論者存在先入為主的態(tài)度,即先認定《列子》為偽書,而后再搜羅‘證據支持其說,或直接沒有任何證據和論證。偽書說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系統深入地論證和具體的論據,很多結論往往是感受性的或者是直接得出的。在方法上,偽書說往往存在越級思維、自相矛盾、偷換概念、循環(huán)論證等一系列問題?!雹抟虼耍平狻读凶印返恼?zhèn)螁栴}這一學術公案,必須從新的視角尋找新的證據。

《文選》李善注發(fā)凡起例,開創(chuàng)了集部注釋的典范。李善在注釋《文選》時盡量注明典出、追溯典面來源、文句淵源,以便讀者能夠更深切地體味文學作品的內涵。李善注釋《文選》時引用典故的體例是“諸引文證,皆舉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他皆類此”⑦。李善注因其原原本本、引經據典逐條注釋文本詞匯或典故出處而著稱于世,正因為這一注釋特色,李善注中引用大量今日已經亡佚的書籍。也正因為如此,李善注成為后世輯佚之淵藪,我們借此可以了解很多亡佚典籍的大概狀況,也可以知曉某些典籍的流傳狀況。因此,我們可以從《文選》李善注引用《列子》情況來分析《列子》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流傳情況,從而說明《列子》在這期間并未亡佚,而是流傳有序,很多人曾見到并閱讀、引用過《列子》,由此證實《列子》并非偽書。

二、《文選》李善注引用《列子》情況統計

因為《文選》編選的是周、秦、漢、魏、晉、宋、齊、梁八代的文學作品,屬于選編,歷代作者分布比較均勻,符合抽樣調查樣品的標準。筆者通過對《文選》李善注引《列子》條目逐條統計,發(fā)現其中引用《列子》內容注釋作品處共有182條,另外,引用《列子》張湛注12條。再統計作者的朝代分布可知,除了其中選取周、秦人作品比較少,沒有發(fā)現注引《列子》的情況,從西漢至南朝梁代共計58人次作品中有引用《列子》之處,平均每人引用《列子》3.13次。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李善注所引《列子》在各個朝代作家作品的分布情況,我們分別列出各個時期的引用人數和次數。為了細化分別,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晉代分為西晉和東晉,共計8個時期。其中所統計皆為李善注引《列子》處,不包含引張湛注之條目。西漢到梁8個時期《文選》李善注引用《列子》的具體情況如下。

西漢6人引用13次,平均每人引用2.2次,分別是:賈誼2條,東方朔1條,西漢司馬遷1條,枚乘3條,王褒3條,揚雄3條。

東漢7人引用21次,平均每人引用3次,分別是:傅毅2條,班固3條,張衡6條,馬融2條,王延壽3條,蔡邕1條,古詩十九首3條。

三國魏8人引用31次,平均每人引用3.9次,分別是:陳琳1條,阮瑀1條,應璩3條,曹植14條,何晏1條,李康1條,阮籍1條,嵇康9條。

西晉18人引用66次,平均每人引用3.7次,分別是:向秀1條,左思10條,張協8條,孫楚1條,羊祜1條,成公綏1條,張華2條,何劭1條,趙至1條,棗據1條,潘岳10條,陸機18條,陸云1條,司馬彪1條,木華2條,劉琨1條,盧諶4條,王康琚2條。

東晉4人引用9次,平均每人引用2.3次,分別是:郭璞4條,袁宏2條,孫綽2條,陶淵明1條。

南朝宋6人引用24次,平均每人引用4次,分別是:謝瞻1條,謝靈運8條,鮑照4條,顏延年8條,袁淑1條,王僧達2條。

南朝齊3人引用5次,平均每人引用1.7條,分別是:王融1條,王儉1條,謝朓3條。

南朝梁6人引用13次,平均每人引用2.2條,分別是:王簡棲2條,任昉1條,江淹3條,沈約5條,陸倕1條,劉峻1條。

因為《文選》為選集,此屬抽樣調查,但每個朝代平均引用數都在2—4之間,符合平均分布的規(guī)律。因此,從西漢到南朝梁代,至少有58位作家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引用過《列子》,這充分說明《列子》在西漢到魏晉直至南朝梁代是流傳有序的。換句話說,從西漢賈誼、東方朔、司馬遷到東漢的班固、張衡、馬融、蔡邕,再到魏陳琳、阮瑀、曹植、阮籍、嵇康,再到西晉的向秀、左思、張協、張華、潘岳、陸機、陸云,以至東晉的郭璞、袁宏、孫綽、陶淵明,還有南朝的謝靈運、鮑照、王融、謝朓、江淹、沈約等,都曾閱讀學習和引用過《列子》。

三、《文選》李善注引《列子》條目分析

因為持《列子》偽書說者認定作偽者最晚系東晉人,下面我們用《文選》李善注引《列子》的具體條目來說明《列子》在西漢到南朝宋時期被引用的情況,以表明《列子》從西漢到東晉這一時期《列子》的實際接受狀況,從而證明《列子》在這一時期沒有作偽的條件。因為引用條目過多,我們僅摘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來說明問題。

1.西漢時期賈誼、司馬遷、揚雄等人皆引用過《列子》

《文選》卷十三賈誼《鵩鳥賦》“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此處引文僅見于《列子·周穆王第三》。賈誼靈活化用了《列子》中的“千變萬化,不可窮極”之句,故李善注此出處,此語未見諸其他任何賈誼之前的典籍,僅見于《列子》。

《文選》卷六十賈誼《吊屈原文》“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吾側聞之?!贝颂幰膬H見于《列子·天瑞第一》。李善注說明賈誼的“側聞”一詞最早見于《列子》,也就是交代“側聞”一詞的來源。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亦有“仆雖疲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我們可以認為,司馬遷“側聞”一詞或出于賈誼,或出于《列子》,但這個詞語最早出于《列子》當無疑問。這兩條賈誼的引文足以說明,漢初的賈誼曾經見到并閱讀過《列子》中的《天瑞》《周穆王》兩篇,也符合劉向《列子敘錄》述及的《列子》在漢代的流傳狀況,即或有“三篇”,或有“四篇”,或有“六篇”,或有“二篇”。且疑《列子》偽書者,多認為《列子·周穆王第三》或因為晉代汲冢竹書《穆天子傳》出土后有人竊其內容置入《列子》。今從李善注可知西漢初賈誼即已見到并閱讀過《周穆王篇》,則此推測不能成立。

《文選》卷七揚雄《子虛賦》“被阿緆”下,李善注曰:“《列子》曰:鄭衛(wèi)之處子,衣阿緆?!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周穆王第三》。揚雄此處化用《列子》之文,只是改易“衣”為“被”,意思相同。揚雄與劉向父子同時,也曾在天祿閣校書,他可以見到、閱讀劉向所見《列子》,并且在作品中引用其內容。

2.東漢時期傅毅、班固、張衡、王延壽、蔡邕等人皆引用過《列子》

《文選》卷十七東漢傅毅《舞賦》“在山峩峩,在水湯湯”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峩峩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湯湯然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此條引文見于《列子·湯問第五》。《呂氏春秋·本味》《說苑·尊賢》《韓詩外傳》卷九亦有伯牙鼓琴的記載,但三書中“峩峩”皆作“巍巍”,《本味》《尊賢》中“湯湯”相同,《韓詩外傳》中“湯湯”作“洋洋”。李善注引《列子》而不引其他三書,是為了表明其文出自《列子》。另李善注引《列子》“湯湯”,今傳本作“洋洋”,可知今傳本《列子》文字在傳寫中有改動。

《文選》卷一東漢班固《西都賦》“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渤海之中有大壑,其中有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州,五曰蓬萊。”此條引文見于《列子·湯問第五》?!妒酚洝贰渡胶=洝返葍H言及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傳說有神仙,但班固這里說到“方壺”,這和《列子》中說到的五神山相合,所以李善引《列子》來注其出處,足以說明班固采用的是《列子》的說法。不然,班固文中當依《史記》作“方丈”。又“采游童之歡謠,第從臣之嘉頌”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昔堯理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亂歟。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仲尼第四》,他書所引皆云見于《列子》。班固“采游童之歡謠,第從臣之嘉頌”屬于使用《列子》中的典故,故李善注引《列子》點明其事典出處。班固既然文中屢次引及《列子》,則班固亦見過《列子》,且所見很可能是劉向所整理過的《列子》。

《文選》卷二張衡《西京賦》“翡翠火齊,絡以美玉”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穆王為中天之臺,絡以珠玉?!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周穆王第三》。此句乃張衡化用《列子》“絡以珠玉”句式,而改“珠”為“美”,其句式文意皆相同,故李善注引《列子》此句以點明張衡此句所出。又《西京賦》“蒲且子余發(fā),弋高鴻”句,李善注曰:“《列子》曰:蒲且子之弋,弱弓纖繳,乘風而振之,連雙鸧于青云也?!?/p>

此條引文見于《列子·湯問第五》,亦見于《淮南子·覽冥訓》,作“蒲且子之連鳥于百仞之上”。我們再聯系《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仰落雙鸧”句下李善注:“《列子》曰:蒲且子連雙鸧于青云之上?!庇纱丝梢悦鞔_為什么李善注引《列子》而不是《淮南子》,因為《列子·湯問第五》作“連雙鸧于青云”,與張衡文本“仰落雙鸧”最為契合。也就是說,張衡文本的出處是《列子》,而非《淮南子》?!段倪x》卷十五張衡《歸田賦》“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沈之魦鰡”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詹何以獨繭為綸,芒針為鉤,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楚王問其故,詹何曰:蒲且子之弋,弱弓纖繳,連雙鸧于青云之際,臣因學釣,五年,始盡其道?!边@條引文也出自《湯問第五》。由此可見,東漢的張衡多次引用《列子》之文,他應該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文選》卷十一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千變萬化,事各繆形”句下,李善注曰:

“《列子》曰:千變萬化,不可窮極?!贝藯l引文見于《周穆王第三》,前此賈誼已化用過,此處王延壽又使用其“千變萬化”一詞,李善交代其原始出處。當然也有可能王延壽是引用賈誼的,但賈誼確實使用過《列子》。又“賢愚成敗,靡不載敘”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但伏羲以來,賢愚好丑,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也?!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楊朱第七》。李善注點出王延壽之“賢愚成敗”出處,王延壽化用《列子》的用語??梢?,王延壽是見到并閱讀過《列子》的。

《文選》卷五十八蔡邕《陳太丘碑文》“先生曰:絕望已久,飾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林類曰:‘吾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此條引文僅見于《列子·天瑞第一》。李善注引用《列子》點出該文中“待期”之“期”即為“死期”。此條如果是陳寔的原話,則陳寔見過《列子》;如果是蔡邕在撰寫碑文中替陳寔文言,則蔡邕見到并閱讀過《列子》。史載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曾參與熹平石經的書丹??保缴瘯寥f余卷,則其藏書中有《列子》不足為奇。

3.漢末到三國時期魏人陳琳、阮瑀、曹植、何晏、阮籍、嵇康等人曾多次引用《列子》

《文選》卷四十一陳琳《為曹洪與文帝書》“夫騄驥垂耳于坰牧,鴻雀戢翼于污池”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楊朱謂梁王曰:鴻鴈高飛,不集污池。”此條引文僅見于《列子·楊朱第七》。陳琳此處化用《列子》“鴻鴈高飛不集污池”為“鴻雀戢翼于污池”,表明陳琳也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文選》卷四十二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荊土本非己分,我盡與君,冀取其余,非相侵肌膚,有所割損也”句下,李善注曰:“《列子》:孟孫陽謂禽子曰: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楊朱第七》。阮瑀文中使用了《列子》中“侵若肌膚”的典故,李善注點明其詞語出處,則阮瑀應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文選》卷二十七曹植《箜篌引》“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或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終?!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力命第六》。曹植詩歌化用《列子》之文?!段倪x》卷三十四曹植《七啟》“南威為之解顏,西施為之巧笑”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列子師老商氏,五年之后,夫子始一解顏而笑。”此條既見于《列子·黃帝第二》,又見于《列子·仲尼第四》,其他書則未見。李善注引此條以解曹植“解顏”之出處,說明曹植“解顏”一詞本于《列子》。又《七啟》“長裾隨風,悲歌入云”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薛談學謳于秦青,辭歸,青餞于郊,撫節(jié)悲歌,響遏行云?!贝藯l見于《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點出曹植“悲歌入云”出自《列子》“撫節(jié)悲歌,響遏行云”?!痘茨献印し赫撚枴冯m提及“秦青”,但僅作“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憤于志,積于內,盈而發(fā)音,則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明顯不是曹植此語之出典。由此可知,曹植文字乃化用《列子》,而非《淮南子》。

《文選》卷十一何晏《景福殿賦》“物無難而不知,乃與造化乎比隆”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穆王見偃師,嘆曰:人之巧乃與造化同功?!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點明何晏“乃與造化乎比隆”化用自《列子》“人之巧乃與造化同功”。

《文選》卷四十阮籍《奏記詣蔣公》“負薪疲病,足力不強”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非足力之所及也?!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黃帝第二》。李善注點明阮籍文中“足力”一詞乃出自《列子》,可知阮籍曾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文選》卷十八嵇康《琴賦》屢次用到《列子》典故。如其“狀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湯湯傷,郁兮峩峩”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已見上文?!贝颂幰囊岩娚衔臇|漢傅毅《舞賦》所引。嵇康此處文中作“峩峩”,明其與傅毅文同用《列子·湯問第五》典故,而非《呂氏春秋》《說苑》或《韓詩外傳》,其說同上。又“歌曰:陵扶搖兮憩瀛洲,要列子兮為好仇”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渤海之中有山曰瀛洲。劉向《上列子表》曰:列子者,鄭人,與鄭繆公同時?!稘h書》曰:列子,名御寇,先莊子,莊子稱之?!贝颂幰囊姟读凶印珕柕谖濉?。嵇康文中提及瀛洲,或有人懷疑《史記》等也有瀛洲的記載,但其接著說“要列子兮為好仇”,也就是說要和列子一起扶搖而上瀛洲等海中神山,則其所引出自《列子》無疑。又“不能自禁……抃舞踴溢”句下,李善注曰:“善曰:《列子》曰:喜躍抃舞,不能自禁?!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點出其中“不能自禁”“抃舞”的出處皆為《列子》。

又卷四十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文末有“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qū)區(qū)之意,亦已疏矣”,李善注曰:“《列子》曰:宋國有田父,常衣缊黂,至春,自暴于日,當爾時不知有廣夏隩室、綿纊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賞也。其室告之:昔人有甘戎菽、甘枲莖與芹子,對鄉(xiāng)豪稱之,鄉(xiāng)豪取嘗之,蜇于口,躁于腹,眾哂之?!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楊朱第七》,李善注系節(jié)引?!端囄念惥邸肪砣啊短接[》卷十九、二十七、四百九十一并引《博物志》,《太平御覽》卷三引《列子》皆有此文,但比李善注引更為節(jié)略?!恫┪镏尽窞閺埲A在晉武帝時期所編,則其所引之來源應該與嵇康同源,但嵇康早于張華,因此嵇康文中所引不是出自張華《博物志》。張華在魏末曾受阮籍稱譽,博覽群書,曾任著作郎,其所編《博物志》收錄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稱“亦出《列子》”,則張華亦曾見《列子》之書。要之,嵇康此處所引乃《列子》中故事,用成典故,后世常稱“芹獻”典故者即出于此。綜上而言,嵇康曾見到并熟讀《列子》可無疑問。

4.西晉時期的成公綏、潘岳、陸機、陸云、劉琨、王康琚皆引用過《列子》

《文選》卷十八成公綏《嘯賦》“發(fā)徵則隆冬熙蒸,騁羽則嚴霜夏凋,動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谷風鳴條”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鄭師文學琴于師襄,師襄曰:子之琴何如?師文曰:請嘗試之。于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鍾,溫風徐回,草木發(fā)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鍾,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師襄曰: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無以加之。張湛曰:商,金音,屬秋。南呂,八月律。角,木音,屬春。夾鍾,二月律。羽,水音,屬冬。黃鍾,十一月律。徵,火音,屬夏。蕤賓,五月律?!贝艘膬H見于《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引《列子》正點明了成公綏此處所用之典故,說明成公綏應該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文選》卷七潘岳《籍田》“而觀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圣世”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一里老幼,喜躍抃儛?!贝藯l引文出自《列子·湯問第五》,嵇康條已經說明。《文選》卷九潘岳《射雉賦》“昔賈氏之如皋,始解顏于一箭”句下,李善注曰:“《左氏傳》曰:昔賈大夫惡,取妻,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始言。《列子》曰:列子師老商氏,五年之后,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也?!贝藯l引文見于《黃帝第二》,李善在曹植條中已經說明。《文選》卷十潘岳《西征賦》“雖勉勵于延吳,實潛慟乎余慈”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魏有東門吳者,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子死而不憂者,何也?東門吳曰: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與向無子時同,吾奚憂也?《戰(zhàn)國策》以吳為吾?!贝藯l引文見于《列子·力命第六》。《戰(zhàn)國策·秦策》亦有此故事。然據李善注可知,《戰(zhàn)國策》作“東門吾”,而潘岳作引作“吳”,同時《文選》卷二十三潘岳《悼亡詩》“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下,李善注亦曰:“《列子》曰:魏有東門吳者,子死而不憂?!庇纱丝梢姡嗽牢膽鲎浴读凶印?。《文選》卷十八潘岳《笙賦》“樂聲發(fā)而盡室歡,悲音奏而列坐泣”句下,李善注曰:“《列子》:秦青曰:昔韓娥為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不能自禁?!贝藯l引文見于《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點明潘岳文中典故出自《列子》?!段倪x》卷二十三潘岳《悼亡詩》“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寒暑易節(jié)。”此條引文出自《列子·湯問第五》愚公移山故事,此事僅見于此。從以上列舉情況可知,潘岳應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文選》卷二十八陸機《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秦青撫節(jié)悲歌?!庇帧鞍б衾@棟宇,遺響入云漢”句下,李善注曰:“《列子》:秦青曰:昔韓娥東之齊,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響繞梁,三日不絕。又曰:薛談學謳于秦青,辭歸,青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边@兩條皆出自《列子·湯問第五》,曹植條已說明。李善注引《列子》分別注其“悲歌”“哀音繞棟宇”“遺響入云漢”典故出處。

《文選》卷二十五陸云《為顧彥先贈婦》“華容溢藻幄,哀響入云漢”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薛談學謳于秦青,辭歸,青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贝藯l亦出自《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表明陸機、陸云兄弟所本皆《列子》。

《文選》卷二十五劉琨《贈盧諶》“遠慕老莊之齊物,近嘉阮生之放曠,怪厚薄何從而生,哀樂所由而至”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身非愛之所能厚,身亦非輕之所能薄。愛之或不厚,輕之或不薄,此似反也。自厚自薄,或愛之而厚,或輕之而薄,此似非順也。亦自厚自薄,信命者亡壽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順,信性者亡安危,則謂都亡所信,亡不信。真矣愨矣,奚去奚就,奚哀奚樂之謂也?!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楊朱第七》。李善注點明劉琨此文化用自《列子》。

《文選》卷二十二王康琚《反招隱》“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句下,李善注曰:“劉向《列子目錄》曰: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读凶印罚汗珜O朝曰:矯性命以招名,弗若死矣。又曰:均,天下之至理。”此處所引之文分別出自《列子》中的《楊朱第七》和《湯問第五》。李善注點明王康琚此兩句中,一句化用自劉向《列子敘錄》對《列子》的評論,另一句化用自《列子》,說明王康琚曾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5.東晉時期郭璞等人也曾引用過《列子》

《文選》卷十二郭璞《江賦》“或漁或商”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中國之人,或農或商,或佃或漁?!贝藯l引文僅見于《列子·湯問第五》。李善注點明郭璞此句“或漁或商”正化用自《列子》“或農或商,或佃或漁”。又《文選》卷二十一郭璞《游仙詩》“姮娥揚妙音,洪崖頷其頤”句下,李善注曰:“《列子》曰:頷其頤,則歌合律?!贝藯l引文亦見于《湯問第五》。由上可知,郭璞曾見到并閱讀過《列子》。

以上所列舉的僅僅是其出處在他書中無而僅見于《列子》者,其他內容為他書所共有者這里不再一一列出。即便如此,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列子》在西漢至魏晉時期一直流傳有序。東晉的袁宏、孫綽,晉宋之際的陶淵明,南朝宋代謝瞻、謝靈運、鮑照、顏延之、袁淑、王僧達,南朝齊代王融、王儉、謝朓,南朝梁代王簡棲、任昉、江淹、沈約、陸倕、劉孝標等亦曾引用《列子》,但因其時代晚于《列子》偽作論者所推測的作偽時期,故不贅述。

以上《文選》中所收西漢、東漢、魏、西晉、東晉作家作品中李善注引用《列子》情況可以說明,《列子》一書在這期間流傳有序,不同時代的很多作家都曾閱讀過《列子》,并且經常使用其中典故。其中,尤其以東漢張衡,三國魏曹植、嵇康,西晉左思、張協、潘岳、陸機引用次數較多,分別引用達6、14、9、10、8、10、18次之多。由此足以說明《列子》在西漢末年經劉向校勘整理之后,一直在社會上流傳,不少人見到并閱讀、使用之,則《列子》在魏晉間有人作偽之說難以成立。

四、對《列子》一書的再認識

中國古代典籍的成書與學術傳承有其獨特規(guī)律。余嘉錫先生認為:“古人著書,不自署姓名,惟師師相傳,知其學出于某氏,遂書以題之,其或時代過久,或學未名家,則傳者失其姓名矣。即其稱為某氏者,或出自其人手著,或門弟子始著竹帛,或后師有所附益,但能不失家法,即為某氏之學。古人以學術為公,初非以此爭名,故于撰著之人,不加別白也?!雹噙@是在對我國古代的書籍署名以及成書特征深刻認識基礎上得出的客觀結論,對古代學術書籍具有比較普遍的適用性?!读凶印芬粫鴳撘策m用這種結論。

因此,《列子》極有可能不是列子本人所著,而是其弟子門人記錄的結果;《列子》中所表現的思想可以視為列子思想,也可以說是列子學派的學術思想。張湛在《列子》第一篇《天瑞第一》開篇“子列子居鄭圃”下注曰:“載子于姓上者,首章或是弟子之所記故也?!雹嵴驗槿绱耍白恿凶印钡姆Q呼幾乎貫穿全書,尤其是《天瑞第一》《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說符第八》中提到列子時幾乎都稱“子列子”,《黃帝第二》中稱“列子”或“子列子”,《湯問第五》《力命第六》《楊朱第七》中沒有涉及列子。

導致《列子》被懷疑為偽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列子》中有很多與《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說苑》《新論》等相似的材料。其實,出現這種現象不一定就是《列子》抄襲其他書,也有可能它們有共同的來源,更何況,《列子》中尚有許多內容僅見于該書而不見諸其他書。以《呂氏春秋》《淮南子》而論,它們成于眾人之手,難免有列子后學參與其中并使用《列子》中的內容?!痘茨献印啡〔牡南惹毓艜耙宰訒鴣碚f,有《老子》《列子》《莊子》《公孫尼子》《子思子》《荀子》《管子》《晏子春秋》《孫子》《墨子》《鄧析子》《尸子》《鄒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其中也包括《文子》在內,此外,還有一些不知道出于何書的古代資料”⑩,《淮南子》引用這么多書籍,又多未標明出處,其中取自《莊子》和《呂氏春秋》的最多。漢代的《說苑》《新論》等多取自先秦資料,其中有與《列子》相同之處,這說明《列子》資料之可靠,我們不能先入為主認為是《列子》抄襲。再以《列子·周穆王篇》與《穆天子傳》相比較,后者屬晉太康中出土文獻,懷疑論者以為前者抄錄自后者,但由上文李善注引《列子》情況可知,《列子·周穆王篇》在兩漢之間常有人引用,或使用其中事典,或使用其語典,則《列子·周穆王篇》不是抄錄西晉出土文獻當明白無疑。

需要注意的是,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傳播主要靠傳抄。劉向在《敘錄》中說道:“中書《列子》五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常書三篇,太史書四篇,臣向書六篇,臣參書二篇,內外書凡二十篇,以校除復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書多,外書少,章亂布在諸篇中?;蜃终`,以盡為進,以賢為形,如此者眾。”由此可見,《列子》傳世之本并非唯一,所存篇數亦不一。即便經過劉向的校讎,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亦不見得都是其所校讎八篇本;即使家家所存之本皆其八篇本,在漫長的流傳歲月中亦難免缺脫損壞。東晉張湛重新綴輯成八篇的過程中,有訛脫衍倒也是在所難免的。這樣作為新注本的《列子》有可能因為殘損而需要補全文意,從而出現漢代或魏晉時期的個別詞語。但這不影響該書的絕大部分內容仍是原本《列子》,也即劉向校定的八篇本。

五、結語

綜合而論,論《列子》及《列子敘錄》為偽書者并無真憑實據,今傳張湛所注《列子》應為劉向所校八篇本,其中極個別字句有因殘損、蠹壞而改變者,這種現象在各先秦古書中皆有,不足為偽書之證。我們從《文選》李善注引用《列子》條目可以看出《列子》在兩漢魏晉直至南朝宋齊梁時期的流傳情況,從而說明《列子》在這個期間流傳有序,很多人都曾見到并閱讀、引用過《列子》,其間不容有人作偽。

當前,“經過學術界的深入系統的探討,除極少數學者仍繼續(xù)堅持《列子》偽書論,‘先秦舊籍,非六朝人偽撰,‘《列子》基本上是一部先秦道家典籍,基本保存了列子及其后學的思想,乃至‘《列子》是一部真正的先秦典籍等觀點逐漸為當今學術界廣泛接受,與此同時,《列子》對于古代哲學、歷史、文化、軍事、科技等的學術價值也在新的學術背景下不斷得到彰顯”B11?!读凶印芳热徊⒎莻螘湓谥袊軐W史、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也應該重新評價。我們應該加強對《列子》的研究,還原其在中國文化史上應有的地位。注釋

①比較典型的錯誤是,柳宗元所見《列子敘錄》本中,將“鄭繻公”之“繻”誤作“繆”,這導致柳宗元對《列子》一書的質疑。他在《辨列子》中說:“劉向古稱博極群書,然其錄《列子》,獨曰鄭穆公時人。穆公在孔子前幾百歲,《列子》書言鄭國,皆云子產、鄧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第107頁。)早于柳宗元的唐初成玄英在其《莊子疏》中注引有列子身世,其《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泠然善也”下疏曰:“姓列,名御寇,鄭人也。與鄭繻公同時,師于壺丘子林,著書八卷?!保ü鶓c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19頁。)由此可知,唐初尚有正確的《列子敘錄》傳世,成玄英尚及見之,柳宗元所見本及今傳本《列子敘錄》中有錯誤,其誤主要在于將“鄭繻公”之“繻”誤作“繆”。

②南宋著名學者高似孫提出了《列子》系后人薈萃而成的說法,這一說法在后代得到不少人的響應,發(fā)展出不同的假說。明代宋濂《諸子辯》中斷言《列子》一書非列子自著,必后人薈萃而成。

③南宋學者葉大慶《考古質疑》認為張湛所言《列子》有后人增益是實,《列子》書中所記公孫龍、宋康王等列子身后事乃后人增益。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中認為戰(zhàn)國時有《列子》書,但所存無多,余多后人附益。

④清代學者在姚際恒的“后人附益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出現“魏晉人偽托說”。如顧實《重考古今偽書考》認為《列子》是東晉張湛依托;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認為《列子》是晉人依托;清代吳德旋《辨列子》認為世所傳《列子》書多有漢魏后人加之者;俞正燮《癸巳存稿》認為《列子》乃晉人王浮、葛洪以后之書。

⑤如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氛J為是張湛依據《漢志》假造八篇,并載劉向一序;馬敘倫《列子偽書考》中舉20個例子證明其書必出偽造,敘錄亦偽作;呂思勉《列子題解》以為向序、張序都是張湛偽造。

⑥管宗昌:《〈列子〉偽書說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5期。

⑦俞紹初、劉群棟、王翠紅:《新校訂六家注文選》,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頁。文中所引李善注內容皆出自此書,不再一一出注。

⑧余嘉錫:《古書通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91頁。

⑨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2013年,第1頁。

⑩江世榮:《先秦道家言論集〈老子〉古注之一〈文子〉述略》,《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第250—251頁。

B11周書燦:《再論中國古典學重建問題——以列子時代考訂與〈列子〉八篇真?zhèn)沃鏋槔?,《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責任編輯:行 健

Li shan′s Annotation on Wen Xuan Can Prove That Lie Zi Is Not a Fake Book

Liu Qundong

Abstract:Lie Zi is a book of Taoist classics in pre-Qin period, and is written by the disciples of Lie Zi. In the course of its spread, Lie Zi has been sorted out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added some late-coming contents, which led some scholars to suspect that Lie Zi was a fake book, and they believed that the peopl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forged the book. From the contents of Li Shan′s annotation of Lie Zi in Wen Xuan, Lie Zi has been circulating orderly orderly from Han, Wei, Jin Dynasties to Song, Qi and Liang Dynasties. Many writers in Western Han, Eastern Han, Cao Wei, Western Ji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have quoted Lie Zi, and especially Zhang Heng, Cao Zhi and Jikang, Zuo Si, Zhang Xie, Pan Yue and Lu Ji. These facts show that Lie Zi have been circulating orderly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falsification betwee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Since Lie Zi is not a fake book, its value and status should be reassessed.

Key words:Lie Zi; Lie Zi; Wen Xuan; Li shan′s annotation on Wen Xuan

猜你喜歡
列子文選
列子不受粟
畫與理
CONTENTS
列子學射
作文中學版(2021年1期)2021-11-22 00:56:00
畫與理
畫與理
《列子》真?zhèn)沃媾c《列子》認知的重建
中州學刊(2020年8期)2020-11-24 22:49:30
畫與理
畫與理
《列子》研究綜述
名作欣賞(2018年23期)2018-07-18 14:48:24
磐安县| 文安县| 枣庄市| 仁寿县| 佳木斯市| 景谷| 临沧市| 辉南县| 茌平县| 双柏县| 大名县| 乳山市| 全南县| 莎车县| 昔阳县| 广东省| 金川县| 小金县| 开平市| 蓬溪县| 固始县| 明水县| 岢岚县| 洛扎县| 广水市| 东港市| 黎平县| 鄂州市| 鸡泽县| 广元市| 双鸭山市| 贡山| 将乐县| 略阳县| 鸡泽县| 广丰县| 韶关市| 合山市| 永胜县| 竹溪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