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談?wù)劧鸥λ篮蟮臍w葬處

2018-01-12 16:49:33元先禮
文史雜志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偃師耒陽岳陽

元先禮

迄今所知,杜甫墓在全國有8座,它們是:湖北襄陽杜墓、湖南耒陽杜墓、湖南平江杜墓、河南偃師杜墓、河南鞏縣杜墓、陜西華州(華縣)杜墓、陜西鄜州(富縣)杜墓、四川成都浣花溪杜墓。其中襄陽、華州、鄜州和成都的4座已能確定為紀念性的衣冠墓或空棺墓;其余4座則難以斷定,因為有關(guān)學者多能舉出一定理據(jù)稱是杜甫埋骨處。

一、耒陽墓:最早見諸文字的杜墓

耒陽杜墓,在今湖南耒陽市城北一中校園內(nèi)。這里曾是杜公祠和杜陵書院遺址,有杜甫堂、杜甫塑像、“杜陵書院”石碑等。耒陽杜甫墓占地約一百平方米,呈正方形,四周有近一米高的石欄桿,直徑約五米的墓堆正居其中。墓堆南面墻上鑲有一塊小石碑,上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題款為“景定(宋理宗年號)癸亥夏孟縣令王禾立石”。墓地還有一塊倒地石碑,為近代人所立。耒陽杜墓之東即耒水,今仍可以通航,北可至衡陽、洞庭,南可達郴州。耒水中有一小島,號稱“落靴洲”。在今所見8座杜墓中,耒陽杜墓是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座,而且有關(guān)文字甚多。關(guān)于耒陽杜墓的來源,略有四說。

一是唐人李觀的“空墓”說。李觀著《杜傳補遺》云:

甫往耒陽,聶令不禮。一日,過江上洲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湍漂沒,其尸不知落于何處。洎玄宗還南內(nèi),思子美,詔在下求之。聶令乃積守土于江上,曰:“子美為牛肉白酒脹飫而死,葬于此矣!”

二是晚唐鄭處誨的“卒葬”之地說。鄭處誨《明皇雜錄》載:

杜甫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h令具舟迎之,令嘗饋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間,羈旅憔悴于衡州耒陽縣,頗為縣長所厭。甫投詩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卒。

三是宋敏求的“初葬墓”說。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有云:

杜甫終于耒陽,藁葬之,到元和中其孫始改葬于鞏縣,元微之為志。

四是清《耒陽縣志》的“衣冠墓”說?!恶珀柨h志》有云:

值江水暴漲,陡旬不得食,聶令徙舟迎之,饋以牛炙白酒。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為水漂溺。遺靴洲上,聶令徙置為墳?zāi)寡伞?/p>

那么,究竟耒陽杜墓是真還是假?杜甫死后是否葬身耒陽?千百年來,信之者有之,疑之者亦有之。信之者,如崔玨、裴說、孟賓于、羅隱、曹松、齊己等;疑之者,如王得臣、黃鶴、魯訔、仇兆鰲、浦起龍等。

二、鞏縣墓:現(xiàn)存最大的杜墓

由今河南鞏義市(唐代鞏縣)老城向西北行約六千米,過伊洛河大橋,登上康店村西側(cè)的邙嶺,即可見一座高大的墳?zāi)?,這就是鞏縣杜墓。此墓高約十米,前些年因平整土地取土,又在墓堆下形成了一個長約二十米的平臺。鞏縣杜墓為現(xiàn)存杜甫墳?zāi)怪凶畲蟮囊蛔?。杜墓東南十余米處尚有兩座小墓,相傳是杜甫之子宗文、宗武墓。鞏縣杜墓前有兩塊石碑,前碑題“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后碑題《杜少陵墓》,均是清代前期所立。

鞏縣原是杜甫故鄉(xiāng),曾祖杜依藝做鞏縣縣令,自湖北襄陽遷家于此。所以,關(guān)于鞏縣杜甫墓的性質(zhì),持遷葬墓者居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文字記述,始于宋代。北宋司馬光《溫公續(xù)詩話》載:

杜甫終于耒陽,藁葬之,到元和中其孫始改葬于鞏縣,元微之為志,而鄭刑部文寶謫官衡州,有經(jīng)耒陽子美墓詩,豈但為志而不克葬,或已遷而故冢尚存耶?

司馬光過后百余年,徽宗朝進士江少虞在《皇朝事實類苑》中,幾乎原文照抄了司馬光的話。但這段話,也非司馬光所言,而是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里的話(前述“耒陽杜墓”已有引),被人誤抄入《溫公續(xù)詩話》,又被《皇朝事實類苑》轉(zhuǎn)引。

明清時期,鞏縣杜墓的記述資料較為詳細。現(xiàn)僅引清代兩則以述??滴跄觊g(1662—1722年)立于杜甫墓前的《杜少陵墓碑》說:

又讀《偃師縣志》云:“先生歸葬嘗祔于當陽侯之墓側(cè),復(fù)移墓于鞏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河南府志》記載則更為詳細:

按偃志據(jù)元微之撰墓銘,以工部墓為在首陽山前,當陽侯之墓次。而鞏縣康家店邙山上,有工部墓,志遂以為始葬偃師而復(fù)遷鞏。今考微之作墓志時,乃途次荊楚,據(jù)譜謂當葬當陽侯之墓次,其實歸葬于鞏,不葬于郾也。

那么,鞏縣杜甫墓就是真墓嗎?當代學者論此,明顯分作兩種觀點??隙ㄕ撊绺涤揽蛾P(guān)于鞏縣杜甫墓問題》(載《草堂》1982年第2期)一文。傅先生根據(jù)他對幾經(jīng)調(diào)查收集到的有關(guān)杜甫墓在鞏縣的情況及唐代元稹所撰墓志和碑序資料的分析,認為“鞏縣杜墓確系杜甫歸葬之處”。

否定論如馮建國《杜甫四墓考》(載《草堂》1987年第1期)。馮先生指出,有關(guān)鞏縣杜墓的宋人記述說杜甫死于耒陽,但沒有說明改葬鞏縣的原因,疑有誤,不足為據(jù)。鞏縣是杜甫出生之地,其葬鞏縣雖有可能,但事實上有兩個問題說不通:一是歸葬偃師,無可辨駁,再由偃師遷鞏,卻無充分理由和依據(jù);二是鞏縣杜墓距杜甫故里尚有數(shù)十里路,今鞏縣杜墓所在與《詩話類編》所載傳說有關(guān),但可能性甚微。所以,馮先生認為“鞏縣的(杜)墓,很可能是杜甫故里的人民,為表示對杜甫的懷念之情所修建的一座紀念性的空冢”。

三、平江墓:旅殯岳陽的杜墓

平江杜墓,在今距平江縣城十六千米的小田村。墓堆高一米三,直徑約有八米,墓墻用紅砂石壘砌?!拔母铩敝校四乖痪虼蜷_,現(xiàn)仍有殘洞、殘跡可見。平江杜墓正前有一塊石碑,中書“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為清光緒九年(1883年)所立。墓南有杜氏詞,門額上有石刻“詩圣遺阡”四個大字?!岸攀响簟苯ㄓ谇迥?。

有關(guān)平江杜墓是杜甫歸葬處的資料,值得重視的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的說法,其云杜甫:

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

另一條是清《平江縣志》上的記載,曰:

甫襄陽人,自蜀歸后,客耒陽,病卒。宗武扶其櫬,旅殯岳陽四十余年,囑其子嗣業(yè)歸祔偃師,未果,流寓于此,遂家焉?!谖鋰谄渥託w祔,特叮嚀付托之詞。而大歷間烽煙四警,或不果歸,無足怪者。平為岳屬,元微之撰墓志所稱岳陽之殯,當指平江言之,現(xiàn)今墓在小田,后裔猶存誥敕譜牒,又有確證。endprint

這后一條資料,確指平江墓為杜甫葬所。其除了有誥敕譜牒可證外,主要依據(jù)于元稹墓志。但元稹雖述及杜甫“旅殯岳陽”,卻并未說就在平江。因此,《平江縣志》所記,在這點上比較牽強。

平江杜墓的真假問題,明清以降即已爭論不休。明人陳塏《跋杜氏誥敕》,評述杜甫與平江的聯(lián)系,包括平江尚存的杜甫遺物、后裔,乃至家族譜牒都有詳細記錄,卻惟獨不提說平江杜墓。看來,陳塏并不相信平江是杜甫歸葬地。但是,到了清代,不僅上引《平江縣志》認為杜甫死后確是葬在平江,而且有的學者還考論其事,肯定其說。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與張岳齡《杜工部墓辨》。至于當代學者論平江杜墓,也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如前引馮建國《杜甫四墓考》就不同意平江墓是杜甫真墓。馮先生的論點有三:

其一,陳塏《跋杜氏誥敕》對杜甫在平江的遺物、后裔、譜牒記錄甚詳,但卻沒有提及平江曾有過杜甫墓。如有,當不會不載。

其二,唐宋元明四代均無有關(guān)平江杜墓的任何記載和傳說,只是到了清末才由平江的一些文人提出此案;而所依據(jù)的資料和證據(jù)有的是捕風捉影,有的是向壁虛造,不足為憑。

其三,元稹《墓系銘》中的“岳陽”,是唐之岳陽。這是指巴陵縣治所在的小范圍,而不能成為轄有平江的岳州的代名詞。

梁文忠則在《略談杜甫的死因及平江杜墓》(載《杜甫研究學刊》1988年第3期)一文里肯定平江是真墓說。梁先生從四個方面予以論說:

其一,元稹“旅殯岳陽”,“殯”者,“殮而葬”,也就是放在岳陽。當年杜甫家境貧困,杜甫兒孫將他寄放岳陽,時間不可能很長。

其二,元稹所說的“岳陽”泛指唐時岳州,轄巴陵、華容、昌平(即今平江)、沅江等縣。

其三,上引清《平江縣志》記述是確切的。

其四,宋詩《過杜工部墳》有云:“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边@是宋人肯定杜甫墓、屈原墓都在汨羅江畔的平江縣的佐證。

四、偃師墓:葉落歸根的杜墓

偃師杜墓,坐落在縣城以西首陽山前的杜樓村。今杜樓村分前后兩村,南北相距約半里,杜墓坐位于兩村之間。

偃師杜墓外貌呈八角形,青磚壘砌,直徑約十米,高二米五。墓前有一塊近三米高的石碑,正身刻“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系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F(xiàn)今偃師杜墓南側(cè)為杜樓中學,校內(nèi)一排教室的墻上,砌著十塊石碑,也屬乾隆時所立。右面的五塊是湯毓倬撰寫的《重修唐工部拾遺杜文貞公墓記》,左面的五塊是河南尹張松孫寫的《偃師城西北土樓村謁杜文貞公墓詩》。

偃師杜墓的正北方有杜預(yù)墓,兩墓相距里許。杜預(yù)墓的規(guī)模比杜甫墓小。

有關(guān)河南偃師杜墓的資料這里主要列兩條。一是元稹《杜君墓系銘》所言:

適遇子美之孫嗣業(yè),啟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師,途次于荊。

二是乾隆朝《偃師縣志》的記載:

唐杜甫墓在縣西土樓村。有《一統(tǒng)志》:“杜甫墓在縣首陽山。《通志》:杜甫墓在土樓村。元和八年,元微之志其墓。毓倬按劉昫《舊書》甫本傳載,宗武子嗣業(yè)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首陽山之前。唐元稹杜甫墓志亦云:啟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師。祔者,祔當陽侯(杜預(yù))墓也。是甫墓在偃師土樓無疑義。

杜甫死后初葬過一次,后來是否遷葬河南偃師?這是一樁疑案,今人論及此,也是各說不一。

《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載有曾意丹《介紹一塊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墓志——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銘并序》一文。曾先生講:“偃師與鞏縣的杜甫墓應(yīng)該是真的,只不過一是始葬地,一是遷葬地而已”。

但是,張中一先生卻不以為然,他在《鞏縣與偃師杜甫墓辨析》(載《草堂》1984年第1期)一文中強調(diào)指出:

第一,田野考古發(fā)現(xiàn),鞏縣和偃師杜墓并非唐墓,更非杜甫真墓;鉆探表明,偃師杜墓目前尚無法證實是一座墓葬。

第二,鞏縣與偃師有杜甫遷葬墓之事,是由元微之《杜君墓系銘》引起,但是實際上有關(guān)遷葬的時間、具體經(jīng)過情況,元微之并不知道,所以《墓系銘》也未記述??梢钥隙ǎ^遷葬之事,是元微之聽杜甫孫子杜嗣業(yè)傳聞。

第三,杜甫遷葬是杜甫本人的遺愿,杜甫的子孫也都有過遷葬計劃,但是,這一計劃是否完成了?無法找到證據(jù)。以當時兵荒馬亂、交通梗阻和杜嗣業(yè)之貧寒而論,遷墓計劃并未完成,杜甫仍魂懸湖湘之平江。

前引馮建國先生《杜甫四墓考》則認為《偃師縣志》證杜甫墓在偃師土樓是可信的,并列論了三條理由:

第一,元稹《杜君墓系銘》中有“襄祔事于偃師”“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陽之山前”之言。此為杜嗣業(yè)親述,元稹筆錄,他們是最了解杜甫殯葬情況的人。在沒有更確鑿的證據(jù)時,他們的話沒有理由去否定。

第二,乾隆《河南府志》載:“而偃師得有舊廬者,蓋當陽侯墓在偃師,故偃有守墓舊居”。偃師有杜甫世傳產(chǎn)業(yè),有地在杜樓村。杜甫年輕時,在這里生活,因而感情很深,彌留之際一再囑咐遷葬魂歸。杜甫的宿愿到底還是實現(xiàn)了。

第三,偃師是杜甫遠祖當陽君杜預(yù)歸葬之地,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及祖母均葬于此。杜樓村是杜氏家族墓地,杜甫是個家族觀念極強的人,他也一定與他的祖輩、親族們長眠在一起。[1]

五、杜甫最終歸葬處仍是一個謎

以上所說四墓,耒陽墓和平江墓在湖南,鞏縣墓和偃師墓在河南。湖南是詩人去世之地,河南是詩人的故里,在理論上都有成為杜甫歸葬地的可能。但當時的實際情況似又為這種可能的兌現(xiàn)設(shè)置了種種障礙,而現(xiàn)代考古調(diào)查也無法提供有力證據(jù)。所以,現(xiàn)存四墓中孰真孰假,究竟何處才是詩圣杜甫的最后歸葬地,確乎是一個謎。我們查《中國名勝詞典》,其在“河南·鞏義市·杜甫墓”條下是這樣介紹的:

唐大歷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一說死于耒陽),因家人無力安葬,靈柩厝于岳州(治今湖南岳陽)。元和八年(813年),其孫子杜嗣業(yè)才遷 葬于鞏縣(今鞏義市)。一說遷葬河南偃師首陽山下,今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在湖南耒陽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我們認為,在目前諸說有理而又都似欠通的情況下,像《中國名勝詞典》這樣諸說并存、平實介紹的方法,是現(xiàn)實而科學的。

注釋:

[1]以上四節(jié)資料,參見李殿元、李紹先:《杜甫懸案揭秘》(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相關(guān)部分。

[2]《中國名勝詞典》第三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頁。endprint

猜你喜歡
偃師耒陽岳陽
大力傳承黨的紅色基因 奮力建設(shè)現(xiàn)代化新耒陽
偃師區(qū)關(guān)工委召開2023年工作謀劃會議
下一代英才(2023年2期)2023-04-20 09:43:15
偃師區(qū)開展青少年普法活動
下一代英才(2023年3期)2023-04-18 01:05:50
耒陽工農(nóng)兵蘇維埃政府勞動券
耒陽:4747人“趕考”
科教新報(2019年17期)2019-09-10 07:22:44
Love across Planets
岳陽王家河巴陵東路橋設(shè)計
上海公路(2018年4期)2018-03-21 05:57:30
岳陽張氏正骨氣血理論之以氣為先
Achilles Heel
偃師方言里的合音詞
智富時代(2016年8期)2016-05-14 12:13:31
当雄县| 林周县| 乐亭县| 隆回县| 盐津县| 霍林郭勒市| 巴彦县| 彭水| 兰西县| 拜泉县| 普宁市| 当雄县| 石河子市| 马关县| 敦化市| 舞阳县| 个旧市| 德清县| 新丰县| 富顺县| 昌宁县| 乌鲁木齐县| 平度市| 宜良县| 华坪县| 富阳市| 宣武区| 盐源县| 集贤县| 万年县| 大城县| 工布江达县| 大埔县| 成安县| 全椒县| 武鸣县| 固原市| 舟山市| 黑河市| 黎城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