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秦磚漢瓦、秦皇漢武,輝煌燦爛的秦漢文明是國人為之自豪的巔峰時刻,以國家博物館近期的同名展覽為切入點,可以深入了解這個時期國家形態(tài)、社會秩序乃至人文風俗。在探尋歷史真實面目的過程中,也不妨細細品味秦漢藝術所企及的高度和多元風貌。
這是一個從海外“班師回朝”的年度大展,此前已在紐約吸引35萬人觀展,前期籌備達7年之久,云集全國33家博物館的300件精品文物,一級文物占比近45%:包括號稱王者之師的秦兵馬俑;曾安置于西漢竇太后宮中的長信宮燈;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西漢“皇后之璽”玉印、“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等。如此大手筆,便是9月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年度大展“秦漢文明”展。
簡單概括:“秦漢文明”展覽是一次文物結合歷史的紀實性講述,追溯秦漢時期中國作為政治統(tǒng)一,文化多元的國家形成過程。
為免出現(xiàn)故宮博物院近期的千里江山大展的“故宮跑”,“秦漢文明”展在客流方面也有所控制,考慮到參展文物極為珍貴,為確保文物安全和展廳內良好的參觀秩序,故館方在開展之時起就開始發(fā)布限流措施。這一切只因“秦漢文明”無論是解讀歷史,還是鑒賞藝術,都是不容錯過的高人氣大展。
毫無疑問,秦漢時期是中國在封建社會首個文明高峰,奠定今日國家、民族之雛形,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到東漢滅亡,歷時400余年。政治上,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態(tài),打下后世2000多年的社會基石;文化上,隨著經濟繁榮步入歌舞升平的盛世,融多民族文化為一爐,鑄成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展覽圍繞上述兩點,通篇分“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構成。
歷史篇,文物見證秦皇漢武的豐功偉績
進入展覽序廳,首先迎接你的是一組秦代的兵馬俑。秦兵馬俑英勇、雄渾的時代氣息瞬間將你帶回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它們總攬展覽開篇,也意在傳達秦朝的千軍萬馬拉開了這個時期的序幕,聲名顯赫的秦始皇正是依靠這些彪悍的戰(zhàn)士橫掃六合,統(tǒng)一中國。
秦朝在歷史上常被詬病為“暴秦”,雖歷時短短十幾年便被推翻,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強大整合卻被漢朝繼承,即所謂“漢承秦制”。
展覽第一部分“文治武功”,突出表現(xiàn)秦皇漢武開創(chuàng)性豐功偉績。秦始皇始創(chuàng)的“皇帝”稱號、統(tǒng)一度量衡、建立書同文,車同軌的標準、鋪設全國性的馳道等,構筑起龐大的國家機器與帝國統(tǒng)治秩序。到漢武帝又通過“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法”等手段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實行察舉制度選任官員,行五銖錢幣,建立穩(wěn)定的貨幣制度;文化上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軍事上北征匈奴,開疆拓土,使統(tǒng)一的多民族王朝達到鼎盛。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建筑磚瓦、秦詔文物、錢幣、印章、封泥、兵器、漢兵馬俑、熹平石經、《儀禮》木簡等數(shù)十件文物展品,輔以文字圖表等內容闡釋秦漢王朝對國家有效的經營與管理。
與此同時,這一部分幾枚小小的印章也是不容忽視的,包括“皇后之璽”和“滇王之印”,它們是最高統(tǒng)治者權力的象征,且這一時期的諸多禮法規(guī)定對后世王朝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如皇帝最開始用的是三璽,到了西漢晚期就變成六璽,皇帝三璽、天子三璽,再到后期就是皇帝、天子合并形成六璽,而這六璽則為后世王朝一直承襲。迄今為止,尤其是皇后之璽仍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璽,尤為珍貴。
生活篇,秦漢貴族生與死的奢靡
展覽“長樂未央”與“事死如生”兩部分反映秦漢時期的貴族生活和精神信仰。一方面,長期的社會穩(wěn)定使?jié)h代經歷了文景之治后,步入太平盛世。上層貴族日漸安于享樂,追求極致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秦漢時期,佛教并未大規(guī)模東傳,人們對于死亡的理解迥異于后世,即其時的貴族并無“生死輪回”的觀念,相反,他們視死如生,渴望自身長生不老,因而厚葬之風盛行。
從這兩部分的文物可以管窺秦漢貴族的生與死。其中長信宮燈與金縷玉衣即是這兩個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金縷玉衣跟長信宮燈一樣,兩者主人都是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zhí)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是漢代皇家高雅的陳設。金縷玉衣由2160塊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7∞克。分為頭部、上衣、褲、手套和鞋五個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彼此分離的部件構成。漢代貴族對玉的崇拜達到癡迷的程度,人們認為玉不僅具有靈性,還能使死者尸體千年不腐,因而在貴族喪葬中大量用玉。西漢時金縷玉衣的使用還未形成嚴格規(guī)定,東漢時則開始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金縷,諸侯、貴人則用銀縷。曹魏時期,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退出歷史舞臺。
除了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外,一些看似普通的文物也尤為值得關注。如畫像磚,刻畫的圖像直觀地反映著貴族生活的日常,從衣食住行到禮儀娛樂,可謂無所不包;又如各類動物俑、陶制樓宇等,體現(xiàn)這一時期發(fā)達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的水平,切實讓觀眾體會到倉廩充實、民樂其業(yè)的盛世景象。
藝術篇,品讀盛世的風華
毫無疑問,此次展出的文物大部分都是教科書級別的極品,除了自身極高的歷史價值,通觀展覽后,我們又不妨回首思索,以藝術的眼光細細體會秦漢時期的藝術追求與發(fā)展流變。秦與漢,在風格上有著怎樣的異同,中原與邊疆在一個國家內又有著怎樣的多元面貌?例如,同樣是陶俑,秦代威風凜凜的兵馬俑與漢代的柔美清秀的樂舞俑在風格上有著天壤之別。漢代雖然在政治體制上對秦代大加繼承,但在藝術風格上卻是一百八十度的拐彎。漢初廢止大量秦代嚴苛的統(tǒng)治手段,推崇道家的黃老之學,同時融合東方六國的藝術大成,呈現(xiàn)出飄逸、柔美、自由浪漫的藝術風格。如果說秦俑是“剛”,漢俑則是“柔”,秦俑身上一絲不茍的雕刻處處顯露著拘謹與嚴苛;漢俑則無處不洋溢著自由與奔放,夸張的造型,洗練的線條,哪十白把視角聚焦到樂女婀娜的身姿、隱隱的微笑,無不體現(xiàn)著盛世下人們的自信與幸福感。
當然,“秦漢文明”展的藝術魅力還遠遠不止這些,通過對比,你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趣味所在,“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兩部分,便呈現(xiàn)出秦漢時期藝術上的多元風貌。一方面,國家在大一統(tǒng)的社會形態(tài)下,原先的中原的華夏族融合了大量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最終形成了漢族,創(chuàng)造出豐富而多元的漢文化;另一方面,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華文明與印度、兩河流域、古希臘一古羅馬等文明最終串聯(lián),從西域而來的文化從此源源不斷地影響著中原文化,這對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無疑是劃時代的。
“絲路交通”單元尤為精彩,展出選取20余件文物,既有西域舶來的奇珍異寶,也有蘊含異域風情的中國制品,觀眾可以看到秦漢時期中國與域外文明交通往來后帶來的文化交融,這也是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有力證明。
(編輯/雷煥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