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樹旺,劉福勝,于 超
(1.吉林省煤田地質局,長春 130033; 2.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
舒蘭盆地為地塹-半地塹式盆地,地層整體上為一個不對稱的向斜構造,共發(fā)育兩組斷裂,第一組為走向約45°的盆緣斷裂為早期形成的走向正斷層,對煤系的沉積及后期煤層的分布,起到控制作用。其他縱貫盆地的走向正斷層,將斷陷盆地局部改造成階梯狀構造。第二組為走向約135°或170°左右的傾向正斷層,該組斷層在走向上將煤系分成多個塊段,在南側淺部發(fā)育,呈“X”形共軛產出,對南側煤層的賦存破壞較大。第二組構造顯然是成煤期后構造,對成煤過程不起控制作用,但對煤層后期保存和賦存狀態(tài)起控制作用。
勘查區(qū)位于舒蘭煤田的東北部,為新生代古近紀形成的斷陷沉積盆地,發(fā)育地層自老而新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表1)。其中含煤地層為古近系古新統新安村組及古近系始新統舒蘭組(圖2)。共有兩個含煤層段,新安村組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含煤段(E1x)和舒蘭組含煤段(E2sh),前者以灰綠色碎屑巖沉積為主,含煤性差,煤層薄,多為不可采煤層。
圖1 舒蘭煤田水曲柳-平安普查勘探區(qū)區(qū)域構造綱要圖Figure 1 Regional structural outline map of Shuiquliu-Ping’an prospecting area, Shulan coalfield
圖2 水曲柳-平安普查勘查區(qū)舒蘭組柱狀圖(據文獻[1])Figure 2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Shulan Formation in Shuiquliu-Ping’an prospecting area (after reference[1])
古近系始新統舒蘭組(E2sh):上部為褐色泥巖段:由褐色泥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與薄煤組成,為煤系標志層;下部為含煤段:由灰黑色泥巖、含炭泥巖、灰白色粉砂巖、炭質泥巖及煤層組成,為舒蘭煤田主要含煤地層,含煤4~18層,其中可采煤層5~9層,厚度20~490m。與下覆地層為整合接觸。
表1 勘探區(qū)地層系統
舒蘭組含煤段含煤12層,煤層總厚度為5.1~59.1m,平均厚度為21.87,而含煤段總厚度為50.21~229.63m,平均厚度為117.64 m,含煤性系數2.22%~25.74%,平均值為:18.59%。其中層位較穩(wěn)定,可采煤層為7層,全區(qū)可采-大部分可采煤層7層,可采總厚度均值16.06m,占14.6%。
古近系古新統新安村組(E1x):主要分布在伊舒斷裂帶中,該組為一套灰綠色沉積巖系,分為三段,自上而下分別為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含煤段;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段;粘土巖段構成。該組上部以灰綠色粉砂質泥巖、粉砂巖、灰白色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局部夾薄層鈣質砂巖及菱鐵質泥巖,含植物化石碎片,夾炭質泥巖和多層薄煤,局部可采。本組厚230~880m。與下覆白堊系地層為不整合接觸。
有關舒蘭盆地古近系,前人曾做過沉積、聚煤、構造等方面的分析[2-4],對該地區(qū)煤質也進行過評價[1],對勘探區(qū)沉積環(huán)境及聚煤規(guī)律有一定的認識。
煤層分布取決于原始泥炭堆積的基本規(guī)律。本文在勘探資料獲得單個煤層厚度及空間展布數據基礎上,分析了煤聚積的規(guī)律,即富煤單元展布特征。下面對3號煤層、5號煤層和7上號煤層厚度變化及富煤單元分布進行分析。
3號煤層分布于含煤段最上部,頂板多為褐色泥巖,底板為灰黑色粉砂質泥巖。為單一結構煤層,層厚為0.32~4.53m,平均厚度為1.26m,厚度變化較大,但規(guī)律性明顯。在W6-1附近厚度最大,向四周厚度逐漸變薄,直至尖滅,屬于較穩(wěn)定煤層(見圖3)
5號煤層分布于含煤段中部,頂板多為灰白色粉砂巖,底板為灰黑色粉砂質泥巖、泥巖。該煤層為簡單結構,層厚為2.05~2.13m,平均厚度為2.09m,西北側F7斷層附近煤層厚度較大,向南東側厚度逐漸變薄(見圖4),該煤層屬于較穩(wěn)定煤層。
7上號煤層分布于含煤段最下部,頂板多為灰白色粉砂巖、褐色泥巖,底板為灰黑色粉砂質泥巖。該煤層為簡單-較簡單結構,層厚為1.06~2.65m,平均厚度為1.86m(圖5)。
通過以上3個煤層厚度變化及富煤單元(厚度大于3m)分布特征看,富煤單元位于主控斷層一側附近,說明主控斷層在控制斷陷盆地充填的同時控制著泥炭沼澤的發(fā)育,煤層在空間上的不穩(wěn)定,也說明成煤沉積體系為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體系,屬于比較活動的沉積體系, 不利于大面積泥炭沼澤的發(fā)育,從而影響了煤層在空間上的穩(wěn)定性。
圖3 勘探區(qū)3號煤層等厚線圖及富煤單元Figure 3 Coal No.3 isopach map and coal-rich units in prospecting area
圖4 勘探區(qū)5號煤層等厚線圖富煤單元Figure 4 Coal No.5 isopach map and coal-rich units in prospecting area
圖5 勘探區(qū)7上煤層等厚線圖及富煤單元Figure 5 Coal No.7 isopach map and coal-rich units in prospecting area
勘探區(qū)煤的宏觀煤巖類型以光亮型煤為主,半亮型煤次之,也見少量暗淡型煤;宏觀煤巖組分以亮煤為主,暗煤次之,鏡煤多以線理狀和細條帶狀夾于亮煤和暗煤之中。而煤的顯微有機組分以鏡質組為主,平均占97.5%;惰質組次之,平均占1.7%;殼質組含量較少,平均僅占0.80%。其中,鏡質組中以基質鏡質體為主,均質鏡質體次之,含少量結構及團塊鏡質體。惰質組中以菌類體為主,微粒體次之,含少量碎屑惰質體。殼質組中以小孢子為主,含少量樹脂體及藻類體(表2)。
煤巖組分以鏡質組為主,而殼質組很少,說明成煤的泥炭化階段以凝膠化作用為主,可以認為泥炭堆積時以原地成因為主,存在微異地堆積的可能性。但總體上沒有泥炭被長距離搬運的證據。在成煤充填沉積的垂向序列上看(圖6),沉積相的演化基本為濱湖相—泥炭沼澤—覆水沼澤—泥炭沼澤—覆水沼澤/濱淺湖—沼澤/覆水沼澤。
表2 勘探區(qū)煤巖組分(X10-2號孔)
圖6 勘探區(qū)成煤時期主要沉積相環(huán)境Figure 6 Coal-forming age mai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prospecting area
舒蘭古近紀成煤盆地是一類受依—伊斷裂控制形成的半地塹式斷陷盆地[2],在盆地充填過程中發(fā)育有古新世—中新世含煤沉積,是盆緣斷裂控制盆地充填過程中的重要的沉積序列。通過其地層格架類型及盆地構造格架匹配關系、含煤沉積特征,特別是煤層空間分布、富煤單元展布等特征分析,該區(qū)具典型的陸相斷陷盆地基本特點。與中國同時期其他地區(qū)古近紀斷陷盆地發(fā)育、充填過程及含煤沉積特點具有相似性[5-7]。
從煤層頂底板巖性沉積特征及垂向關系看,有兩種基本序列:①連續(xù)沉積序列,即泥炭堆積是在沉積環(huán)境基本穩(wěn)定背景下,有相似環(huán)境演化的條件下,沒有大的沉積間斷,形成了濱淺湖—覆水沼澤—泥炭沼澤—覆水沼澤—淺湖/半深湖沉積充填序列;②發(fā)育沖刷界面的含煤序列:濱淺湖—三角洲平原低洼濕地—沼澤—泥炭沼澤—辮狀河平原辮狀河道—三角洲平原/濱淺湖沉積充填序列。
斷陷湖盆在主導性斷裂的控制下,盆地的充填沉積及含煤沉積物質的堆積受斷裂的活動階段的控制,即該盆地經歷了初始斷陷—裂陷活動強烈盆地水域擴大—斷裂活動平靜期沉積充填,盆地水域逐步萎縮,這樣的旋回發(fā)生過多次。造成了含煤沉積的旋回性和多階段性。
舒蘭煤田水曲柳-平安普查勘探區(qū)的含煤地層主要為舒蘭組和新安村組,聚煤作用主要發(fā)生在斷裂活動微弱及平靜期,聚煤期主要是湖盆萎縮階段和擴張期末構造活動平穩(wěn)期。聚煤環(huán)境主要為辮狀河平原及辮狀河三角洲三角洲。
從煤層在空間分布的穩(wěn)定性及在垂向上出現的規(guī)律,可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早期斷陷盆地擴張階段:形成了下部含煤的碎屑巖段(即舒蘭組下段)。其沉積是以中細砂巖和多層不穩(wěn)定的煤層為主, 夾砂礫泥巖、粉砂沉積。環(huán)境以沖積扇前平原和沖積平原為主, 扇前平原洼地和沖積平原低平區(qū)及三角洲平原河道間的洼地為良好的聚煤環(huán)境。在此段頂部沖積扇發(fā)育、湖水水域范圍增大, 呈現為水進沉積序列。厚120 ~ 300 m ,為斷陷盆地邊緣斷裂下降盤穩(wěn)定沉降、水域擴張階段的產物。
(2)中期斷陷盆地水域最大擴張階段:形成了湖相泥巖段(即舒蘭組中段)。該時期大部分為塊狀褐色泥質構成的深湖和淺湖沉積,部分為砂礫質, 中-粗砂質組成的沖積扇-扇三角洲相沉積。厚150~200 m 。發(fā)育塊狀和變形層理,說明泥質沉積時湖水是動蕩的, 是沖積扇體形成時具有較為劇烈的活動, 也就進一步說明斷裂具有強烈的活動。在無盆緣斷裂一側為河流三角洲河流沖積平原沉積。這實際上是盆地最高水位期沉積。
(3)中晚期盆地穩(wěn)定沉積階段:形成了上部的含煤碎屑巖泥巖段(即舒蘭組上段)該時期以由泥質、中細砂質、粉砂質及砂礫質沉積組成, 厚100~200 m 。為沖積扇、淺湖、三角洲及河流沖積平原組成,構成了辮狀河三角洲體系??傮w上為盆地最大水進期后的水退期沉積。湖水變淺, 湖面萎縮、水域變小, 時有湖沼淤淺成泥炭沼澤而聚煤。
圖7 斷陷盆地充填沉積體系展布模式(據文獻[7])Figure 7 Sedimentary system extensional modes in fault basin (after reference[7])
(1)舒蘭煤田水曲柳-平安普查勘探區(qū)所屬盆地為斷陷盆地,盆緣斷裂是控制盆地充填和成煤的主要構造;
(2)勘探區(qū)聚煤規(guī)律主要受盆地邊緣斷裂活動的控制,構造活動的階段性導致了含煤沉積的旋回性和階段性,含煤充填序列劃分為3個階段,初期斷陷擴張成煤、最大擴張和斷陷盆地水域萎縮成煤期;
(3)成煤沉積體系主要為扇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其中辮狀河三角洲成煤較好、較穩(wěn)定,而扇三角洲成煤較差、不穩(wěn)定。
[1]何曉東. 舒蘭煤田水曲柳勘查區(qū)煤質評價. 中國煤炭地質,2013,25(11):17-26.
[2]尹德順,閆偉,張長文,等. 吉林省舒蘭盆地第三系沉積與聚煤特征.世界地質, 1999,18(4):47-52.
[3]崔鳳山,沙強,王會江,等. 舒蘭煤田水曲柳-平安區(qū)構造成因分析. 吉林地質,2009,28(4):35-37.
[4]米曉楠,劉永江,江濤,等. 舒蘭盆地構造格架的地球物理制約. 地質通報,2013,32(4:589-600).
[5]李增學,魏久傳,李守春,等.黃縣早第三紀斷陷盆地充填特征及層序劃分[J].巖相古地理,1998,18(4):1-8.
[6]李增學,魏久傳,蘭恒星.黃縣早第三紀斷陷盆地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劃分[J].中國煤田地質,2000,12(1):9-12.
[7]李增學,魏久傳,蘭恒星,等.黃縣盆地盆緣斷裂活動的階段性與沉積充填樣式. 煤田地質與勘探,1999,2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