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蕾
摘要:在我國高校的教育當中,應當重視和發(fā)揮紅色經(jīng)典歌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得學生在學習和演唱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其的傳承和發(fā)展。為此,本文對紅色經(jīng)典歌曲在高校傳承的創(chuàng)新模式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提高高校音樂教學水平。
關鍵詞:紅色歌曲 地方高校 音樂教學 功能探究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3-0105-03
音樂教育的審美性、感性的本質(zhì)并不排除其他功能的存在和實現(xiàn),我們時刻深諳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教育性”之道一一假如紅色歌曲沒有教育性的功能,那它不可能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這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特點。因此,我們并不反對音樂教育中非音樂、非審美的功能的存在和實現(xiàn)。確定了解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是藝術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可以放手讓音樂為其他事務進行一些合理的必要的服務,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上的,是通過審美而實現(xiàn)的。
一、從音樂審美體驗的教育意義來看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感性本質(zhì)
感性貫穿的路徑:審美教育、道德教育、終極教育的融滲感性的音樂、感性的音樂教育使得感性作為一種哲學的引領貫穿于音樂教育的實質(zhì)內(nèi)容和踐行的方方面面。審美教育的真正內(nèi)涵是要幫助學生在對音樂技能的訓練中,加強對音樂的“內(nèi)部感知”,審美教育一定要以在音聲形式本身中獲得“內(nèi)在意味”為首要原則,這才是音樂體驗作為一種生命體驗實現(xiàn)道德教化的獨特之處。當然,這并非要否定音樂之外的"描述意味"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而是說教師應該很好地使這些“描述意味”作為一種有益的補充融入音聲形式中,幫助學生獲得更豐富充實的“內(nèi)在意味”,達到某種超越性的終極體驗狀態(tài)。當然,要求學生共同參與的各種音樂活動,也會或多或少增強學生的一體感,但確切地說,還有成百上千的社會活動同樣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并不希望音樂或其他藝術的目的僅止于此。因此,當藝術教育實現(xiàn)這種目標時,它在本質(zhì)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顯然,實現(xiàn)了此種目標的音樂教育因為是審美教育,進而也是一種功能體現(xiàn),它的最終目的是超越它們而達到某種終極的、無條件的和絕對的東西。簡言之,感性的路徑就是通過音樂的審美教育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并且還要經(jīng)過感性將教化推向終極實現(xiàn),以達到人的對自身的最后解放。
二、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傳統(tǒng)的情感教育理路
作為一種工具被利用的情感在傳統(tǒng)的情感教育中,情感是被當成一種工具而利用的。由于我們深信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深諳音樂可以帶來學生的情感波動和影響之道理,于是,在編制音樂教科書時,或上音樂課時,會很警覺地以自己的價值取向選擇自己認為很好的,能傳達好的情感,確切地說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準入教科書和課堂。為了達到通過情感來教育學生的目的,我們可能首先得決定這堂課要用什么情感基調(diào)來統(tǒng)籌學生參差不齊的靈魂,可能會介紹作曲家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的生活狀況。托爾斯泰就非常主張“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語言”。在他看來,藝術的功能就是藝術家要以最直接、最有力將特定的“好”的情感傳達給受者,這種情感必須明晰可辨,必須毫不含糊而且具體,必須服務于某種非藝術的目的。如果一件作品的情感不是具體的、非藝術導向性質(zhì)……因而是作為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意識來體驗的,那么,這件作品就那個范圍而言,還是頹廢的,無用的。這就是傳統(tǒng)情感教育中情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工具和手段。
紅色歌曲作為一種理性的情感我們承認傳統(tǒng)情感教育的情感的確是一種情感,但這種情感是預設的,經(jīng)過理性洗禮了的,將音樂的無可名狀的感性元素無情取締后了的情感。這種情感來自音樂作品之外,是將生活中的是非判斷的價值取向借以情感的名義加以利用,這種情感也是一般意義的情感。盡管在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中,這種情感也肩負著學生道德教化的功能實現(xiàn),但是一味強調(diào)這種情感就會陷入失去音樂獨立性的工具論泥潭,音樂教育就成了徹底的德育的附庸。顯然,這種情感不是我們心目中靠近感性的情感,因為它是一種工具理性的情感。
三、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美育育德功能
我們承認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美育育德功能,但對這種功能的本身及其功能的實現(xiàn),應該要有冷靜的認知。美育對德育的作用是“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是一種感性的姿態(tài)、感性的自由,感性的自然引領,感性的逍遙態(tài)度。至于具體的、理性的道德規(guī)范由專門的教育領域去完成——即“德育”去完成。美育育德的閾限是一個“度”的把握問題,這個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把教育對象引導到美德形象的世界中去!”
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不要設定理性的道德框架去讓學生接受統(tǒng)一的道德的洗禮,而盡量利用音聲本身所蘊含的道德意味進行感性教化,這就需要我們不靠語言的說教,也不依靠理性的灌輸,而是靠體驗,靠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我們看來,當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得到提升,當他對音聲本身擁有的那些意味很有敏感性和感受力時,當他的感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時并且當這些能力到達一定的程度時,他對音聲當中蘊含的道德意味就會感悟得更深。
我國當下的音樂教育對音聲本身蘊含的道德意味的無視,將感性的音樂教育理性化,將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情感也理性化,這是由于受所指論的成分多一些的哲學觀的影響而造成的,如此下去會加重音樂教育邊界的模糊化,使它的獨立性無法顯示而成為德育的附庸。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對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抱的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會有多大。如果說我們對道德教化功能的實現(xiàn)無法釋懷,就應當在理念和方法上找到既是音樂教育的本質(zhì)又是音樂教育強項的那樣東西來實現(xiàn)這種教育期待,這種理念就是承認音樂及其教育的感性本質(zhì),這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音聲本身擁有的道德意味。如果我們還一如既往地無視感性,將融合在音聲形式本身的道德意味活生生地剝離出來,鄙棄在一邊,然后再煞費苦心地把外在于音樂的,離音樂本身較遠的思想內(nèi)容、甚至政治內(nèi)容主題奉為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道德目標,再將音樂作為理性的工具去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功能,這既是音樂本身的資源浪費和內(nèi)在精神的耗損,也是一場只會換來無比失望的無效教學。endprint
四、紅色歌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有愛之人”功能
愛與道德關系密切,以至于雪萊說:“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道德是人類一種廣泛同情的實現(xiàn),就是說道德是愛,也沒有什么不可,愛是廣泛同情的實現(xiàn),是人類的靈性,就是道德的根本。小原國芳認為“愛是自己和他人的合一”“愛是謙遜”,并將“愛”陚予了道德意義,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羅素也說:“良善生活是由愛灌注且由知識導引的生活,知識與愛可以無限擴展,有知識而無愛,有愛而無知識,皆不能產(chǎn)生一種良善的生活。”他認為通向良善生活并無捷徑,要想建立良善的生活,我們必須建立起智能、自制和同情。在我們看來,教育中培養(yǎng)道德的人就是培養(yǎng)有愛之人。
在雷默看來,能夠使人達到“某種終極的無條件的和絕對的東西”的教育同時也是“愛”的教育!真正的音樂教育就應該是終極教育和愛的教育。紅歌歌曲作為審美的音樂教育,學生在體驗中能感受到與審美相似的體驗,那審美體驗的功能是試圖超越日常的表層的存在,達到深刻認識和理解人和宇宙自然的融合一體這樣的深度……審美體驗通過對符號形式的直接的感受而體悟到審美性體驗的境界,意識到自身和他人以及和宇宙的一體感,這也是藝術所能達到的最高目標。因此,在我們看來,音樂教育的課程目標決然不是在“創(chuàng)造”“反映”等層面兜圈子做理性工具的重復,而是“顯現(xiàn)”,顯現(xiàn)愛被信仰之維、愛之維照亮的愛的明燈一照亮學生自己的心靈同時照亮別人的心靈。
紅色歌曲為愛作證的音樂教育音樂曾經(jīng)是愛的踐行者的武器,在中國近代史上,音樂教育曾以它巨大的愛的力量匯集民心最輝煌的篇章。音樂的這種巨大的能量一直無可抗拒地書寫自己在中國近代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人們只要一想起音樂的社會性功能都會不由地想起那時候的《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
五、結語
紅色歌曲中所記錄的是革命發(fā)展的歷史,在這些經(jīng)典歌曲當中不僅包含了革命理想,同時還是革命信念的重要表現(xiàn)渠道,其積極向上的內(nèi)容和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是人們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參考文獻:
[1]王穎峰,李紅梅.論紅色經(jīng)典歌曲《映山紅》及其傳承[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2]朱芳.紅色經(jīng)典歌曲在高校傳承模式研究[J].黃河之聲,2016,(01).
[3]王鵬,郭丹丹.紅色歌曲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
[4]金香花.紅色歌曲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
[5]劉黨英.我國大學生紅色教育研究文獻綜述[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6]吳啟慧.“紅色經(jīng)典歌曲”印象與傳承[J].藝海,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