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很喜歡去外婆家。外婆家在候潮門附近,那里總有種特別的魅力吸引著我,古樸、安靜,在紛亂的鬧市中獨守著一方寧靜。
候潮門的標(biāo)志是一個大大的轉(zhuǎn)盤式公園,那里不僅是公交電車的起點站,也是我小時候玩耍的天堂。最喜歡夏天來到這個小小的環(huán)島公園,猶記得那鵝卵石鋪成的石板路,光著腳丫踩在上面,又癢又疼,總是把我逗得“咯咯”笑個不停。參天的古樹,投下濃密的樹蔭,與外面滾燙的柏油馬路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到傍晚,草叢里就傳來蟋蟀的低吟,仿佛在跟你述說一個久遠(yuǎn)的故事。
南面的花園角落里,立著一塊石碑,我常常在那里玩得不亦樂乎。“外公,那石碑上,刻的是什么?”我扯著外公的衣角,好奇地問?!肮藕虺遍T。”外公笑呵呵地回答,“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嗎?”見我搖搖頭,外公接著說:“這里是杭州的十大古城門之一,城門外就是錢塘江,聽我的長輩們說,以前這里每天可以看到兩次潮水,所以就叫候潮門。這可是古時候的皇城根兒啊!”“哦,那原來的候潮門一定是很繁華了?”“對咯對咯!”外公瞇起眼睛,看著遠(yuǎn)處的鳳凰山說,“你知道嗎?說起候潮門,還有一句古老的民謠呢!”“是什么呀?”“候潮門外酒壇兒?!薄肮?,這么有趣!”“是啊,關(guān)于杭州十大古城門,有這樣一曲民謠:武林門外魚擔(dān)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dān)兒,望江門外菜擔(dān)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dān)兒。古時候,紹興黃酒都是從候潮門由船運入,所以才有了這句民謠……”古老的民謠被外公用純正的杭州話念出來,真是別有韻味,不知不覺中,我已經(jīng)深深沉浸在這段悠久的歷史中。
時光流轉(zhuǎn),我漸漸長大,功課變得繁忙,已經(jīng)記不清有多久沒有去外公外婆家了。終于有一天,我又來到了這里。當(dāng)公交車沿著熟悉的道路慢慢靠近候潮門的時候,我的心中突然升起一種別樣的期待:兒時的大花園還在嗎?那塊石碑如今可曾無恙?我盯著車窗外往后倒退的風(fēng)景,有點興奮,又有點緊張。
汽車終于在終點站停了下來,我被眼前的場景驚到了。昔日的大轉(zhuǎn)盤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喧囂的大工地,一人多高的藍(lán)色護(hù)欄緊緊圍繞著花園,從縫隙朝里張望,到處是水泥鋼筋,大樹奄奄一息地歪在一邊,灌木叢上一層厚厚的塵土,毫無生機(jī),古碑更是不知所終,我的心中一片愴然。媽媽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這里要建地鐵5號線了,以后便是候潮門站,將來杭州的交通越來越便捷了,外公外婆出行也更方便了?!薄澳谴筠D(zhuǎn)盤還會恢復(fù)嗎?古碑還會被挪回來嗎?”“應(yīng)該會吧,不過不管怎么樣,這里永遠(yuǎn)是外公兒時的候潮門,媽媽兒時的候潮門,你童年時的候潮門……”
夜幕降臨,我站在外婆家的陽臺上,望著遠(yuǎn)處燈火閃爍的工地,仿佛看到古老的候潮門正在經(jīng)歷一場蛻變,讓我默默為她祝福,期待著她浴火重生的那一天!
[【老師快評】]
姜妍冰同學(xué)以其不疾不徐的口吻,將“浙里的故事”娓娓道來。故鄉(xiāng)的變遷已和她的童年交織在一起,其筆尖流淌的真景真情,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皆因其所知者深也。她的文字亦能讓讀者跟隨她重溫歷史的剪影,聆聽候潮門淺吟的故事。
指導(dǎo)老師:曹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