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的新思考

2018-01-10 05:08:54季新生梁浩扈紅超
電信科學 2017年12期
關鍵詞:擬態(tài)信息網絡天地

季新生,梁浩,扈紅超

?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的新思考

季新生,梁浩,扈紅超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是國家面向2030的重大科技工程,安全防護是保障其運行的關鍵。由于能夠主動適應用戶、網絡和業(yè)務的快速變化,可以實現網絡技術與安全的共生演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和產業(yè)界普遍關注的重要方向。在分析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面臨的安全威脅和現有防護技術思路的基礎上,探討了內生式安全防御技術在天地網絡架構、關鍵信息系統中的應用設想,相關技術思路和設計可為內生安全的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安全防護;內生安全;擬態(tài)防御

1 引言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是國家面向2030的重大科技工程,其核心建設思路是以地面網絡為依托、天基網絡為拓展,采用統一的技術架構、統一的技術體制、統一的標準規(guī)范,由天基信息網、地面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互聯互通而成[1],對拓展國家利益、維護國土安全、保障國計民生、促進經濟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是我國信息網絡實現信息全球覆蓋、寬帶傳輸、軍民融合、自由互聯的必由之路[2]。

安全防護保障作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可靠運行的關鍵支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別于傳統網絡,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節(jié)點分布廣泛、體系結構復雜、信道開放透明、拓撲動態(tài)變化、大尺度傳輸鏈路以及面向全球提供服務保障的網絡特征,使其數據傳輸、信息服務等本身就更易受到來自外部的自然干擾和惡意攻擊,這對網絡的路由、切換、傳輸、接入等方面的安全運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當前我國天基信息網、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發(fā)展很不平衡,總體上仍呈現“天弱地強”的特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空天地一體化全球信息網絡及關鍵技術的標準化提案相對較少,特別是基礎網絡和信息系統在核心技術、基礎軟件、關鍵芯片及設備等方面對外依存度還比較高,面向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安全防護面臨諸多挑戰(zhàn)。

近年來學術界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方面的研究[3-11]不斷深入,但技術途徑大多停留在傳統的基于精確感知的被動式靜態(tài)防御思路上,難以滿足用戶、網絡和業(yè)務等的動態(tài)化安全防護需求;尤其是以星載設備為代表的安全組件,其載荷、處理能力有限,后期設備更新升級難度大[12,13],難以適應網絡架構和技術的長期演進和攻擊技術的快速變化,更無法有效抵御基于未知漏洞和隱蔽后門的未知網絡攻擊,難以感知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瞬息萬變的安全威脅態(tài)勢。本文針對現有防護思路存在的局限性,在分析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面臨的安全威脅和現有防護技術思路的基礎上,探討了擬態(tài)防御技術在天地網絡架構、關鍵信息系統中的應用設想,為內生安全的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提供思路和技術借鑒。

2 網絡特征和安全威脅

2.1 網絡特征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聯網節(jié)點覆蓋范圍廣、數量龐大、種類豐富、資源能力各不相同,在體系結構、傳輸信道、拓撲連接以及運行服務等方面具備以下典型特征。

(1)網絡體系結構復雜化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涉及衛(wèi)星網絡、近地空間網絡、地面無線移動網絡、互聯網等多層異質網絡融合,網絡規(guī)模龐大,結構極為復雜,呈現出立體多維異構典型特征。同時,各網絡采用不同的制式,基于不同形態(tài)的物理資源,工作在不同頻段,在發(fā)射功率、覆蓋范圍、傳輸體制、控制開銷、管理方式、運行維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2)網絡通信信道開放化

相比傳統網絡,信道開放、透明的特征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中更加明顯,特別是高低軌衛(wèi)星節(jié)點,長期運行在暴露的空間軌道上,星間、星地等無線通信鏈路很容易遭受來自惡劣自然環(huán)境和惡意用戶的影響。

(3)網絡拓撲連接動態(tài)化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使得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節(jié)點動態(tài)變化,特別是中低軌衛(wèi)星始終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存在頻繁地接入或退出組網的情況,網絡拓撲變化頻繁,網絡穩(wěn)定連通性遇到較大挑戰(zhàn),甚至需要數據重傳。

(4)網絡傳輸鏈路跨域化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節(jié)點分布稀疏,陸、海、空、天的全維度覆蓋使得通信鏈路具備大時間/空間尺度跨域傳輸與組網的特征,超出傳統地面網絡傳輸控制協議適應范圍的傳輸距離,使得數據傳輸存在往返時延高、信號抖動幅度大以及星地網絡上下行鏈路傳輸帶寬不對稱等特點,增大了節(jié)點接收機的靈敏度和處理的復雜度。網絡拓撲的動態(tài)化進一步減小了通信節(jié)點的信號覆蓋范圍,加劇了通信鏈路的間歇性和持續(xù)保持的難度。

(5)網絡服務保障全球化

面向全球提供聯合作戰(zhàn)、公共安全、應急救災、搶險救援、交通物流、空中交通管理、海洋維權、智慧城市等多樣化應用服務,要求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能夠根據應用場景和服務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支撐,隨之而來的海量應用數據對衛(wèi)星節(jié)點的數據處理、有效載荷、安全可靠等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

2.2 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

典型的網絡特征及面向軍、民各類用戶實現海量信息的融合及多樣化應用服務的靈活定制需求,為高效隨遇接入、安全可靠可信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帶來諸多威脅與挑戰(zhàn)。

(1)未知“漏洞、后門”帶來的不確定安全威脅

無處不在的“漏洞、后門”威脅造成不確定安全威脅和安全防護困境,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網絡和信息系統的軟硬件設計缺陷客觀存在、不可避免,而任何一個缺陷或錯誤都有可能引入安全漏洞并被網絡攻擊者利用;另一方面,產品設計、制造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安全性越發(fā)不可控,存在惡意功能被隱蔽植入、“漏洞”功能被隱匿預留以及“后門”功能被隱蔽預埋的危險。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承載涉及國家戰(zhàn)略安全利益的核心應用,擔負網絡安全保障由傳統的國土信息網絡向陸、海、空、天全球覆蓋信息網絡轉變的責任,急需在核心技術、關鍵芯片和設備方面實現自主可信、可靠和可控,面向不確定威脅實現動態(tài)靈活安全防護。

(2)開放式通信環(huán)境帶來的信道安全威脅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開放、透明的特征,使得通信信道面臨極為復雜嚴峻的安全威脅態(tài)勢。一方面來自太空太陽黑子爆發(fā)、宇宙射線等諸多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會對星載基礎設備形成嚴重的物理影響和破壞;同時無線鏈路也極易受到高空電離層反射信號、空間電磁輻射等復雜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干擾,致使正常的通信產生畸變、數據傳輸受到影響甚至發(fā)生中斷。另一方面開放式的通信環(huán)境也使得無線信道極易受到來自惡意用戶的非法竊聽和截獲,并有針對地利用衛(wèi)星信號轉發(fā)、模擬偽造、噪聲干擾等方式實現對星地/星間通信信道的蓄意欺騙、干擾和壓制,產生用戶身份不可信、網絡地址易偽造、系統服務不可控、信息易被篡改、系統保密性差等安全問題。

(3)大尺度跨域防護帶來的接入安全威脅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大時間/空間尺度跨域傳輸與組網,任意可能存在的脆弱點、安全漏洞、無效配置等安全缺陷帶來接入安全威脅,面臨惡意用戶非法利用、病毒/木馬等各類惡意代碼或程序被植入的風險,致使網絡系統發(fā)生異常,甚至被遠程操控或癱瘓,如星地大尺度傳輸的脆弱性形成的通信中斷后的數據重傳,使非法用戶劫持、冒充原有合法網絡節(jié)點,泄露、篡改、偽造正常傳輸數據成為可能;傳統網絡中SYN攻擊、中間人攻擊、DDoS等攻擊方式,也使得一體化網絡面臨路由轉發(fā)節(jié)點數據被篡改、傳輸時延大幅增加、通信資源被耗盡等安全威脅風險;不同安全等級用戶網絡的接入以及網絡拓撲的動態(tài)變化,帶來跨域統一身份管理、可信認證、訪問控制等安全問題。

(4)一體化服務保障帶來的可靠性安全威脅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面向用戶提供可靠的服務保障,軍民共用的現實需求面臨身份冒用偽裝、非法權限竊取、越權操作等安全威脅,亟需開展對服務請求的軍民身份鑒別、不同粒度安全層級的隔離等研究,防止網絡數據的泄露和控制權限被竊取。同時,衛(wèi)星自身載荷能力有限,自身數據計算、處理能力和硬件可擴展性受限,加之面對天地復雜物理環(huán)境和全維度空天一體化服務保障需求,亟需開展抗攻擊的網絡資源彈性重組、安全服務快速部署與遷移以及故障組件的診斷、清洗與恢復等技術,以提高一體化網絡在(未知)攻擊、故障或事故(包含自然干擾、人為攻擊等造成)存在的情況下服務可靠保障能力和服務中斷時快速有效恢復的彈性性能。

3 現有主要安全防護技術思路

安全防護保障作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可靠運維的重要支撐,涉及系統的各個層面,需要體系化的安全防護設計。目前我國現有的衛(wèi)星通信系統尚未實現星間組網,且大多數衛(wèi)星通信系統依賴加密和接入認證機制保障信息安全,缺乏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以及信息安全防護能力。

參考文獻[3]認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在設計及建設初期就要將網絡及電磁空間安全問題放在首要位置,解決好網絡開放性帶來的安全性挑戰(zhàn),相關建議可為我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建設提供參考。參考文獻[4]指出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規(guī)模大、覆蓋廣、體系開放,極易被攻擊和入侵,除了考慮傳統網絡協議層的安全外,還要考慮物理層和鏈路層節(jié)點間的安全機制,采取抗毀防壓措施,設計安全協議,籌備安全方案,完善網絡系統的生存能力。參考文獻[5]認為必須將安全防護思想融合到天地一體化網絡的體系結構中,保障天地一體化網絡的正常運行,通過深入分析天地一體化網絡面臨的安全威脅,提出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未來發(fā)展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參考文獻[6]分析了目前信息網絡空間的脆弱性和主動自防御具有的功能,提出了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空間支持技術應實現從被動反應式防御到主動自防御轉變的概念,并給出了一種基于DTN(delay/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ing)的組網架構和主動自防御建模仿真實現方法。參考文獻[7]分析了當前無線網絡面臨的現實問題,通過構建主動積極的無線網絡安全防御體系,提出了一種適合軍民融合的無線網絡安全體系模型,其安全設計思路可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提供指導。參考文獻[8]針對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面臨的安全威脅,從通信、網絡、應用3個層面研究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體系結構和安全策略,涉及網絡與通信傳輸安全、區(qū)域邊界安全、應用環(huán)境安全、統一密碼管理中心和統一安全管理中心等方面。參考文獻[9]基于信息安全模型[14],結合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安全實際,從物理安全、運行安全、數據安全3個層面對其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究現狀進行了闡述,其中,物理安全主要采用抗毀技術、抗干擾技術、人工噪聲、多波束通信等保障技術對網絡中物理裝置或設備進行防護,運行安全主要采用安全接入、安全切換、入侵檢測、訪問控制等保障技術對網絡的運行過程、狀態(tài)等進行保護,數據安全主要采用安全傳輸、密鑰管理等保障技術對數據的收集、處理、傳輸等過程進行保護。參考文獻[10]總結了目前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在各個層次中可能受到的攻擊方法和防御手段,見表1,并對其安全防護系統進行建模分析。參考文獻[11]認為天地一體化網絡系統復雜、技術體制多樣,其中安全技術涉及系統的各個層面,難以通過單項技術試驗實現系統層面的驗證和評估,基于通用開放、可重構的理念提出了一種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驗證系統方案,支持實現密鑰管理、安全路由、安全切換、安全隔離、安全傳輸等安全保障技術的系統驗證,為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各方面技術的集成演示驗證提供一個綜合試驗環(huán)境。

表1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所面臨的攻擊

上述研究可為天地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的設計提供重要參考。然而,隨著空間網絡形態(tài)的不斷演化,網絡設備泛在互聯、攻擊技術的不斷進化,網絡攻擊呈現“隱蔽性、協同性、精確性”等諸多特點,導致現有安全防護技術思路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 現有安全防護技術思路大都依賴于攻擊先驗知識(如殺毒軟件、防火墻、IPS/IDS等),屬于“威脅特征和攻擊行為感知”的被動式防御思路,首先必須獲取攻擊的先驗知識才能有效防御,這和攻擊先驗知識難以準確獲取本身是一對矛盾。因此,對已知的網絡威脅能夠高效、精確識別,但無法有效抵御基于系統軟硬件未知漏洞和后門等的未知威脅(如0day攻擊、APT等)。

? 部署模式嚴重依賴于邊界且靜態(tài)化?,F有安全防護技術手段大都采用各類專用軟硬件堆疊而成,靜態(tài)、固化地部署在用戶側或網絡邊界處。然而,由于各類安全功能彼此間接口封閉,缺乏統一的聯動機制,因此,安全能力之間難以形成協同,無法有效應對高強度和復雜網絡攻擊;同時單一性、靜態(tài)性的防御技術盡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攻擊成功的門檻,但易被攻擊者通過目標對象內部的安全漏洞以及可能被預先植入的后門繞過、穿透。

? 網絡技術和安全技術難以實現共生演進。對于防護目標而言,傳統安全防護技術機制一般通過“外掛”或“附加”功能外置方式提供安全防護能力,與防護目標自身結構與功能的設計基本是相互獨立的,在網絡變化時需要重新設計和部署安全機制,導致安全技術始終滯后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無法實現與網絡技術的協同演進;同時由于采用專用軟硬件開發(fā)完成,研制周期長,難以適應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瞬息萬變的威脅態(tài)勢,難以滿足用戶、網絡和業(yè)務等的動態(tài)化安全防護需求;特別是固定防御能力的安全組件(尤其是星載設備載荷有限、設備更新升級難度大[12,13]),隨著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以及攻擊者攻擊能力的不斷提升,其防御能力的持續(xù)性和有效性面臨考驗。

作為面向2030的重大科技工程,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建設既要立足現有國家和軍隊網絡需求,又要兼顧網絡和安全技術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天地網絡安全防護技術思路必須能夠應對網絡攻擊技術的不斷進化以及新網絡體制和技術機制下新的安全威脅。從技術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不依賴于先驗知識、非基于邊界的內生安全的主動防御技術由于能夠主動適應用戶、網絡和業(yè)務的快速變化得到迅速發(fā)展,為天地一體化網絡的安全防護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途徑。

4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內生安全機制設計

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傳統被動式防御技術思路難以有效適應天地網絡的長期演進和攻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變化。為此,本文提出基于擬態(tài)防御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內生安全機制應用設計思路。首先介紹了擬態(tài)防御的基本思想和技術特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擬態(tài)防御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架構、關鍵信息系統中的應用設想,并以擬態(tài)地面節(jié)點網絡路由器和擬態(tài)地面信息港云平臺為典型系統進行應用示例。

4.1 擬態(tài)防御

4.1.1 基本思想

“擬態(tài)防御”基本思想[15]是在可靠性領域非相似余度構造中導入動態(tài)性和隨機性元素,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功能等價條件下的動態(tài)異構冗余架構。其基于多模裁決的策略調度和多維動態(tài)重構機制,既能給借助目標系統內部“漏洞后門”的網絡攻擊造成“防御迷霧”,也能屏蔽由于服務裝置設計缺陷或隨機失效導致的“差模故障”。其高可靠、高可用、高頑健三位一體的“內生安全”屬性,允許目標對象在擬態(tài)界內使用“全球化條件下可信性不能確保供應鏈”的軟硬構件,且能在缺乏攻擊者信息和行為特征的情況下對“已知的未知”風險或“未知的未知”威脅實施可度量的安全防護。

從技術思路上來說,網絡空間擬態(tài)防御本質上創(chuàng)造了“動態(tài)異構冗余—多模裁決—異常清洗”的網絡防御新模式,如圖1所示,具體為:對于擬態(tài)界內被保護的功能過程,動態(tài)異構冗余構造建立和動態(tài)調度功能等價的異構執(zhí)行體集合,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上動態(tài)改變系統功能與實現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使攻擊者對目標對象的結構、運行環(huán)境等陷入迷茫,探測感知或預測防御行為的難度呈非線性增加;多模裁決對異構冗余執(zhí)行體的輸出矢量進行表決,產生正確的輸出響應,并裁決出“與眾不同”的可疑執(zhí)行體,從而將攻擊事件轉換為對防御者而言概率可控的可靠性問題,迫使攻擊方必須面對非配合條件下對動態(tài)目標實施協同一致攻擊的挑戰(zhàn);此外,防御方實時對攻擊效果進行度量和評估,有策略地執(zhí)行清洗和多維動態(tài)重構,使得攻擊者視在的防御場景更趨動態(tài)復雜,攻擊經驗無法復制或繼承,呈現出對目標體結構和運行環(huán)境的“測不準”效應,攻擊行動無法產生可規(guī)劃、可預期的效果。這些機制對傳統攻擊理論和方法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大幅增加攻擊難度和成本,從根本上改變“易攻難守”的攻防格局。

圖1 擬態(tài)防御的動態(tài)異構冗余構造

4.1.2 技術特性

從技術體制上來說,擬態(tài)防御是一種內生的融合式防御機制,其內生性體現為在非相似余度構造上導入生物擬態(tài)偽裝策略的“動態(tài)異構冗余構造”,類似于脊椎動物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雙重免疫機制的物理構造,基于該構造的防御機制具有“通殺”能力,使得目標對象能夠在不依賴任何先驗知識或者“攻擊行為特征庫”、不需要現有防御技術手段支撐的條件下,獨立有效地應對基于已知和未知漏洞后門的已知和未知威脅。同時,能夠降低基于目標對象未知漏洞后門等未知攻擊的確定性,并將不確定攻擊效果轉變?yōu)楦怕士煽氐目煽啃允录?。這些防御效果使得防御方只需采用統一的內生安全架構即可破解基于未知漏洞和后門的安全威脅,而攻擊者必須面對“動態(tài)冗余空間,非配合條件下多元目標協同一致攻擊”的挑戰(zhàn),大幅提升了其難度和代價。即便攻擊者一次攻擊成功,其攻擊手法和經驗也難以復現或繼承,失去傳播利用價值,實現了防御方獲得對攻擊方的非對稱優(yōu)勢。其次,擬態(tài)防御不再需要防御方預先掌握攻擊方的先驗知識,消除了攻擊方在行為、時空等方面不確定而帶來的“出其不意、先發(fā)制人”的戰(zhàn)略主動優(yōu)勢。再者,采用擬態(tài)防御的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由內生安全架構決定,不依賴于特定異構執(zhí)行部件的先進或安全與否,在符合功能等價的條件下均可使用,緩解了技術先進國家對后進國家的“賣方市場”優(yōu)勢。

4.2 應用設想

4.2.1 具備內生安全的防護體系架構

智能態(tài)勢感知層面提供威脅情報、數據融合、智能分析、決策預警和全局安全可視等;安全支撐層面提供身份管理、權限管理、密碼資源管理、密碼服務、密碼算法、密碼協議等基礎安全能力;接入層面支持接入認證、動態(tài)授權、接入控制、無線接入安全、鏈路可信保持和無縫安全切換等能力;利用具有多維動態(tài)重構特性的擬態(tài)防御內生安全技術機制,在系統層面提供硬件、軟件和運行環(huán)境等的內生安全能力;在網絡層面提供源地址認證、網絡實體認證、邊界安全、安全路由交換協議、信息安全管控和網間互聯安全等能力;安全防護中心在安全云平臺的支撐下提供安全服務編排、安全服務管理和網絡運行監(jiān)測以及按需安全服務和協同聯動感控能力。

在具體實現上,通過將動態(tài)異構冗余基因應用到云網架構層面,形成動態(tài)路由、動態(tài)IP地址、動態(tài)拓撲結構、動態(tài)異構協議等安全機制;應用到天基骨干網、天基接入網、地基節(jié)點網和服務平臺等節(jié)點層面,形成擬態(tài)化網絡控制器、擬態(tài)化路由器、擬態(tài)化DNS服務器、擬態(tài)化威脅感知器和擬態(tài)化云服務平臺等;應用到構件層面,形成各類擬態(tài)化構件,如圖3所示。

圖2 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架構

圖3 內生安全防護架構的應用示意

4.2.2 典型系統應用示例

(1)擬態(tài)地面節(jié)點網路由器

路由器從功能上可以劃分為3個平面:配置管理平面、路由控制平面和數據轉發(fā)平面。數據轉發(fā)平面的功能就是對進入系統的數據進行查表,并按照查表結果將數據轉發(fā)出去。路由控制平面通過運行各種不同的路由協議實現路由計算,并將產生的路由表項傳送給轉發(fā)平面使用,而各個功能的運行則由配置管理平面通過配置管理規(guī)則(如CLI、SNMP或者Web等)進行配置管理,處理流程可以歸納為:從網絡中鄰居節(jié)點接收路由通告,進行路由計算后生成路由表項,并向鄰居節(jié)點輸出本地計算的路由結果。配置管理平面的處理流程可以歸納為:接收網絡管理者的管理配置請求,執(zhí)行配置管理操作,輸出配置管理結果。數據轉發(fā)平面的處理流程可以歸納為:從接口單元獲得接口輸入的數據分組,進行輸入操作后查找本地轉發(fā)表,對數據分組進行匹配操作后,按照轉發(fā)指示從對應接口將數據分組輸出。

基于上述分析,設計的擬態(tài)路由器系統架構[17]如圖4所示,分為硬件層面和軟件層面。硬件層面為標準的OpenFlow交換機(OpenFlow switch,OFS),軟件層面包括OFC、代理插件、擬態(tài)裁決、異構執(zhí)行體池、動態(tài)調度以及感知決策單元(這些單元統稱為擬態(tài)插件)。在該系統架構中,OFC基于消息的協議類型進行消息分發(fā),由多個代理插件基于各自的協議機制進行有狀態(tài)或者無狀態(tài)處理后分發(fā)給各個執(zhí)行體;各個執(zhí)行體的協議軟件對收到的消息進行處理,產生流表信息和對應的輸出消息;各個執(zhí)行體產生的路由表信息經擬態(tài)裁決產生“可信”的表項下發(fā)給OFS。擬態(tài)裁決結果觸發(fā)控制機制,實現對執(zhí)行體調度、清洗修復或重構重組等操作。

圖4 地面節(jié)點網擬態(tài)路由器架構

(2)擬態(tài)地面信息港云平臺

但我也要強調,車輛在賽道上的表現并非本次選題策劃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所有參與車輛能否在賽道以外的環(huán)境中滿足用戶的需求。換言之,哪款車配備了扶手箱?哪款車的行李空間僅能滿足100公里的短途出行?哪款車能夠為駕乘者帶來最為充分的保護?哪款車能夠賦予駕駛者特殊的氣質?這些看似細枝末節(jié)的使用問題我們都會予以關注。

擬態(tài)云虛擬可信平臺的基本思想是將擬態(tài)防御的動態(tài)、異構、冗余技術應用到云服務平臺的計算、存儲和網絡層面中,構建安全可信的擬態(tài)虛擬機、擬態(tài)容器、擬態(tài)存儲和擬態(tài)控制組件,提高云服務平臺應對利用未知漏洞和后門帶來的不確定性威脅的能力。擬態(tài)云虛擬可信平臺主要包括擬態(tài)虛擬機、擬態(tài)容器和擬態(tài)存儲以及擬態(tài)調度器和控制器、鏡像管理器等,如圖5所示。

圖5 擬態(tài)云虛擬可信平臺實現思路

虛擬資源池提供異構的虛擬機、容器和存儲組件,擬態(tài)云虛擬可信平臺對異構的虛擬機、容器和存儲組件進行擬態(tài)化,建立多種虛擬資源實體的擬態(tài)結構,包括擬態(tài)云主機、擬態(tài)容器和擬態(tài)存儲等,每個結構內部均包括虛擬代理、異構冗余執(zhí)行體、虛擬裁決器,由“擬態(tài)代理”負責擬態(tài)結構對外的單一呈現,控制代理、健康監(jiān)控等負責將運行、裁決信息反饋至云管理系統中。在云管理系統中,引入擬態(tài)調度器和控制器,確保擬態(tài)組件的冗余性、異構性和擬態(tài)界面的選取等,并根據擬態(tài)云虛擬機運行狀態(tài)和安全策略進行動態(tài)調度和清洗。擬態(tài)虛擬機、容器和存儲單元對外呈現為正常的計算、存儲組件,基于擬態(tài)虛擬機、容器和存儲單元構建的應用,確保虛擬機、存儲存在漏洞和后門的情況下計算環(huán)境的安全可信。

5 結束語

本文在分析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面臨的安全威脅和現有防護技術思路的基礎上,探討了擬態(tài)防御技術在天地網絡架構、關鍵信息系統中的應用設想,提出具備內生安全的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體系架構設計,并以擬態(tài)地面節(jié)點網絡路由器和擬態(tài)地面信息港云平臺為典型系統進行應用示例,相關技術思路和設計可為內生安全的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提供借鑒。

[1] 孫晨華. 天基傳輸網絡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發(fā)展現狀與問題思考[J]. 無線電工程, 2017, 47(1): 1-6.

SUN C H. Research status and problems for space-based transmission network and space-grou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J]. Radio Engineering, 2017, 47(1): 1-6.

[2] 吳曼青, 周彬.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工程立項建議書(初稿)[R].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 2015: 1-10.

WU M Q, ZHOU B.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 project project proposal (draft)[R]. China Electronics Research Institute, 2015: 1-10.

[3] 陸洲, 秦智超, 張平.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系統初步設想[J]. 國際太空, 2016,7(451): 20-25.

LU Z, QIN Z C, ZHANG P. Initial layout of space-grou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J]. Space International, 2016, 7(451): 20-25.

[4] 周若飛, 王鋼. 論天地一體化網絡的建設與軍民融合前景[C]//第三十二屆全國通信與信息技術學術年會集, 2017年9月20-22日, 福州, 中國.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2017: 1-6.

ZHOU R F, WANG 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grou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prospec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s[C]// The 32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ptember 20-22, 2017, Fuzhou, China.[S.l.:s.n.], 2017: 1-6.

[5] 李華, 范鑫鑫, 秘建寧, 等. 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安全防護技術分析[J].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 2014, 9(6): 592-597.

LI H, FAN X X, BI J N, et al. Analysis of security technologies in integrated space-air-ground networks[J].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4, 9(6): 592-597.

[6] 胡圣波, 孟新, 蔣立正.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空間戰(zhàn)主動自防御支持技術[J]. 貴州科學, 2011, 29(1): 59-62.

HU S B, MENG X, JIANG L Z. Supporting techniques of proactive self-defense for cyberspace war with integrated space-ground network system[J]. Guizhou Science, 2011, 29(1): 59-62.

[7] 魯瀚. 軍民融合無線網絡安全體系建設思路[C]//第三十二屆全國通信與信息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 2017年9月20-22日, 福州, 中國.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2017: 333-337.

LU H. Construction idea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system[C]//The 32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ptember 20-22, 2017, Fuzhou, China.[S.l.: s.n.], 2017: 333-337.

[8] 吳曼青, 吳巍, 周彬, 等.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總體架構設想[J]. 衛(wèi)星與網絡, 2016(3): 30-36.

WU M Q, WU W, ZHOU B, et al. Overall framework design of space-grou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J]. Satellite & Network, 2016(3): 30-36.

[9] 李鳳華, 殷麗華, 吳巍, 等.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安全保障技術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 通信學報, 2016, 37(11): 156-168.

LI F H, YIN L H, WU W, 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ecurity assurance for space-ground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J].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16, 37(11): 156-168.

[10] 閆大鵬, 趙軍, 黃小紅, 等. 基于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安全防護系統建模及可靠性分析[C]//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高峰論壇, 2013年9月24日, 北京, 中國. [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2013.

YAN D P, ZHAO J, HUANG X H, et al. Security defense system modeling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space-grou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C]//Global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Summit Forum., September 24, Beijing, China.[S.l.: s.n.], 2013.

[11] 秦智超, 張平, 范鑫鑫, 等. 面向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的安全驗證平臺設計[J]. 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 2016, 2(8): 39-47.

QIN Z C, ZHANG P, FAN X X, et al. Design of security verification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ed space-ground network[J]. Chinese Journal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2016, 2(8): 39-47.

[12] NASA. NASA space communications and navigation architecture recommendations for 2005-2030[R]. 2006: 1-50.

[13] LOVELLY T M, BRYAN D. A framework to analyze processor architectures for next- generation on-board space computing[C]//IEEE Aerospace Conference, March 1-8, 2014, Big Sky, USA. New Jersey: IEEE Press, 2014: 1-10.

[14] 方濱興, 殷麗華. 關于信息安全定義的研究[J]. 信息網絡安全, 2008(1): 8-10.

FANG B X, YIN L H.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J]. Netinfo Security, 2008(1): 8-10.

[15] 鄔江興. 擬態(tài)計算與擬態(tài)安全防御的原意和愿景[J]. 電信科學, 2014, 30(7): 2-7.

WU J X. Meaning and vision of mimic computing and mimic security defense[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4, 30(7): 2-7.

[16] 鄔江興. 網絡空間擬態(tài)防御研究[J]. 信息安全學報, 2016, 1(4): 1-10.

WU J X. Research on cyber mimic defense[J]. Journal of Cyber Security, 2016, 1(4): 1-10.

[17]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路由器擬態(tài)防御原理驗證系統[R]. 2015.

National Digital Switching System Engineering & Technological R&D Center. Router mimicry defense principle verification system[R]. 2015.

New thoughts on security technologies for space-ground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JI Xinsheng, LIANG Hao, HU Hongchao

National Digital Switching System Engineering & Technological R&D Center, Zhengzhou 450002, China

Space-ground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is on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s toward 2030, and the key to its running stability is security protection. However, the defense technology which has intrinsic security without depending on priori knowledge and being based on boundary is able to adapt proactively to rapid changes in users, networks and requirement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ircl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curity threats and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ideas of th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application of endogenous security defense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key information system was discussed. Related technical ideas and design proposed can be u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of security protection system on space-ground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with intrinsic security.

space-ground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security protection, intrinsic security, mimic defense

TP393

A

10.11959/j.issn.1000?0801.2017335

2017?11?10;

2017?12?11

梁浩,lhmailhappy@163.com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資助項目(No.61521003);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基金資助項目(No.2016YFB0800100,No.2016YFB08001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61602509);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基金資助項目(No.172102210615);信息工程大學新興方向培育基金資助項目(No.2016610708)

: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521003),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No.2016YFB0800100, No.2016YFB0800101),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602509),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Project of Henan Province (No.172102210615), The Emerging Direction Nurturing Foundation 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o.2016610708)

季新生(1968?),男,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無線移動通信技術、信息安全、新型網絡體系結構。

梁浩(1987?),男,博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空間安全、主動防御技術。

扈紅超(1982?),男,博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空間安全、主動防御技術。

猜你喜歡
擬態(tài)信息網絡天地
章魚大師的擬態(tài)課堂
中韓擬聲詞擬態(tài)詞形態(tài)上的特征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模仿大師——擬態(tài)章魚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教義學展開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2:22
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的適用邊界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34
關于擬聲擬態(tài)詞的考察
北方文學(2018年2期)2018-01-27 13:51:33
拾天地之荒
海峽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網絡共享背景下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2
栾川县| 抚顺县| 四会市| 弥勒县| 项城市| 繁昌县| 体育| 屏山县| 宜昌市| 台东市| 遵义县| 阿合奇县| 固始县| 屏山县| 阿瓦提县| 巴南区| 肇源县| 新蔡县| 安岳县| 玛曲县| 禄劝| 裕民县| 阳原县| 镇江市| 安义县| 新干县| 泊头市| 灵武市| 扶风县| 曲靖市| 临漳县| 屏山县| 五常市| 达尔| 平邑县| 凉山| 岱山县| 米易县| 宾川县| 石柱|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