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平山堂位于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cè),乃慶歷八年(1048年)歐陽修知揚州時所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自徐州調(diào)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經(jīng)過平山堂。這時距蘇軾和其恩師歐陽修最后一次見面已達十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適逢自己政治處境艱難,蘇軾為重游故地、緬懷恩師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抒發(fā)了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詞人對他的恩師歐陽修懷有深摯的情誼,此刻置身于歐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緒萬千?!叭^平山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此前,熙寧四年(1071年)他離京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經(jīng)揚州,來平山堂憑吊恩師。“半生彈指聲中”,是詞人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人生如夢。
“十年不見老仙翁”,是說十年前詞人曾與歐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氨谏淆埳唢w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詞人瞻仰壁間歐公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fā)揚蹈厲。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低回不已。
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詞人由過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恩師的某些事跡,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經(jīng)歷想到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當(dāng)他憑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師手植的“歐公柳”,耳聞歌女演唱歐詞,心中生發(fā)出萬千感慨。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
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xí)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zhuǎn)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rèn)識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詞中傳達的這種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是解讀其作品的關(guān)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