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儲琴
幼兒文學的根本意義在于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培養(yǎng)身心健全的人。而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幼兒的情感體驗往往只限于誰好誰壞、誰對誰錯等一些評判上,因此,我們在引導幼兒欣賞文學作品時,應著重從人性的真、善、美,假、惡、丑等方面入手,選擇有代表性的、塑造形象較典型的文學作品,幫助幼兒理解,使其分清真、善、美與假、惡、丑,即不僅僅知道誰好誰壞,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好在哪、對在何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做到學習這些美好的品質,摒棄丑惡、丑陋的東西,從而提高幼兒的是非判斷能力,加深對真、善、美的情感。
一、教師多角度引導
兒童文學寄托著人類對兒童最深厚的感情、期望和祝愿。幼兒文學的學習首先是一種美感體驗活動,是一個感受而感動的過程,而文學作品中的情感來源于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可成人總認為兒童只需獲得作品中的表層信息,內在層面的信息和寓意到長大后自然會領略到,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幼兒文學教學活動常讓人深感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資源浪費。那么怎樣才能讓幼兒去理解、體驗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呢?
1.挖掘深層次的情感內容
例如,在童話《灰姑娘》的欣賞活動中,教師在幼兒大談自己很同情灰姑娘,厭惡灰姑娘的后母及兩個姐姐后,重點切入討論分析后母的角色上,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及產生的原因。
師;“你們喜歡后母嗎?”
幼兒異口同聲:“不喜歡?!?/p>
師:“為什么?”
幼:“她很壞,對灰姑娘很兇?!薄八苄猓唤o灰姑娘吃東西?!薄?/p>
師:“她有沒有一點點好的地方……”提示:“她對灰姑娘的兩個姐姐怎樣?”
大家不出聲,過了一會,有幼兒站起來說:“她對灰姑娘的兩個姐姐很好,給他們買新衣服。”
師:“為什么只對灰姑娘的兩個姐姐好?”
幼:“因為是她的親生女兒?!?/p>
“如果灰姑娘是她的親生女兒就好了。”
“她為什么不把灰姑娘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
師:“是呀,她如果對灰姑娘好一些,我們也不會這么討厭她了?!?/p>
幼:“對呀,我媽媽說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p>
“我經常給我家隔壁的東東吃好吃的,因為他只有爸爸,很可憐的?!?/p>
“我奶奶對我好,佳佳的奶奶對我也很好,我奶奶沒空的時候,她就來接我?!?/p>
……
教師如果不重視挖掘文學作品中深層次的內容,把詩歌、故事、童話當作一個機械的任務來完成,幼兒情感上無動于衷,心湖上風平浪靜,就無法產生心靈感應,無法培養(yǎng)至善至美的情感。在案例中,在教師的一步一步引導下,幼兒發(fā)現了后母身上的某個閃光點。正是因為她太愛自己的孩子而產生狹隘、自私的心理,她愛孩子沒有錯,錯就錯在她的愛只給自己的孩子,不肯給予別人的孩子。教師通過為什么等試探性提問,幫助幼兒理解真正的愛應該是怎樣的,那就是付出無私的愛,才能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愛。正是這樣抽絲剝繭式的挖掘,使得幼兒能更進一步地體會愛的廣博。
2.善于打破傳統(tǒng)情感思維
例如,在教學《三只小豬》時,教師講到應該怎樣對付大灰狼時,絕大多數幼兒想到了如何去殺死大灰狼,當看到大灰狼被燙死后,大家都很開心。而在教師讓幼兒自己來編故事結尾的時候,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發(fā)表了自己不一樣的想法:
師:“如果你來編故事,你會怎么編?”
幼:“燙死大灰狼太殘忍了,我以前也燙傷過,很疼很疼的。還是讓警察來抓大灰狼,讓它去坐牢?!?/p>
師:“大灰狼總是干壞事,你們覺得有什么辦法讓它變好?”
幼:“它沒有好朋友,總是一個。如果有好朋友幫助它,告訴它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就好了?!?/p>
幼:“我叫叮當機器貓把它變成好人,不要再去吃小動物?!?/p>
幼:“讓別的小動物多給大灰狼吃點東西,讓它不要那么餓,它也不會去吃小豬了?!?/p>
……
引導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能跳出固定的模式。記得童話故事中最后一句總是寫道:“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當然壞人有壞報,好人有好報,這是常理。但是在案例中教師請幼兒來重新改編作品的結尾,有的幼兒認為燙死大灰狼太殘忍了,人犯錯可以受到懲罰,動物犯錯也同樣可以處罰它。于是有的幼兒建議送大灰狼去坐牢,有的則認為正因為大灰狼沒有好朋友,它很孤單才會老是做壞事,要想辦法幫助大灰狼改邪歸正,重新成為其他動物的好朋友。以往教師總是對幼兒不著邊際的想法不予理睬,而我認為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多想,還要有耐心的誘導,肯定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幼兒的想象力,使他們的情感更為細膩、豐富。
二、幼兒多角度理解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卑凑战邮苊缹W的觀點:文學作品是開放的,是未完成的文本,其意義是在讀者的理解中不斷顯現出來的。每個讀者都實質性地參與了作品的存在,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合法解釋權。
例如《巖石上的小蝌蚪》中是這樣寫小蝌蚪之死的:
快到中午了,太陽曬得好厲害!小水塘里的水給曬干了,巖石老公公難受極了,不停地嘆氣。小蝌蚪覺得渾身像著了火,一會兒,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
只有巖石老公公還記得兩只可憐的小蝌蚪,它們已經變成了兩個小黑點了,緊緊地貼在它的身上。它們在做夢呢,夢見漂亮的杯子,清清的泉水,綠色的水草,圓臉蛋的小哥哥。
師:“故事中的小蝌蚪你覺得它怎樣?”
幼1:“它很守信用?!?/p>
幼2:“它太笨了,太相信別人了?!?/p>
幼3:“很可憐,它不應該等小哥哥的?!?/p>
……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文學活動中,每個幼兒已有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經驗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對作品的理解也會存在差異。他們有的同情小蝌蚪,有的可憐小蝌蚪,有的為小蝌蚪不平,有的譏笑小蝌蚪的愚蠢。我們應當尊重每個幼兒的話語權,允許幼兒對作品進行多樣化解釋。作為成人的教師與幼兒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不盡相同。具體來講,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自由的、民主的談話氛圍,用一種好奇的、包容的態(tài)度與幼兒對話,允許幼兒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馳騁。雖然幼兒的解釋未必與教師一致,但是他們往往又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
三、反思
1.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充分挖掘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中可以被利用、概括或展開的一切教育因素,讓幼兒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感性經驗。教師為了讓幼兒明白作品的深刻內涵,可以抓住日常行為實例組織幼兒進行討論。比如,教師發(fā)現班上有助人為樂的行為,可組織幼兒談看法,被幫助者和幫助者談感受,啟發(fā)他們懂得別人幫助自己時要感謝,和小朋友在一起要懂得友愛,還可以通過討論家里的事情,啟發(fā)他們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懂得感謝父母。并引入相關的文學作品,讓幼兒感受,使他們理解行為的深層含義。
2.教師不要為了讓幼兒明白一個道理而急于把作品的情感內涵告訴幼兒,那樣會剝奪幼兒自己去體驗作品的權利,只會事倍功半。因為沒有經過幼兒自己體驗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會真正進入他們心中的。挖掘幼兒文學的情感內涵,不是一味的講解、說教,不能脫離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和游戲,主動進行有意義的吸收,讓幼兒文學活動的情感教育體現一種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奇釗.新狀元妙語巧脫罪[J].中國校園文學,2012(1).
[2]謝芳.傳世青花 妙筆生花:幼兒線描畫創(chuàng)新教學探索[J].基礎教育參考,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