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敏
摘要 本文就黑龍江省亞麻田幾種潛在病害——亞麻假黑斑病、亞麻斑點病、亞麻白粉病、亞麻菌核病的癥狀特點、發(fā)病因素、防治方法進行詳細闡述,以為其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亞麻假黑斑病;亞麻斑點病;亞麻白粉病;亞麻菌核?。徊≡?;發(fā)病因素;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5.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7-0118-02
由于種植業(yè)結構調(diào)整,黑龍江省春亞麻種植面積有所增加。隨著亞麻種子異地調(diào)運量的增加以及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亞麻田潛在病害出現(xiàn),主要包括亞麻假黑斑病、亞麻斑點病、亞麻白粉病、亞麻菌核病等,這些病害亟待正確防治。針對黑龍江省亞麻田幾種潛在病害的癥狀特點、發(fā)病因素、防治方法進行詳細論述,以供種植戶參考。
1 亞麻假黑斑病
1.1 癥狀特點
該病主要危害幼苗及成株,每年均有發(fā)生。一般4—5月苗期染病,幼苗染病后葉尖呈褐色,頂端枯萎。6—7月成株染病,染病后葉尖變褐枯死。
1.2 發(fā)病因素
該病病原為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組織、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發(fā)病后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發(fā)病后若天氣干旱,則利于病癥顯現(xiàn)。一般植株長勢弱的田塊雨季發(fā)病重,葉片大量早枯,導致植株死亡。
1.3 防治方法
1.3.1 農(nóng)業(yè)防治。①選用耐病品種。②選擇無病植株留種,預防種子帶病。③注意增施底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促進亞麻健壯生長。④實行2年以上輪作。
1.3.2 化學防治。一是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3%的70%代森錳鋅,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40%拌種雙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二是藥劑噴防??蛇x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在發(fā)病初期噴防。
2 亞麻斑點病
2.1 癥狀特點
亞麻從苗期到生長后期均可感染亞麻斑點病,可危害亞麻植株的任何部位。苗期葉片或子葉發(fā)病,初期生黃綠色至褐色斑塊,后成褐色近圓形病斑,病斑上生細小黑點[1]。成株期葉片染病易脫落;莖部初染病時,病斑褐色長圓形,后擴展為不規(guī)則形,嚴重的可繞莖一周,于枯莖上形成子囊殼。
2.2 發(fā)病因素
該病病原為亞麻生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子囊殼在病殘組織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部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可借助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地勢低洼,偏施、過施氮肥或長期連陰雨天氣發(fā)病重。
2.3 防治方法
2.3.1 農(nóng)業(yè)防治。①選擇抗耐病品種。②適時晚播,覆土不宜太深。③加強栽培管理,收獲后清除殘株、深翻地等,雨后及時開溝排水。③合理輪作,應與其他作物如豆科或禾本科植物輪作3~5年[2]。
2.3.2 化學防治。一是藥劑拌種。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0.5%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拌種。二是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40%多?;靹?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1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800倍液,或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噴霧,噴施藥液750~1 125 kg/hm2,間隔7~10 d,共噴2~3次。
3 亞麻白粉病
3.1 癥狀特點
亞麻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莖桿。初發(fā)病時,葉、莖、花器表面生灰白色零星粉狀斑;發(fā)病嚴重時,粉狀物遍布整個葉片或擴展至全株,植株失綠或枯死[3]。
3.2 發(fā)病因素
亞麻白粉病病原為亞麻粉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子囊孢子借助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發(fā)病后,病部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成為再侵染源。田間種植密度過大或植株倒伏易誘發(fā)亞麻白粉病。
3.3 防治方法
3.3.1 農(nóng)業(yè)防治。一是選擇抗病品種;二是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防止植株倒伏,優(yōu)化田間生長條件,提高植株抗病力,減少病菌侵染[4-5]。
3.3.2 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或12.5%三唑醇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 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噴防,10~15 d噴防1次,防治1~2次。
4 亞麻菌核病
4.1 癥狀特點
貼近土表的亞麻莖桿先發(fā)病。潮濕條件下,病部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后期可見黑色鼠糞狀菌核分布于莖桿內(nèi)外,嚴重時植株倒伏、枯死[6]。
4.2 發(fā)病因素
該病病原為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以菌核在種子或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菌核于適宜條件下產(chǎn)生子囊盤,子囊盤釋放子囊孢子,借助風雨傳播,對亞麻老葉或花瓣進行侵染。田間再侵染則為菌絲侵染。溫度為 5~20 ℃(15 ℃最宜)、相對濕度在85%以上,利于亞麻菌核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4.3 防治方法
4.3.1 農(nóng)業(yè)防治。一是實行3年以上輪作;二是建立無病留種田,或從無病植株上采種;三是于播種前用10%鹽水洗種,再用清水沖洗、晾干,以除去亞麻種子上的菌核。
4.3.2 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50%撲海因或50%速克靈或50%農(nóng)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5 參考文獻
[1] 王吉華.亞麻斑點病的發(fā)生危害及防治[J].植物保護,1991(4):18-19.
[2] 徐麗珍.黑龍江省亞麻病害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麻業(yè)科學,2008(2):99-101.
[3] 劉紹蓮.亞麻白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云南農(nóng)業(yè)科技,2005(4):34.
[4] 楊學.亞麻白粉病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麻業(yè),2004(3):18-21.
[5] 王鎖牢,李廣闊,王劍,等.新疆亞麻主要病害發(fā)生概況及防治技術[J].中國麻業(yè)科學,2007(1):38-40.
[6] 王本輝,韓秋萍.經(jīng)濟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技術口訣[M].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