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斌
6月11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千金伊萬卡在自己的推特上發(fā)表了一句“中國諺語”,引發(fā)了網(wǎng)友熱議。伊萬卡的推文原文是:
“Those who say it can not be done, should not interrupt those doing it.”—Chinese Proverb
本來只是一句簡單的心靈雞湯式感嘆,卻因為“特意”加上的“Chinese Proverb”而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興趣。中國網(wǎng)友猜謎式地提出了各種答案,但似乎都不能完全契合原文。無奈之下,有媒體甚至追根溯源說這句話根本不是什么“中國諺語”,而是20世紀初曾經(jīng)流行美國的一句警語。
我提起這個有趣的案例,不是為了找到原文,而是因為由此聯(lián)想到在工作和交往過程中曾經(jīng)遇到的類似情況。
有一次,一位美國歷史學教授朋友要來中國做講座,寫信告訴我他準備的題目是:“Go with All Your Heart: An American Scholars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后面加上一句解釋說:The first part of the title is taken from Confucius: Wherever you go, go with all your heart。
我看完信后,絞盡腦汁也沒想出來這是孔夫子的哪句名言。于是,試著到網(wǎng)絡上查詢,結果發(fā)現(xiàn)此句對應的原文竟然是《論語》里的“既來之,則安之”!同時發(fā)現(xiàn)此句譯文已被收入了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難怪朋友會引用它!
第二個例子是2014年的尼山論壇上,印度社科院的執(zhí)行院長在演講的最后忽然說:“Confucius said: A bird sings not because it has a beautiful voice; a bird sings because it has a song to sing.”我和同事正在同傳,聽到是孔子的話,大腦開始快速運轉,憑借自己對孔子的了解,試圖找到與這句話哪怕有一丁點沾邊的句子。因為國外發(fā)言人引用的往往是家喻戶曉的名言,說不出來會影響聽眾對譯員的印象??墒?,別說是在那一瞬間,即便給我更多時間琢磨,我恐怕也是想不出孔老夫子什么時候說過跟鳥兒有關系的名言。
于是,我們只好照字面意思直譯,大致譯為:“鳥兒歌唱,不是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鳥兒歌唱,是因為它有首歌要唱”。說完后,心中不免有所疑問,孔子說這樣的話似乎不符合他作為偉大思想家的身份吧?有意思的是,印度社科執(zhí)行院長講完后,主持人最后進行總結時,他看似信手拈來地說道:“剛才我們的發(fā)言人先生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句子:‘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說得非常好!”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雖然這句話不直接出自孔子,但出自孔子編纂的《詩經(jīng)》,在國外傳播過程中被誤為孔子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這幾個例子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兩件跟翻譯有關的趣事:其一,中國經(jīng)典在國外可能有很多譯本,這些譯本往往不是字對字的翻譯,還很可能摻入了譯者自己的主觀理解,所以相較原本,譯本是發(fā)生了變異的;其二,中國的名言警句,譯成另一國文字后,便也具有了獨立于原文的生命力,在異文化的旅行中,可能被人們誤解、誤用,甚至理解完全相反。但這些現(xiàn)象不正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常態(tài)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