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宇 (上海)
北宋靖康和南宋建炎、紹興時期銅錢監(jiān)與鑄錢研究
徐雁宇 (上海)
北宋末至南宋初的靖康、建炎、紹興年間,是宋代歷史上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靖康二年(1127)二月,北宋亡于金,徽、欽二帝北遷。同年五月,高宗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至紹興初年,南宋朝廷一直在金軍的攻勢下輾轉(zhuǎn)遷播,直到紹興十二年(1142)宋金和議后,才穩(wěn)定下來。
在兩宋交替之際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下,欽宗和高宗時期的整體鑄錢業(yè)卻并未完全走入低谷。靖康、建炎、紹興年間,開爐鑄錢的錢監(jiān)數(shù)量較多,所鑄銅錢版別復雜。除了靖康銅錢實際鑄期只有6個月,存世數(shù)量較少外,大部分建炎、紹興銅錢,尤其是折二錢,存世數(shù)量較多,甚至超過了大部分其他南宋年號銅錢。此外,靖康、建炎、紹興年間的銅錢鑄造,仍舊維持著北宋時對錢的特色,但在工藝與版式上,是宋代銅錢由具有北宋時代特征為主,逐步過渡到具有南宋時代特征為主的一個重要階段,具有承上啟下意義。
在錢幣學上,對兩宋交替之際銅錢監(jiān)及鑄錢活動的探討則相對薄弱。在傳統(tǒng)文獻中,涉及靖康年間銅錢監(jiān)和鑄錢的幾乎是一片空白,而建炎、紹興年間的材料雖也不多,但可相互聯(lián)系,梳理出相應脈絡(luò)。因此,基于靖康、建炎、紹興時期歷史實際、文獻材料和銅錢版別情況,本文采取以文獻記載的鑄錢監(jiān)(院)開鑄年代為綱,以各銅錢監(jiān)(院)鑄造特征和銅錢版別為證,對兩宋交替之際這一歷史時期的銅錢監(jiān)與鑄錢研究做一初步探討。
1.靖康與建炎年間
因文獻闕如,北宋末期開爐鑄錢的銅錢監(jiān)(院)情況,是北宋各個時代歷史時期中,最難考察清楚的。特別是在徽宗時期,“當十錢、夾錫錢驟行遽罷,反復進行,使得一些錢監(jiān)忽生忽滅、有時鑄大小銅錢,有時鑄夾錫鐵錢,給研究帶來了巨大困難。”[1]
文獻記載,徽宗時期,江州廣寧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饒州永平監(jiān)、建州豐國監(jiān)和作為供應買銅本錢的韶州永通監(jiān),這幾個宋代支柱型錢監(jiān)都維持著較大的生產(chǎn)規(guī)模。此外,據(jù)《錦繡萬花谷》《宋會要輯稿》《玉海·食貨·錢幣》《宋史》等記載,徽宗時新置或復開舊監(jiān)的還有舒州同安監(jiān)、鄂州寶泉監(jiān)、睦州神泉監(jiān)、徐州寶豐監(jiān)、衡州熙寧監(jiān)、衛(wèi)州黎陽監(jiān)、真州鑄錢監(jiān)、磁州鑄錢監(jiān)、磁州鑄錢院、梧州元豐監(jiān)、虔州鑄錢院、英州鑄錢院、連州鑄錢院、邕州寶積監(jiān)、信州鉛山鑄錢院等。其中,《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三六《當十錢》記載了曾鑄造過當十大錢的有同安監(jiān)、寶泉監(jiān)、神泉監(jiān)、熙寧監(jiān)、元豐監(jiān)、黎陽監(jiān)等。[2]因此,這些錢監(jiān)中的大部分當是在崇寧、大觀年間,鑄造大錢時新設(shè)或者復設(shè),它們存在的時間可能均較短。政和年間不再鑄造大錢以后,可能即已停鑄。根據(jù)南宋初年的文獻,這幾個新增或復開錢監(jiān)(院)中,只有睦州神泉監(jiān)和虔州鑄錢院延續(xù)了下來。這也應當是徽宗末年宋代錢監(jiān)(院)的基本情況。
《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五《鑄錢》引南宋人楊舜俞記:“中興以來,存者七監(jiān):饒之永平、池之永豐、江之廣寧、韶之永通、建之豐國、嚴之神泉、贛之鑄錢院。”[3]說明在南宋初年,僅有饒州永平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江州廣寧監(jiān)、韶州永通監(jiān)、建州豐國監(jiān)、嚴州神泉監(jiān)、贛州鑄錢院(按:即虔州鑄錢院,紹興二十三年召改虔州為贛州)等七個錢監(jiān)(院)仍在從事鑄錢生產(chǎn)。因此,在靖康、建炎年間,維持鑄錢的主要銅錢監(jiān)(院)應即是永平監(jiān)、永豐監(jiān)、廣寧監(jiān)、永通監(jiān)、豐國監(jiān)、神泉監(jiān)、虔州鑄錢院等七個。
2.紹興年間
根據(jù)文獻史料,筆者將紹興年間(1131—1162)銅錢鑄造分為四期。第一期是紹興元年(1131)至六年(1136),第二期是七年(1137)至十二年(1142),第三期是十三年(1143)至二十六(1156)年,第四期是二十七(1157)至三十二(1162)年。第一期是紹興元寶初鑄階段,開鑄錢監(jiān)(院)由建炎時期的七個逐漸減少,至紹興六年只剩永通監(jiān)一家,到紹興七年全部停止鑄錢。第二期時,全宋鑄錢業(yè)基本停滯,各錢監(jiān)每年繳納銅錢采用歷年舊錢。第三期時,鑄錢業(yè)逐漸恢復,由紹興十三年永平監(jiān)、虔州鑄錢院率先恢復鑄錢,到紹興二十六、二十七年永平監(jiān)、永通監(jiān)、虔州鑄錢院鑄量基本均等,豐國監(jiān)復立,全宋鑄造總量恢復至二十三萬緡。第四期時,紹興二十七年七月起,各錢監(jiān)(院)由鑄紹興元寶改鑄宋高宗御書錢文紹興通寶。各分期中,各錢監(jiān)(院)開鑄、停鑄情況,在此詳述。
紹興元年至六年,為第一階段?!痘仕问V要》卷二一載:“(紹興元年八月)壬午,鑄紹興元寶小平錢?!盵4]由此可知,紹興年間最先鑄造的是紹興元寶錢。《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鑄錢諸監(jiān)》載:“鑄錢諸監(jiān),自紹興初以江、池殘破,遠涉大江,遂廢之(原注:元年八月甲申)……明年,以范汝為作亂,權(quán)罷建州鼓鑄(原注:二年二月丙戌)。二年,汝為平,復鑄錢……”[5]該段文字說明,江州廣寧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因遭兵燹,被罷廢于紹興元年八月。建州豐國監(jiān)也因當?shù)胤度隇榕褋y,一度停鑄。但是,這里的年代有相互矛盾之處,原注以紹興元年八月廢江州、池州監(jiān),又稱“明年,罷建州鼓鑄”,這樣看來,范汝為叛亂當在紹興二年(1132)。但后文又說,“二年,汝為平,復鑄錢”,從記載看來,叛亂和平定,當在連續(xù)兩年,而非一年之內(nèi)。同氏著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七中對這幾件事的記載如下:“(紹興二年八月)癸巳,提點鑄錢司言:江、池殘破,遠涉大江,乞權(quán)就虔、饒二州并工鼓鑄。許之。舊制,江、池、饒、建四郡,歲鑄錢百三十萬以贍中都,其后,皆不登此數(shù)。至是,并廣寧監(jiān)于虔州,永豐監(jiān)于饒州。是歲鑄錢才八萬緡。”[6]比較此條與前引《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的記載,可知江州廣寧監(jiān)并于虔州鑄錢院,池州永豐監(jiān)并于饒州永平監(jiān)的時間當在紹興二年八月,因此,在紹興年間,廣寧監(jiān)和永豐監(jiān)實際鑄期當為一年又八個月。
《鑄錢諸監(jiān)》又載:“(紹興)五年,閩漕鄭士彥奏廢豐國監(jiān),而歲與泉司認發(fā)新額錢(原注:二月丁巳)……”[7]《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六載:“(紹興五年二月丁巳)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鄭士彥言:‘坑冶盡廢,物料貴踴,計用錢二千四百而鑄千錢,其本路舊額合發(fā)新錢二十八萬四百千省,本司與提點司歲認其數(shù),見今不住起發(fā),縱有拖月日,不猶愈于鼓鑄之折本。欲望詳酌伺邊事息日施行?!瘡闹??!盵8]即是說,建州豐國監(jiān)所提出的因為當時鑄錢成本太高,希望暫停鑄錢,待日后戰(zhàn)事結(jié)束,再開爐復鑄新錢的建議得到了批準,即在紹興五年(1135)豐國監(jiān)又一次停鑄。因此,豐國監(jiān)在紹興初年開爐鑄錢的時間是紹興元年至紹興五年二月,同時,要減去范汝為叛亂的一年左右。
至此,從建炎年間延續(xù)至紹興初年鑄錢的七個錢監(jiān)(院),只剩下饒州永平監(jiān)、虔州鑄錢院還在從事鼓鑄,韶州永通監(jiān)、睦州神泉監(jiān)情況不明,但未見文獻中有停鑄記載?!惰T錢諸監(jiān)》又載:“(紹興六年)贛、饒二監(jiān)新額錢四十萬緡,提點官趙伯瑜以為所得不償所費,遂罷鑄錢,歲額銅炭積而不用,盡取木炭銅鉛本錢及官吏闕額衣糧水腳之屬,湊為年計?!盵9]即是說,紹興六年時,由于各錢監(jiān)(院)鑄錢賠本嚴重,饒州永平監(jiān)、虔州鑄錢院相繼停止鑄造新錢,而以鑄錢用的本錢充當每年需繳納所鑄的銅錢。《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四七記載,在紹興五年六月,因“提點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坑冶鑄錢司近歲所發(fā)額錢比舊十虧八九”,被認為是“(虔州、饒州)兩司并建”,職責“不專一”所致,于是宋廷將饒州鑄錢司并入了虔州司。[10]因此,筆者推測,兩司合并后,紹興六年提點官趙伯瑜所采取的停罷鑄錢的舉措,當是針對全宋錢監(jiān)(院)的,文中未提到的永通監(jiān)、神泉監(jiān)在此時也應當停止了鑄錢。同時,從《宋會要輯稿》中所提到的紹興五年“近歲所發(fā)額錢比舊十虧八九”可以看出,近于紹興五年的幾年中,新鑄銅錢的數(shù)量應當是比較少的。如此,紹興元年至六年間各錢監(jiān)(院)開鑄情況的脈絡(luò)就可以理清。如下表:
存世紹興元寶銅錢中,各種光背類銅錢的形制、文字特征與相關(guān)建炎通寶傳承性較為明顯,當是各錢監(jiān)(院)于紹興元年至六年所鑄造,是年代最早的紹興銅錢。
紹興七年至十二年,為第二階段。此時,全宋鑄錢業(yè)基本暫停了,各錢監(jiān)(院)每年繳納銅錢基本采用作為銅本的歷年舊錢。除前引《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一六《鑄錢諸監(jiān)》記載了“提點官趙伯瑜以為所得不償所費,遂罷鑄錢,歲額銅炭積而不用,盡取木炭銅鉛本錢及官吏闕額衣糧水腳之屬,湊為年計”外,《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一又載:“(紹興七年五月)癸酉,起居郎樓炤請命有司講究屯田、鼓鑄、市舶、常平四事……二曰:‘鑄錢一司,坐費糧食。今銅料不繼,鼓鑄日稀,謂宜廢罷。俟數(shù)年之后,銅料稍多,即令逐路運司措置鼓鑄,似亦為便……’詔戶部侍郎梁汝嘉、王俁條具的確利害申省,后不果行?!盵11]也說明了紹興七年時,各錢監(jiān)(院)的銅錢鑄造已經(jīng)基本停止。
紹興十三年至紹興二十六年,為第三階段。從紹興十三年起,南宋鑄錢逐漸恢復,所鑄造的仍為紹興元寶錢,直至紹興二十七年高宗御書紹興通寶錢文,各錢監(jiān)(院)改鑄紹興通寶錢。這一階段鑄錢恢復,與當時擔任提點坑冶鑄錢司長官韓球關(guān)系較大?!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硪凰陌溯d:“(紹興十三年閏四月)丁酉,詔金州撥屬利路。直寶文閣提點江淮荊浙福建及廣南路坑冶鑄錢韓球請籍坑場戶姓名,約定賣納銅數(shù),許之。先是,贛、饒二監(jiān)歲鑄錢四十萬緡,提點坑冶趙伯瑜以為所得不償所費,遂罷鑄錢歲額。歲額炭積而不用,盡取木炭銅鉛本錢及官吏缺額衣糧水腳之屬,湊為年計。至是,球必欲盡鑄新錢,調(diào)民興復廢坑,至于發(fā)墳墓、壞廬舍,而終無所得??ひ刂翚уX為銅以應命,民大以為擾,其后歲收銅二十萬斤?!盵12]應韓球“盡鑄新錢,調(diào)民興復廢坑”的要求,各大錢監(jiān)(院)開始復鑄銅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載:“(紹興二十七年七月庚午)戶部侍郎林覺言:‘國朝慶歷以來,歲鑄錢一百八十馀萬緡,其后亦不下百萬。如前年猶得十四萬緡,去年猶得二十二萬緡。而提點司官吏徒糜祿廩,朝廷罷之,殊快人意,但付之漕司,日久亦未有涯。議者以為諸路物料,有無不等,運司不相統(tǒng)轄,無以通融鼓鑄。欲出戶部錢八萬緡,為饒、贛、韶三州鑄本,委各州通判主管,漕臣往來措置。今歲權(quán)以二十三萬緡為額,即不得復以舊錢代發(fā)?!瘡闹!盵13]由此可知,至少在紹興二十五年,饒州永平監(jiān)、韶州永通監(jiān)、虔州鑄錢院三處早已恢復鑄錢。同書又載:“(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庚申)詔置提領(lǐng)諸路鑄錢官于行在。……韶州錢監(jiān)久廢,興復甚艱,兼物料不足?!盵14]說明了當時永通監(jiān)鑄造量應當較小。
這一階段的紹興元寶銅錢,筆者推測當為存世所見背上月、背星月這兩大類。各種形制的上月、星月鑄造在銅錢背面,可為每年所鑄銅錢做出明顯的區(qū)分標志,可能即是韓球提出“盡鑄新錢”的一種對錢監(jiān)(院)產(chǎn)品的檢查方式,目的是防止錢監(jiān)購買舊錢或用銅本冒充,以兌發(fā)新錢。同時,這也可以看做是自淳熙七年(1180)之后,南宋逐年鑄造紀年銅錢的濫觴。其中,背上月紹興元寶錢的年代應當早于背星月紹興元寶錢,它們之間的年代分際大約在紹興二十年(1150)?!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硪涣d,紹興二十一年(1151)七月始,由沈調(diào)代替韓球擔任提點坑冶鑄錢司長官。[15]主官的變動,可能是計核方式(背文)變化的主要原因。
紹興二十七年至紹興三十二年,為第四階段。此時,各錢監(jiān)(院)改鑄紹興通寶錢。《咸淳臨安志》卷五《行在所錄》載:“紹興丁丑(二十七年)七月七日,……伏蒙宸翰宣示‘紹興通寶’兩等。其文本于洛書,形質(zhì)渾厚,追崇寧之規(guī)模;字勢雄勁,邁鐘王之筆跡;肉好周郭,極備精致?!盵16]高宗御書的紹興通寶錢在此年開鑄?!吨信d小記》卷四〇記:“(紹興三十一年鑄銅錢)只及一十萬一千貫,數(shù)內(nèi)惟嚴州神泉監(jiān)密邇行都,令逕自運,而建之豐國、韶之永通與贛之鑄錢院悉赴提點官所,就饒之永平監(jiān)團綱津發(fā),泛大江轉(zhuǎn)入浙西漕渠,納之京師?!盵17]也就是說,在紹興末年,全宋基本恢復了紹興二年八月,江州廣寧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并入虔州鑄錢院、饒州永平監(jiān)以后所形成的五監(jiān)(院)并鑄的格局,并維持到了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4)以后。因此,筆者推測,在紹興十三年至紹興末的第三、第四階段,南宋銅錢基本也是由五監(jiān)(院)并鑄,只是在每一年份,各監(jiān)(院)所產(chǎn)銅錢數(shù)量多寡不均,也可能在某些年份中,有些錢監(jiān)(院)是暫停鑄錢的。同時,不能排除的是,在長達三十余年的北宋末南宋初的時期,有一些史料失載的較小錢監(jiān)在某一段不長時間內(nèi)也曾從事過鑄錢。
1.江州廣寧監(jiān)
北宋宣和七年(1126)九月,改元靖康,靖康年號使用至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四月,前后使用了七個月。靖康二年五月改元建炎,建炎年號實際使用了三年又八個月。依據(jù)前文所引,紹興二年(1132)八月,廣寧監(jiān)并入虔州鑄錢院。因此,在靖康、建炎、紹興年間,廣寧監(jiān)實際鑄錢的時間最多只有六年左右。據(jù)《宋史》記載,從建炎三年(1129)十月起至紹興初年,江州是宋金交戰(zhàn)前線,雙方拉鋸爭奪多次,對當?shù)禺a(chǎn)生了較大的破壞。[18]因此,廣寧監(jiān)鑄錢量可能從建炎三年起便急轉(zhuǎn)直下,至紹興初“江、池殘破”而停鑄,最后被并于虔州鑄錢院。
靖康銅錢中,靖康通寶小平、折二小字對錢和建炎銅錢中的建炎通寶小平、折二四挑類對錢,當為廣寧監(jiān)鑄造。其中,建炎通寶折二四挑類對錢有三種版式,分別是小字、中字、大字。小字對錢與靖康通寶折二小字對錢從文字、形制上說,都明顯一脈相承,存世數(shù)量最多,應當鑄于建炎二年。中字與大字對錢則當分別鑄于建炎三年、四年。其中,大字對錢存世數(shù)量稀少,當是建炎四年廣寧監(jiān)生產(chǎn)受到戰(zhàn)亂較大影響的證明。在紹興元寶光背類錢中,沒有與靖康通寶小字對錢、建炎通寶四挑類對錢相似的銅錢,因此,在紹興元年至紹興二年八個月這段時間里,廣寧監(jiān)可能即已停鑄。
?
?
2.饒州永平監(jiān)
饒州永平監(jiān)是宋代時間最久、最重要的銅錢監(jiān),特別是南宋以后,它是唯一一個維持生產(chǎn)到南宋末的銅錢監(jiān)?!痘仕沃信d兩朝圣政》卷五四記:“以王楫為都大提點坑冶,其合差官令楫奏辟,尋移司饒州,歲鑄以十五萬為額?!盵19]根據(jù)文獻記載,年鑄十五萬額,基本為南宋每年銅錢鑄幣的總額,故南宋時期銅錢生產(chǎn)最主要的錢監(jiān)是永平監(jiān)。從南宋初期至紹熙初年的大多數(shù)銅錢,從紹熙初年以后至宋末的幾乎所有銅錢,除個別折三、折五、折十大錢外,都應當為永平監(jiān)鑄幣。因此,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靖康、建炎、紹興銅錢版式,當為永平監(jiān)所鑄。
靖康銅錢中,有三種小平錢,即靖康通寶大字、正字對錢,靖康元寶正字對錢,以及兩種折二錢,即未發(fā)現(xiàn)對錢的靖康通寶正字篆書錢,靖康元寶大字對錢。這些銅錢風格類似,且靖康元寶折二大字對錢,是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靖康銅錢,這些靖康銅錢當是永平監(jiān)鑄幣。小平靖康通寶大字、正字對錢當分別鑄于靖康元年、二年,小平靖康元寶對錢當鑄于靖康二年;折二靖康通寶正字篆書錢當鑄于靖康元年,折二靖康元寶大字對錢當鑄于靖康二年。因此,可以推測,在靖康銅錢中,靖康通寶的年代要早于靖康元寶。
建炎銅錢中,有一種與上述靖康元寶小平正字對錢風格極為類似的建炎元寶小平正字對錢,后者的鑄期當緊接前者,即為建炎元年五月至九月。《宋史》卷三《高宗紀》記載:“(建炎元年)九月初五,鑄建炎通寶錢?!盵19]因此,建炎元寶的鑄造年代早于建炎通寶,是最早的建炎銅錢。建炎通寶折二銅錢中,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斜炎類對錢與靖康元寶折二大字對錢風格類似,也當是永平監(jiān)鑄幣。折二斜炎類對錢又可分為闊字、正字、小字、大字四種主要版別,其中,正字存世數(shù)量最多,闊字與小字其次,大字最少。筆者推測,闊字當鑄于建炎元年,實際鑄期為五個月;正字當鑄于建炎二年,是建炎年間中,銅錢產(chǎn)量最高的一年;建炎三年、四年分別鑄造了小字、大字對錢,當時江南西路受戰(zhàn)亂影響,產(chǎn)量逐漸減少。在小平錢中,與折二闊字類似的是小平大字對錢,與折二正字類似的是小平細字對錢,與折二小字類似的是小平背四決對錢,與折二大字類似的是小平面四決楷書錢,這幾種當是建炎年間永平監(jiān)所鑄的小平銅錢。除第一種外,這些小平錢存世數(shù)量都很少,最后一種面四決楷書錢,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篆書對錢。這也是南宋初年鑄造小平銅錢虧損太甚,以至于鑄額越來越少的一個例證。
紹興銅錢中,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美制類銅錢,當是永平監(jiān)鑄幣。其中,小平美制對錢存世不多,當鑄于紹興初年。折二美制類又分為三種,即光背類、背上月類、背星月類,分別都有大、中、小樣對錢,背上月類還有背肥郭上月對錢。這幾類銅錢中,光背類當鑄造于紹興元年至五年,背上月類、背星月類紹興十三年至二十六年,這兩類年代的分際,如前文所言,可能在紹興二十年。紹興通寶中,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美制正字、美制短通、美制小字等幾種折二錢,文字、形制基本類似,也當是永平監(jiān)鑄幣。
此外,在紹興銅錢中,另有一種美制闊緣類折二錢,與上述美制類相比,文字相近但錢廓較寬,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關(guān)系。據(jù)筆者推測,美制闊緣類也當是永平監(jiān)鑄幣,且是紹興二年八月以后,并入永平監(jiān)的原永豐監(jiān)錢爐所鑄。這兩種美制類銅錢,面文類似,而錢廓略有區(qū)別,以體現(xiàn)了永平監(jiān)本爐與原永豐監(jiān)爐兩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關(guān)系。這種折二美制闊緣類錢也可分為光背類、背上月類、背星月類幾種對錢,以及相應的紹興通寶折二闊緣錢。其中,光背類與背星月類對錢又分別有大、小樣之分。
3.池州永豐監(jiān)
池州永豐監(jiān)創(chuàng)立于北宋至道年間,是北宋時期產(chǎn)量較大的錢監(jiān)之一。前文已述,該錢監(jiān)在紹興二年八月,并入永平監(jiān)。
靖康銅錢中,靖康通寶狹康小平、折二對錢和建炎銅錢中的建炎通寶小平細緣對錢、折二短寶對錢風格類似,當出自同一錢監(jiān)。這幾種錢,與前文所述永豐監(jiān)并入永平監(jiān)后所鑄的紹興元寶折二美制闊緣類銅錢風格也非常類似,因此可能即出自原永豐監(jiān)。其中,靖康通寶小平、折二狹康對錢,建炎通寶細緣小平對錢存世數(shù)量都很少。建炎通寶折二短寶對錢數(shù)量較多,又可細分為短寶對錢、短寶廣穿對錢兩種,可能分別是建炎元年、二年的鑄幣。前文已提及,建炎三年至紹興初年,江南西路一帶戰(zhàn)亂頻繁,而池州所處更靠近長江,故建炎三年、四年時,永豐監(jiān)可能已經(jīng)基本停鑄,直到紹興二年八月被并入永平監(jiān)。
表4 永豐監(jiān)靖康、建炎、紹興年間銅錢版別
4.韶州永通監(jiān)
韶州永通監(jiān)是北宋中后期規(guī)模最大,產(chǎn)量最高的錢監(jiān),但是在南宋以后,其產(chǎn)量急劇下降,《玉?!肪硪话拴枴妒池洝ぶ信d鑄錢監(jiān)》記載,南宋初年永通監(jiān)鑄額為四萬七千余貫。[20]《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四之二一至二二記:“乾道元年,提點坑冶鑄錢司……李大正言:‘……韶州永通監(jiān)遞年鑄錢多不及三千貫或四千貫,今欲酌取中數(shù)管認三千五百貫’。從之。”[21]由此可知,永通監(jiān)在紹興末年鑄量已經(jīng)不多。此外,前文已提及,永通監(jiān)鑄幣主要作為發(fā)給其他錢監(jiān)鑄錢本錢使用,且依據(jù)文獻記載,韶州銅場除產(chǎn)山銅之外,也產(chǎn)大量膽銅,故筆者推測該監(jiān)所鑄錢幣版式當較少,且錢幣質(zhì)量當為所有錢監(jiān)中最差的。
靖康銅錢中,有一種靖康通寶折二闊緣對錢,存世數(shù)量稀少。建炎銅錢中,建炎通寶小平闊緣對錢,折二闊緣楷書錢與靖康通寶折二闊緣對錢文字、形制非常類似,且鑄造質(zhì)量都較差,可能即是永通監(jiān)鑄幣。同時,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建炎通寶折二闊緣楷書錢,沒有相應的對錢,這也可能是永通監(jiān)所鑄銅錢主要用作其他錢監(jiān)本錢,而非以直接投放市場為目的的簡便方法。
紹興銅錢中,折二紹興元寶光背類中有大字闊緣對錢,背上月類中有大字上月篆書錢,紹興通寶闊緣折二錢和闊緣小平錢,這幾種銅錢都繼承了建炎通寶闊緣楷書錢相關(guān)特征,應當都是永通監(jiān)鑄幣。
表5 永通監(jiān)靖康、建炎、紹興年間銅錢版別
5.建州豐國監(jiān)
建州豐國監(jiān)是五代時期既有的老錢監(jiān),宋初被廢,大約在咸平年間重建。北宋時期,鑄量低于永平監(jiān)、永通監(jiān)。前文已引,南宋初年,豐國監(jiān)在紹興二年一度因范汝為叛亂而停鑄,后又恢復。
建炎銅錢中,有建炎通寶小平長字對錢,折二長字對錢,這幾種銅錢風格類似,當出自同一錢監(jiān)。從建炎通寶長字對錢看,其存世數(shù)量少于永平監(jiān)所鑄斜炎類銅錢,而多于其他幾種少見的建炎銅錢,與豐國監(jiān)鑄造能力居于南宋錢監(jiān)(院)中等偏上相吻合,這幾種銅錢可能即是豐國監(jiān)鑄幣。
紹興銅錢中,與建炎通寶長字對錢風格一脈相承的是折二紹興元寶光背類大字系列、背上月類狹穿系列和折二紹興通寶隔輪、寄郭兩種版式,這幾種銅錢,也當是豐國監(jiān)鑄幣。其中,折二紹興元寶光背類大字系列,有大字對錢、大字行楷對錢兩種,當分別是紹興元年至五年豐國監(jiān)在范汝為叛亂前后的鑄幣。折二紹興元寶背上月類狹穿系列,面文與大字系列相承,計有狹穿背四決上月、狹穿背上瘦月、狹穿背上肥月、狹穿背上大月、狹穿背上肥頭月、狹穿背上肥頭月昂月、狹穿背上巨月、狹穿背上巨月昂月、狹穿背上大月降月、狹穿背上平月等多種版式。其中,除了狹穿背上肥頭月昂月只發(fā)現(xiàn)楷書錢,狹穿背上平月只發(fā)現(xiàn)篆書錢外,其他都為對錢。因此,背上月類狹穿系列當是紹興十三年至二十年左右豐國監(jiān)鑄幣。在折二紹興元寶背星月類中,有一種存世稀少的背星月狹元對錢,與背上月類狹穿系列風格類似,當是紹興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豐國監(jiān)鑄幣。此外,折二紹興通寶隔輪、寄郭、寄郭廣穿錢,當是紹興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豐國監(jiān)鑄幣。這兩種紹興通寶錢存世數(shù)量要明顯少于永平監(jiān)所鑄正字、短通等版式,也少于永通監(jiān)所鑄大字、闊緣等版式,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在紹興末年,豐國監(jiān)鑄錢數(shù)量已經(jīng)較少。
表6 豐國監(jiān)建炎、紹興年間銅錢版別
?
6.虔州鑄錢院
虔州鑄錢院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觀四年(1110),紹興二十三年(1153)宋廷召改虔州為贛州,故又名贛州鑄錢院。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虔州鑄錢院是唯一能在政治地位上與饒州永平監(jiān)相仿佛的鑄錢監(jiān)(院)。《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記:“元豐初,以其(饒州鑄錢司)通領(lǐng)九路, 歲不能周歷所部,始增為二員,分置兩司:在饒者領(lǐng)江東、淮、浙、福建等路,在虔者領(lǐng)江西、湖、廣等路?!庇钟洠航B興五年“以(饒州鑄錢司)責任不專,職任廢弛,詔將饒州司官吏除留屬官一員外,并減罷,并歸虔州司。又加都大二字于提點之上?!盵22]因此,虔州鑄錢院政治地位較高,所鑄錢幣質(zhì)量可能較好。
建炎銅錢中,建炎通寶折二長寶對錢、折三長足寶對錢,文字、形制特征類似,皆制作精良,可能是虔州鑄錢院鑄幣。據(jù)《宋史》記載,建炎元年九月,(折)三錢開始流通。[23]因此,折三建炎通寶鑄造年代當早于折二錢。紹興銅錢中,與前述折二、折三建炎通寶風格類似的是紹興元寶光背類開足元對錢、背星月類開足元對錢,以及背星月類開足元小字對錢,這幾種銅錢,當是紹興年間虔州鑄錢院鑄幣。其中,光背類鑄于紹興元年至五年,兩種背星月類鑄于紹興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表7 虔州鑄錢院建炎、紹興年間銅錢版別
7.睦州神泉監(jiān)
睦州神泉監(jiān)創(chuàng)建于北宋熙寧七年(1074)。南宋以后,神泉監(jiān)所鑄銅錢,多數(shù)運往當時宋廷所在的行在臨安府(今浙江杭州),銅錢質(zhì)量也較其他錢監(jiān)(院)產(chǎn)品略高。
靖康銅錢中,靖康通寶小平小字楷書錢和小平小字背四出對錢,靖康元寶折二小字楷書和小字闊靖楷書錢,文字、形制風格類似于建炎銅錢中的建炎通寶小平、折二、折三點建楷書錢,以及紹興銅錢中的紹興元寶折二錢美制大字楷書錢。同時,這幾種銅錢都沒有對錢,且風格類似,制作精美,存世不多,當出自同一錢監(jiān),可能即是神泉監(jiān)鑄幣。此外,紹興銅錢中的折二紹興元寶光背類廣穿楷書、廣穿小字楷書錢,背上月類闊字對錢,背星月類闊字對錢、闊字開足興對錢,以及折二紹興通寶大字細緣錢,都與紹興元寶折二錢美制大字楷書錢特征相承,當是分別是紹興元年至五年、紹興十三年至二十六年、紹興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神泉監(jiān)鑄幣。
除以上所述的七個銅錢監(jiān)(院)及所鑄銅錢外,在存世所見的建炎銅錢中,另有一種建炎通寶小平錢,背面穿上有一“川”字,又有與背“川”字面文類似的光背錢,當是建炎初年四川錢監(jiān)所鑄。還有一種建炎重寶折五型大銅錢,是建炎初年陜西錢監(jiān)所鑄。這兩種銅錢,之前學者已經(jīng)多有討論,當是南宋初年四川、陜西所鑄銅錢。四川歷來是鐵錢區(qū),建炎年間鑄造銅錢,可能是為充實軍餉的非常之舉,到紹興時期,四川各錢監(jiān)陸續(xù)恢復鑄造鐵錢,而陜西大部分已歸屬金國所轄,后都不再有與這兩種銅錢關(guān)系較為密切的紹興銅錢,也就不再展開了。
表8 神泉監(jiān)靖康、建炎、紹興年間銅錢版別
?
注釋:
[1] 汪圣鐸:《兩宋貨幣史》,第38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2] 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三六《當十錢》,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1年
[3] 佚名:《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1年
[4] 李埴:《皇宋十朝綱要》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1年
[5][9]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鑄錢諸監(jiān)》,中華書局,2013年
[6]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七,中華書局,2013年
[7]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鑄錢諸監(jiān)》,中華書局,2013年
[8]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六,中華書局,2013年
[10] 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四七,中華書局影印本,1957年
[11]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一,中華書局,2013年
[12]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八,中華書局,2013年
[13][14]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中華書局,2013年
[15]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中華書局,2013年
[16]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五《行在所錄》,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17] 熊克:《中興小記》卷四〇,文海出版社“宋史資料萃編”影印本,1971年
[18][24]脫脫:《宋史》卷三《高宗紀》,中華書局,1977年
[19] 留正:《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卷五四,商務(wù)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本,1935年
[20] 脫脫:《宋史》卷三《高宗紀》,中華書局,1977年
[21] 王應麟:《玉?!肪硪话拴枴妒池洝ぶ信d鑄錢監(jiān)》,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01年
[22] 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四之二一至二二,中華書局影印本,1957年
[23] 脫脫:《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中華書局,1977年
(責任編輯 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