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麗
一、 緣起——捉螞蚱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后,我領著孩子們在山坡上玩。陣陣秋風吹過,處處散發(fā)著草的清香,忽然有個孩子發(fā)現(xiàn)個“小東西”在草叢中一跳一跳的,這可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幾個孩子圍著這個“小東西”追呀,看呀。
“是螞蚱!”“我會抓,我會抓!”幾個孩子分散開來興奮地捉起了螞蚱,不一會兒他們就捉到了好幾只。這時,浦也湊了過來,只見他小心翼翼地猛地用手一撲,機靈的小螞蚱卻逃走了。
“看一看,玩一玩,過一會兒把你的發(fā)現(xiàn)和問題告訴大家啊?!庇辛死蠋煹脑试S和推動,更多的孩子加入了捉螞蚱的行動中。
這時,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捉不到螞蚱,而有的同伴卻捉得又快又多。
“我們可以先來研究一下捉螞蚱的方法,再去捉螞蚱?!?/p>
文靜說:“用手扣啊。”
浩博說:“要輕輕地抓它們的后腿,它們后腿可長了?!?/p>
睿睿說:“用網(wǎng),看準之后一扣就抓到了。”
玥玥說:“我有辦法,用兩個杯子對著,碰在一起就能捉到了……”
二、螞蚱引發(fā)系列探究活動
捉到螞蚱后,他們開始觀察螞蚱的特點。
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螞蚱有六條腿,兩只翅膀,兩只眼睛;后腿一蹬跳得很高;前面長著長長的觸角,兩條后腿很高,一蹦就蹦走了。還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螞蚱有橢圓形的眼睛,中間有個小黑點。好奇的孩子們呀,也能討論半天這個小黑點到底是干什么的?
孩子們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有的孩子對螞蚱強有力的后腿記錄得淋漓盡致,讓我感到孩子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的,而不是簡單的記憶。
第二天,孩子們繼續(xù)來到山坡的草堆里捉螞蚱。很快,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今天的螞蚱少了,為什么呢?有的孩子認為昨天被捉完了,有的則說今天是陰天,所以少。這又引發(fā)出一個話題:“螞蚱的生活習性”。
有的孩子把捉到的螞蚱裝瓶子里,這時候,浩博提醒他要給螞蚱通風加草葉,擔心螞蚱會悶死、餓死。后來幾天有的螞蚱真的死掉了,孩子們又開始研究死因……
一個星期過去了,孩子們對螞蚱的興趣依然濃厚!
周一早晨來園,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觀察自己的螞蚱,因為螞蚱在瓶子里四五天了,有的活著,有的卻死了。
思琪拿著她的螞蚱傷心地說:“啊,為什么我的螞蚱死了呢?”
云鵬解釋說:“在瓶子里呆了太長時間了唄?!?/p>
弛弛卻說:“肯定是你使勁晃動過,它暈了?!?/p>
浦則說:“草都干了,它們沒有飯吃,餓死了?!?/p>
浩博:“沒有空氣,憋死的唄?!?/p>
昕玥:“瓶子孔大有空氣,它就活著;孔小,空氣少,它就憋死了。”
冠宇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螞蚱已經死了,抱有一絲希望地對我說:“老師,它是不是睡著了?”我還沒來得及回答。浩博說:“你看看它的觸角都耷拉了,肯定死了。”
我想,這正是研究螞蚱生活習性的最好契機,就乘機問他們:“螞蚱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呢?”
他們七嘴八舌地回答:“大森林,草地,有樹葉的地方……”
最后孩子們得出結論:螞蚱喜歡在很容易找食物的地方;外面空氣多,瓶子里空氣少,在瓶子里會感到憋氣;外面有很多螞蚱朋友;他們喜歡太陽照射的感覺。最后孩子們提議“以后出去不再捉螞蚱了,要不然它們會受傷,會死掉……”
三、尾聲:螞蚱怎樣過冬
隨著天氣變冷,屋子里涼颼颼的,孩子們戶外活動都自己穿好外套,在小山坡上還能偶爾發(fā)現(xiàn)幾只蹦蹦跳跳的螞蚱。原本我以為我們的“螞蚱課程”結束了,但孩子們卻仍然惦記著螞蚱——
妙涵問:“天這么冷了,螞蚱不冷嗎?”
冠宇說:“到冬天螞蚱就被凍死了。”
晨宇展開想象:“天冷了,螞蚱翅膀飛不動了,腿也跳不動了?!?/p>
瑞瑞更“博學”:“螞蚱卵產在向陽的草根下,冬天死去,春天太陽光一照,她產的卵就變成了她的孩子小螞蚱。”
……
反思:本是個戶外活動,但稍稍引導,就有了課程的感覺。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努力對孩子的發(fā)現(xiàn)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讓他們用自己的辦法建構科學知識。我盡量做一個觀察者和聆聽者,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和想法引領我前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新的發(fā)現(xiàn)源源不斷,也讓我真正理解了教師的作用在于支持、引導、參與。課程,關鍵不在于提前計劃和指導,而要學會隨機捕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及時調整計劃,這樣才能順應孩子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