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銳
在用藥咨詢中心出診時,總有患者來問:“大夫,我檢查出來貧血,有什么補血的藥可以吃呢?”他們認為,貧血就應該吃補血的中藥。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很多人忽視了“貧血”和“補血”兩個概念的區(qū)別?!柏氀笔且粋€西醫(yī)學概念,而“補血”則是一個中醫(yī)學概念。
西醫(yī)學概念上的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貧血的原因也很多,有些是因為紅細胞生成減低,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等;有些是因為紅細胞消耗過度,例如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臨床表現(xiàn)涉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頭暈、耳鳴、失眠等)、皮膚黏膜(蒼白)。
而中醫(yī)學上的補血,主要用于治療血虛。血虛證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經(jīng)絡、形體失養(yǎng),以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fā)麻,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后期或經(jīng)閉,脈細等為常見證候的一種常見證型。
貧血不一定是血虛
有的貧血不是以血虛為主。因為雖然貧血患者也有頭暈、乏力、困倦、面色蒼白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會被辨證為血虛證,但也有可能沒有明顯癥狀,或者是其他癥狀,因為判斷是否貧血的標準不是癥狀,而是指標。
同時,從中醫(yī)治療的角度看,不同的貧血的證型也不一樣。
巨幼紅細胞貧血的常見證型:心脾兩虛、氣血兩虛、脾腎陽虛和胃陰不足;
缺鐵性貧血的常見證型:脾胃虛弱、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常見證型:腎陰虛、腎陽虛、陰陽兩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熱毒熾盛、血熱妄行。
由此可知,只有血虛證或兼有血虛證的貧血患者,才會采用以補血為主的治療方藥。其他證型的治療中,補血的方藥很少,甚至沒有。例如脾腎陽虛的貧血患者主要是用黃芪、白術、黨參、甘草、附子、肉桂等補氣助陽中藥,或者選用金匱腎氣丸和四君子丸,而少用補血藥。這就說明,從中醫(yī)學角度看,現(xiàn)代醫(yī)學的貧血,不是一個簡單的補血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補氣助陽,補腎滋陰等中藥的參與才行。
血虛癥患者不一定是貧血
但在特定階段,有的血虛患者會診斷為貧血。因為中醫(yī)的血虛證是一個基本證型,如頭痛、冠心病、皮膚瘙癢、不孕不育、腦血管病、手術后發(fā)熱等其他類型疾病時都會有血虛證的表現(xiàn)。但是這個時候,血紅蛋白的含量可能是正常的,也就是說這些患者不一定有貧血癥狀。
血虛證是中醫(yī)的一個基本證型,很多患者的證型,不會簡單限定于血虛證這一種,而是會涉及心、脾、肝、腎等各個臟腑和氣血陰陽各個方面。
所以,雖然都和血液有關,但是中醫(yī)的血虛證的內(nèi)涵要大于貧血的定義,中醫(yī)血虛證的治療也不是靠補鐵、補葉酸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