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紅 王躍洪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黛西·米勒》中黛西·米勒與科斯蒂洛太太、沃克太太及溫特伯恩的之間的矛盾,揭示等級森嚴、墨守陳規(guī)、冷漠虛偽的歐洲大陸與追求平等、自由、尊嚴的新大陸之間的沖突,反映詹姆斯對新大陸追求自由平等的個人主義新風尚的向往和贊頌。
【關鍵詞】歐美文化沖突;等級觀念;社交禮儀;自尊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0-0206-02
《黛西·米勒》(Daisy Miller,1878)是亨利·詹姆斯(1843-1916)早期成名作。故事由一位住在日內瓦的美國年輕人溫特伯恩(Winterbourne)講述的美國女孩黛西·米勒(Daisy Miller)在歐洲旅行遭遇冷落與歐洲人和久居歐洲的美國人發(fā)生矛盾,最后死于“羅馬熱”的故事。這部小說反映了傳統(tǒng)歐洲與新興美國之間的尖銳沖突,從而導致了女主人公的悲劇。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末的歐洲,當時的歐洲完成了工業(yè)革命,進入了空前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歐洲積累了豐富的物質遺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相反,當時的美國剛剛經歷了獨立戰(zhàn)爭和內戰(zhàn),政治和經濟發(fā)展迅速,民主運動和女權運動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歷史很短且文化積淀稀薄,歐美在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觀念上產生很大的差異。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黛西與小說中其他主要人物科斯蒂洛太太、沃克太太及溫特伯恩之間的矛盾,展現歐美文化和價值觀的沖突,揭示歐洲大陸等級觀念森嚴、墨守陳規(guī)、呆板嚴酷的社會風俗,反映詹姆斯對新大陸追求自由平等的個人主義新風尚的褒揚。
一、黛西·米勒平等觀念與科斯蒂洛太太等級觀念之間的沖突
19世紀末,歐洲有嚴格的等級觀念,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服飾和社交娛樂圈子。在《黛西·米勒》中,溫特伯恩的姑媽科斯蒂洛太太(Mrs. Costello)是久居歐洲的美國人,然而,她完全被歐洲文化同化了,她甚至比“羅馬社會的意大利女士們對自己的行為舉止要求更嚴厲、更符合社會傳統(tǒng)”(Meyers 1979:175)。她不僅有“一大堆非常引人注目的白發(fā),她在頭頂上梳著大卷的卷發(fā)”,就像一位歐洲女士的風度(James1986:46),而且還有嚴格的等級觀念。當溫特伯恩提議把黛西介紹給她時,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她認為“黛西·米勒小姐在社會中的地位很低”(James1986:48)。她還嚴厲批評黛西和她母親的行為,說“她們把侍者當作熟悉的朋友,像紳士一樣對待”(James1986:48)。在科斯蒂洛太太看來,這位母親“同樣壞”(James1986:48)。此外,科斯蒂洛太太認為黛西沒有教養(yǎng),“與她媽媽的侍者關系密切”(James1986:48),其實就是指責黛西沒有等級觀念。在給溫特伯恩的信中,她再次強調黛西“與一些三流意大利人非常親密”(James1986:99),她還認為米勒一家很普通,他們是“那種不負責任的美國人”(James1986:49)。至于黛西的漂亮禮服,她想知道“他們從哪里得到他們的品味”(James1986:50)。的確,“美國文化缺少歷史,美國人很不重視過去”(代顯梅2006:170)。與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燦爛的歐洲文明相比,美國嚴重缺乏文化歷史。當黛西和溫特伯恩一起去詩隆城堡(Ch?teau de Chillon)時,她幾乎不知道城堡的歷史。溫特伯恩發(fā)現“她對封建文物不感興趣,而詩隆的陰暗傳統(tǒng)只給她留下了輕微的印象”(James1986:89)??梢哉f,黛西的修養(yǎng)不足主要是民族性格造成的。因此,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黛西不拘一格的豪放直率的民族性格使科斯蒂洛太太拒絕認識她,預期產生尖銳的矛盾和沖突。
早在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就提倡人人生而平等。“在整個19世紀,平等觀念滲透到美國人的生活和思想領域,他們的行為、工作、娛樂、語言、文學、宗教和政治,無不體現平等觀念,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無不受到這種觀念的制約。因而在美國,平等不僅僅只是政治性的,更是社會性的、文化性的和心理性的”(祁和平2000:169)。黛西深受美國平等觀念的影響,她平等地對待她家的侍者,甚至在她試圖做出決定時,也會向她家的仆人尤金尼奧(Eugenio)征求意見,她還與無法被歐洲社會接受的“三流意大利人”(James 1986:99)喬萬尼利進行了交流,她甚至公開高度贊揚了他那美妙的聲音。
面對科斯蒂洛太太的拒絕,黛西表現出她的無所畏懼。當“溫特伯恩想知道她是否受了深深的傷害”(James1986:82),并試圖安慰她時,他注意到黛西開始用另一種語調說話。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黛西不懼怕嚴格的等級制度,堅持平等自由的思想。
二、黛西·米勒平等自由的社交理念和沃克夫人歐洲刻板的社交禮儀的沖突
在19世紀后期,歐洲的上層階級有著嚴格的社交禮儀和行為準則(祁和平2000:168)。那時,女性的社會地位仍然很低,她們在各個方面受到壓迫,“中上層階級的少女必須恪守婦規(guī),身邊要有母親或年老已婚的婦女緊隨其后?!保ㄆ詈推?000:168)。因此,當黛西說她要去平丘(Pincio)散步時,長居歐洲的沃克夫人感到驚訝,“自己,親愛的——在這個時候?”(James 1986:114)。她極力說服黛西“不要在這個時候走到平丘山去見一位漂亮的意大利人”(James 1986:117),沃克太太說那樣不安全,事實上,作為歐洲“社會禮儀的衛(wèi)道士”(Pace 1990:591),沃克太太在暗示黛西遵守社會規(guī)則。在黛西堅持要和溫特伯恩去見喬萬尼利之后,沃克夫人命令馬車盡快趕上他們,并試圖讓黛西坐上馬車和她回去,但是黛西再次拒絕了。最后沃克太太說:“你是否更愿意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魯莽的女孩?”(James 1986:138)黛西反駁道,“如果這不合禮儀,沃克太太”,“那么我就是不合禮儀的人,你必須放棄我,再見!”(詹姆斯1986:140)。沃克太太原本也是一位美國人,而她如此謹守歐洲社會禮儀也不過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Meyers 1979:175),因此,在沃克夫人舉辦的派對上,當黛西來跟她告別時,“她在米勒小姐面前直接轉過身去,優(yōu)雅地離開”(James 1986:163),反映出歐洲上層社會虛偽冷漠世故的一面。沃克夫人與黛西的隔閡是由于黛西沒有遵守歐洲女性社交禮儀造成的。
相比之下,黛西蔑視陳規(guī)。根據當時歐洲的女性社交禮儀,未經父母允許或由尊敬的長者引見,女孩不能自由地結識年輕男性(祁和平2000:168)。然而,黛西只通過她九歲的弟弟認識了溫特伯恩。在歐洲,女孩不允許在結婚前與年輕男子保持密切關系??墒?,黛西盡管不得不忍受社會的非議和孤立,她仍堅持并與他們的侍者尤金尼奧、意大利人喬萬尼利甚至與溫特伯恩保持著朋友關系,這表明黛西拒絕改變自己以融入歐洲社會。因此,雖然黛西面對著各種壓力,但她仍然選擇堅持自己的規(guī)則而不屈服于嚴格的歐洲女性社交禮儀,她堅持自己在社交方面的更多自由。
三、黛西米勒捍衛(wèi)自尊與溫特伯恩摧毀自尊的沖突
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是19世紀末美國所宣揚提倡的價值觀,強調個人的獨立和尊嚴。黛西正是堅持這種價值觀代表人物。然而,溫特伯恩卻堅持歐洲的風俗習慣維護歐洲墨守成規(guī)的社交禮儀,溫特伯恩(Winterbourne)名字中的“bourne”就有“邊界”的含義,意味著他是“社會禮節(jié)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Barnett 1979:281),他為了維護傳統(tǒng)禮教多次傷害了黛西。當沃克太太讓黛西上車時,黛西轉向他問道,“溫特伯恩先生是否認為,為了挽救我的聲譽,我應該進入馬車”(James1986:139)。溫特伯恩對黛西說“是的”,這表示溫特伯恩也認為她是大膽而魯莽,無法接受她的行為,這應該是對她尊嚴的一種侮辱。在斗獸場,溫特伯恩遇到了黛西和喬萬尼利時,他開始思考“她是一位紳士不再需要努力去尊重的年輕女士”(James 1986:195),因此,當黛西問溫特伯恩他是否認為自己已經訂婚時,他指出“無論你是否訂婚,這都沒什么區(qū)別”(James 1986:200),黛西意識到溫特伯恩放棄了她、看低她,這深深地傷害了她的自尊心。
面對來自溫特伯恩對自己的傷害,黛西盡力保護自己的尊嚴。如果她遵循沃克夫人的話,坐上沃克太太的馬車,這意味著她就像沃克太太所說的那樣,承認她之前的行為確實不合適而且魯莽,她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她拒絕了。在斗獸場,她被溫特伯恩看到,黛西選擇堅持自己的方式,與喬萬尼利一起呆在這里。她駁斥溫特伯恩道“我不在乎”,“我是否有羅馬熱”(James 1986:200)。溫特伯恩名字中的“Winter”還蘊含著“肅殺生命的冬天”之意,作為“主要的社會仲裁者”(Barnett 1979:281),溫特伯恩和久居歐洲的沃克夫人、科斯蒂洛太太深深地傷害了黛西的自尊,像嚴冬一般摧毀了她的生命。黛西死后,她讓母親告訴溫特伯恩,她沒有和喬萬尼利訂婚,她至死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使得溫特伯恩終于明白“她值得別人的尊重”(James 1986:210),黛西墓旁的青松翠柏和盛開的鮮花,也意味著其蓬勃向上的個人主義精神不滅。溫特伯恩對黛西自尊的傷害與侮辱雖然摧毀了她的生命,然而她捍衛(wèi)自尊、堅持自由的個人主義思想卻永不熄滅,揭示了新大陸個人主義思想和自由精神對歐洲大陸的沖擊。
四、結語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黛西和科斯蒂洛夫人、沃克夫人以及溫特伯恩之間的沖突是歐美大陸之間有關等級、女性社交禮儀和自尊的沖突。雖然黛西經歷了人們的誤解甚至批評或是久居歐洲的美國人的孤立,但她堅定自己平等自由的民族信念,堅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寧死不屈,死后精神不滅,揭示了等級森嚴、墨守陳規(guī)、冷漠虛偽的歐洲社會與追求平等、自由、尊嚴的新大陸之間的格格不入和尖銳沖突,反映了詹姆斯對新大陸自由平等的個人主義思想的向往與贊頌。
參考文獻:
[1]Barnett,Louise K.“JamesianFeminism: Women in Daisy Miller”.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6.4(1979):281-287.
[2]James,Henry.Daisy Miller. England: Penguin Books,1986.
[3]Meyers,Jeffrey.“VEL&Acute;;Zquez And Daisy Miller”.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6.3(1979):171-178.
[4]Page,Philip.“Daisy Millers Parasol”.Studies in Short Fiction.27.4(1990):591-601.
[5]代顯梅.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祁和平,“道德沖突和文化錯位——淺析小說《黛西·米勒》中同名主人公的悲劇根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5(2000):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