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學者研究韓國漢文學的現(xiàn)狀及其認知

2018-01-02 11:09徐東日
東疆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研究現(xiàn)狀

[摘要]中國的韓國漢文學研究大體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第三階段是21世紀開始迄今。其間存在著如下認知:較全面的認知(雙源并流)、較普遍的認知(變異與互動)與較為偏頗的認知(單向傳播與處于邊緣化)。究其原因:一是語言文化的局限;二是研究目的使然;三是先驗的韓國認識。而要糾正認知偏頗,就必須徹底改變過分強調韓國漢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構型的觀念,努力提升文化視野,通過“跨”與全面認知朝鮮民族文化達到研究韓國漢文學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學者;韓國漢文學;研究現(xiàn)狀;認知偏頗及其對策

[中圖分類號]I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007(2018)04-0065-05

[收稿日期]2017-04-1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明清東亞漢文紀行文中他者形象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5AZW0006;延邊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8YLGG02。

[作者簡介]徐東日,男,朝鮮族,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朝(韓)比較文學。(延吉133002)

一、中國對韓國漢文學的研究現(xiàn)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國內的韓國漢文學研究逐步得到了發(fā)展。其研究階段總體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第三階段是21世紀開始迄今。因為建國后直到“文革”結束為止的近三十年時間里,中國大陸很少開展對韓國文學的研究,也未開展對整個韓國文學的介紹。所以筆者在此沒有將其納入研究范圍。下面本文將按上面的研究分期對中國的韓國漢文學研究狀況分別加以論述。

第一研究階段: 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是中國韓國文學研究的發(fā)軔時期。其標志是,延邊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學者于1980年7月成立了中國朝鮮文學研究會,由此真正開始了全國規(guī)模的朝鮮—韓國文學學術研究。

這一時期,韓國漢文學研究的代表作是韋旭升教授的《朝鮮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作為第一部用漢文完成的系統(tǒng)闡述朝鮮文學發(fā)展歷史的論著,向中國讀者客觀、系統(tǒng)地闡述了朝鮮—韓國文學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國內朝鮮—韓國文學研究的空白。韋先生的文學研究始終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在一系列論文的基礎上,為韓國的漢文文學做了科學的定位。

可以說,這一時期,中國學者對韓國漢文學作家、作品的研究范圍較廣,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出現(xiàn)了一些論文總集和專著、教材。譬如,許文燮、李海山教授編寫的《朝鮮古典作家作品研究》(延邊人民出版社,1985年)、許文燮教授的《朝鮮文學史(古典部分)》(遼寧民族出版社,1985年)等。這些著述的出版,一方面為大學的專業(yè)教學提供了較完整的教材和參考書;另一方面還首次出現(xiàn)了單個作家作品的專門研究。

這一時期,也有不少單篇學術論文問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一是單個作家作品研究。譬如,許文燮教授的《論金時習及其創(chuàng)作》(《延邊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等。二是作家與文學交流關系研究。譬如,楊昭全教授的《明清時期中朝文學的交流》(《外國文學》,1984年第2期)等論文,主要以考證的方式研究了韓國古代作家以及中韓文學交流的事實關系。但這些論文大多流于淺層次作家、作品研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上是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中國對韓國漢文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研究者對韓國漢文學的閱讀量較少,理解也比較膚淺,因而只能進行較為淺層次的學術研究。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有所變化。

這一時期比較值得一提的研究成果是1982年發(fā)表的中國最早研究韓國漢文學的碩士學位論文,即李巖的《李奎報詩研究》和蔡美花的《樸趾源小說的近代因素研究》,這兩篇論文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的韓國漢文學研究開始關注作家、作品的深層內涵。

第二研究階段: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是中國韓國漢文學研究的高速發(fā)展時期。其標志是,出現(xiàn)了大量學科性較強的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金柄珉教授的《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0年)、韋旭升教授的《中國文學在朝鮮》(花城出版社,1990年)、李巖教授的《朝鮮李朝時期實學派文學觀念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金寬雄教授的《朝鮮古典小說敘述模式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1年)、蔡美花教授的《高麗文學審美意識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年)、金虎雄教授的《在滿朝鮮人的文學研究》(韓國國學資料院,1997年)、許輝勛教授的《朝鮮神話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年)等。

金柄珉教授的《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0年)作為國內研究韓國文學的首篇博士學位論文,以朝鮮北學派文學研究為主,系統(tǒng)研究了其開放的近代文明意識,并綜合運用西方現(xiàn)代主義批評方法來分析朝鮮北學派文學,著述研究深入、系統(tǒng)而全面。

蔡美花教授的《高麗文學審美意識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年)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朝鮮民族審美意識的學術專著,通過細致分析高麗時期的詩論,系統(tǒng)地研究了朝鮮民族文化深層心理結構以及高麗文學的審美意識、審美心理結構、審美思維方式、美學追求等諸多問題。

可見,這一時期中國的韓國漢文學研究者開始擺脫單一的作家、作品研究,轉而將韓國的作家、作品置于韓國社會宏大的文化語境中以挖掘韓國文化的深層內涵。

另外,這一時期也出版了其他優(yōu)秀的研究著作。譬如,金柄珉教授與金寬雄教授合編的《朝鮮文學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學》(延邊大學出版社,1994年)、李海山教授的《朝鮮漢文學史》(延邊大學出版社,1996年)、文日煥教授的《朝鮮古典文學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等。

就論文而言,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出現(xiàn)了真正有學術價值的中韓文學比較研究的學術成果,并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其特點之一是,研究者開始開展中國文學與韓國文學之間的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譬如,陳周漢教授的《晚唐詩與崔致遠》(《外國文學》,1990年2期)、許輝勛教授的《道教的東漸與朝鮮古典文學之三種流向》(《延邊大學學報》,1994年)、柳基榮教授的《蘇軾與韓國詞文學的關系》(《復旦學報》,1997年)、王曉平教授的《唐明小說與金時習的<金鰲新話>》(《延邊大學學報》,1997年)等論文都體現(xiàn)了這種新的研究動向和趨勢。同時,中韓文學比較研究有逐漸發(fā)展為中韓日三國文學比較研究的趨向。

其特點之二是,中國學者對韓國漢文詩論的研究占整個韓國漢文學研究的比例越來越大。據初步統(tǒng)計,在這一時期所發(fā)表的200多篇研究韓國漢文學的論文中,有關詩論方面的論文達到80多篇,占這一時期所發(fā)表論文總數(shù)的近一半??梢哉f,這與這一時期中國韓國文學研究者學術理論水平的提高分不開。其中,張伯偉教授的《韓國古代漢詩總說》(《文學評論》,1996年)、馬金科教授的《<六一詩話>與高麗詩話<破閑集>之比較》(《延邊大學學報》,1992年)、溫兆海教授的《“味”——高麗時期重要詩學范疇初探》(《韓國詩話研究》,1997年)等都是韓國詩話研究中頗有影響力的論文。尤其是,由任范松與金東勛教授共同主編的《朝鮮古典詩話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1995年),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韓國古代詩話的思想文化背景、詩話的產生與發(fā)展以及詩話的主要內容。

第三研究階段:21世紀以后。這一時期是中國對韓國文學研究的成熟時期。其標志是,在繼續(xù)深化中韓文學關系研究的同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崔雄權教授的《朝鮮朝中期山水田園文學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金柄珉教授主編的《韓國文學的比較文學之觀照》(韓國國學資料院,2001年)、李巖教授的《中韓文學關系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徐東日教授的《李德懋文學研究》(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3年)、金寬雄與金東勛教授主編的《中朝古代詩歌比較研究》(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5年)、馬金科教授的《朝鮮古代詩學對中國江西詩派的接受》(民族出版社,2006年)、徐東日教授的《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中華書局,2010年)、蔡美花與趙季教授合編的《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等。

徐東日教授的《李德懋文學研究》(被評為2004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把李德懋置于中韓文化和文學交流的大背景中, 通過詳實的文獻考證以及深入的作品分析,“全面考察了中國文學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其民族化的過程, 有創(chuàng)意地揭示出李德懋在中韓文學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110)徐東日教授的另一部著作《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分多種文化因子(人物、風俗、建筑、市肆、服飾等),對韓國人的“使華錄”作品進行了“虛實相間互補”[2](171)的系統(tǒng)研究,從而全面勾勒了朝鮮朝使臣眼中明代、清代的中國形象及其嬗變軌跡。

這一時期中國對韓國漢文學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表現(xiàn)之一在于,重視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譬如,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的《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趙季教授的《足本皇華集》(鳳凰出版社,2013年)、趙季教授的《明洪武至正德中朝詩歌交流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等。

其表現(xiàn)之二在于,運用比較詩學的研究方法對韓國文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研究。譬如,徐東日教授的《天真:李德懋的詩歌本質論》(《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鄭日男教授的《樸齊家詩論及其詩歌研究》(民族文學出版社,2006年)、蔡美花教授的《朝鮮古代詩論的審美思維方式》(《東疆學刊》,2010年第1期)等。

其表現(xiàn)之三在于,運用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韓國漢文學進行闡發(fā)研究。譬如,金柄珉教授的《論樸趾源小說<虎叱>的原型意蘊——以老虎的形象分析為中心》(《東疆學刊》,2002年)、牛林杰教授的《韓國開化期文學與梁啟超》(博而精出版社,2002年)、金健人教授的《韓國天君系列小說與中國程朱理學》(《外國文學評論》,2003年第2期)、翁敏華的《中日韓戲劇文化因緣研究》(學林出版社,2004年)、許輝勛與禹尚烈教授的《中韓民間文學關聯(lián)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年)、劉艷萍教授的《姜敬愛與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之比較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2010年)、吳敏教授的《民族主義的自我觀照: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韓國敘事研究》(國際作家書局,2010年)等。

其表現(xiàn)之四在于,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的研究思路進行他國形象研究。譬如,著作有楊昕的《<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4月)等。論文有徐東日教授的《朝鮮朝燕行使臣筆下的紫禁城形象》(《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樸玉明教授的《東方主義視角下的韓國女性形象建構》(《東疆學刊》,2015年第2期)、張英美教授的《20世紀30-40年代初來華朝鮮文人詩歌中的“北方”形象解讀》(《東疆學刊》,2015年第3期)、金昌鎬教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韓國人形象》(《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年)等。

二、中國對韓國漢文學的總體認知及其產生認知偏頗的原因(一)中國學界對韓國漢文學的認知,歸納起來共有三種,其中既有較全面的認知(雙源并流),有較普遍的認知(變異與互動),也有較為偏頗的認知(單向傳播與處于邊緣化)。但這些都體現(xiàn)了目前中國學者對韓國漢文學認知的不同。

具體而言,對韓國漢文學認知較為偏頗的現(xiàn)象大多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韓國漢文學研究初期,大部分集中在剛剛接觸韓國漢文學的初學者。他們普遍認為古代中韓文學的交流僅僅是一種單方面的影響關系,認為韓國文學無論是其文學語言、文學體裁、文學思想、文學思潮、文學流派還是文學表現(xiàn)手法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中國文學全面、深入而持久的影響,而韓國文學自身卻缺乏獨特的文學語言、文學體裁、文學思想、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因而韓國漢文學是中國文學具體而微的一個模型。所以他們主張進行單方面的影響研究,不認同韓國文學具有相對獨立的文學體系,更是無視韓國古代文學對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對韓國漢文學認知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遍布于大多數(shù)中國學者當中。他們認為,韓國漢文學在對中國文學的仿效過程中,也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并存在著雙向回流的現(xiàn)象。他們認識到,韓國的漢文學在接受中國文學的影響過程中,也時時結合自身的民族文化,經歷了一個“韓國化”的發(fā)展過程,從而出現(xiàn)了比如“夢游錄小說”“擬人傳記體小說”等文學樣式。但由于受到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限制,所以在使用漢字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韓國作家就較難完整、真切地用漢文表情達意,最終也無法全方位地接受中國文學,導致韓國漢文學難以真正達到甚至超越中國文學,只能始終跟在中國文學后面。

對韓國漢文學認知較為全面的現(xiàn)象只局限在少數(shù)具有比較視域的學者身上。他們認為,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鄰,同屬于“漢字文化圈”。中國古代文學與朝鮮半島文學之間存在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復雜現(xiàn)象。兩國文學盡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處,但在其表現(xiàn)的內涵上卻都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的鮮明特征,因而研究兩國文學實際上也是在研究兩國不同的文化。韓國漢文學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推動下持續(xù)發(fā)展起來的,無論是文學理論、詩歌、小說還是散文、戲劇,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中國文學的深刻影響。正因如此,我們在談到韓國漢文學時,就不能不談到中國文學對韓國漢文學的影響關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就韓國漢文學本身而言,本土國語文學與外來的中國漢文學都是韓國漢文學的源頭,而這兩者又互為補充。這足以證明,韓國古代的文學家長期以來致力于將中國文學融入本國文學之中,從而實現(xiàn)了本民族文學的持續(xù)變異、創(chuàng)新以及對中國文學所產生的回饋,其漢文學有其獨特性,這又充分體現(xiàn)了朝鮮民族不凡的包容胸懷與創(chuàng)新意志。

(二)中國對韓國漢文學產生認知偏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語言文化的局限、研究目的使然、先驗的韓國認識,這些都帶有普遍性,都屬于思想觀念上的問題。

一是受到語言文化的局限。因為韓國語是小語種,所以學習韓國語的人數(shù)不多,即使有人學習,也主要從事語言交流、文字翻譯,其從事的專業(yè)也大多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而從事文學者較少。即便是從事文學研究,也因為文學語言的多義性而很難準確、全面地把握其寓意。正因如此,很多研究者閱讀的都是別人已經翻譯好的文學文本和研究著述、研究論文,因而多采用第二手資料,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韓國漢文學正確而全面的把握。

二是大多數(shù)學者單純地強調中國古代文學對韓國古代漢文學的影響關系,將研究精力集中在接受中國文學影響較多的韓國作家、作品上,喜歡運用研究中國文學作品的經驗與模式來審視韓國漢文學作品,因而其研究結論雷同的較多。殊不知,即便朝鮮漢文學作品在用典、辭藻、情節(jié)、人物、地點等方面都實現(xiàn)了中國化,但由于其作者的他者思維、視野都有所不同,也必然導致其混種性的文學特質,這是韓國漢文文學文本生成的文化因子,也是其歷時性的文學存在價值,而很多研究者卻對此關注得較少,這正是目前韓國漢文學研究的空白點與應當著力之處。

三是有明顯的先驗的韓國認知。即認為韓國的文化跟中國沒什么兩樣,好像韓國的文化都是由中國移植過去。抱有這種觀念的學者對韓國的文化了解甚少,有時近乎無知;對于韓國文化沒有充分了解,再加上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感,就會出現(xiàn)一種傲慢的態(tài)度。殊不知,停留在字面上的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是有巨大差距的,思想文化與行為文化也是不同的,不同區(qū)域民眾的思想不僅有很多不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不同。所以很多學者對中韓文學作品進行平行研究,因為沒有挖掘潛藏在不同國度社會底層(地窖或形而下)的行為文化寶藏,只能是進行所謂拼湊的羅列式的平行研究。即,先講一些中國文學,然后再講一些韓國漢文學,最后簡單地比較一下兩者的同異點,根本沒有深入兩國文化的內在意蘊。

三、糾正認知偏頗的對策

(一)徹底改變過分強調韓國漢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構型的觀念,要從朝鮮半島“言說”的實際狀況出發(fā),追溯其漢文“書寫”是如何從很少人把持著的神秘技藝演變?yōu)槭咳双@得社會身份與等級的工具的;還要探討在漢文學成為中國人重要的人文教育的背景下,韓國文化究竟是通過采取哪些決定性的步驟,才使得漢文學成為朝鮮半島上幾乎唯一的文明載體。由此,研究韓國的漢文學,不僅要研究以一系列作家、作品組合起來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漢文學,而且要在廣闊的韓國文化的語境中,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宏觀勾勒出韓國漢文學生成、演變、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并著意探明漢文學在朝鮮半島能夠生根、開花的文化基礎,以及漢文學得以規(guī)范化并形成其獨特文學傳統(tǒng)的文學擔當者的作用。

(二)努力提升文化視野,以“跨”達到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韓國漢文學的目的。中國學者的韓國漢文學研究涉及到中韓跨文化研究的問題,這就需要營造文化對話的平臺,使中韓兩國文化實現(xiàn)“互認、互動、互證、互補”、[3](10)互鑒,因此,中韓“跨文化對話始終都應該是平等的對話、生成性的對話”。[2](10)而為了實現(xiàn)中韓之間的跨文化對話,就必須進行跨學科的溝通與研究,即從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視域多角度地研究文學。另外,因為中韓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是發(fā)現(xiàn)兩國、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通過自我文化自覺和對自我文化的超越,實現(xiàn)多元文化的共存與文化的多樣性,這就需要兩國學者通力合作。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國際合作研究獲得的他者視角,有時也要允許存在一些文化誤讀,因為文化誤讀作為他者文化的自我化或者新的意義創(chuàng)造,能夠提供文化本體的價值和本質。

(三)對朝鮮民族的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認知。朝鮮民族文化不同于中國漢民族文化的地方主要體現(xiàn)在其生活文化或行為文化方面,朝鮮半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營造了其獨特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與建筑文化,形成了基于其上的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民族信仰,塑造了朝鮮民族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國民性。朝鮮民族身上自古具有的仁愛、柔順、講禮儀、易以道御的天性與儒家“仁”“禮”“道(義)”的文化特質相吻合,因而朝鮮民族全盤接受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并形成了自己更加徹底的儒教思想,從而更加強調家族中心主義、官本位主義、緣分主義與尚文主義,構筑了基于科舉制度基礎之上的兩班制。所以,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朝鮮民族基于自身文化對于中國文化加以變異的客觀事實,才能真正準確地認知韓國文化和韓國漢文學。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大陸對韓國漢文學的研究有逐步深入的趨勢,但有些認知卻有不少偏頗,這種認知偏頗的形成原因比較復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否則將影響我們對韓國漢文學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會影響對韓國漢文學的正確定位。

參考文獻:

[1]蔡美花:《回顧與前瞻:中國學者對韓國漢文學的研究》,《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2]王立:《比較文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象——評徐東日教授的新著<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金柄珉:《東亞跨文化研究的歷史及其展望》,《東疆學刊》,2013年第4期。

[責任編輯張克軍]

猜你喜歡
研究現(xiàn)狀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與改革思路
海參人工育苗產業(yè)的現(xiàn)狀及展望
國內外約翰·斯坦貝克文學倫理學研究綜述
董榕及其劇作研究述論
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制度構建與完善
我國環(huán)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淺析電力系統(tǒng)諧波及其研究現(xiàn)狀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东平县| 华蓥市| 金平| 连城县| 前郭尔| 拉孜县| 长岛县| 五台县| 泗水县| 喀什市| 漳州市| 三亚市| 平山县| 桦甸市| 铁岭县| 太保市| 武山县| 阳原县| 宁武县| 五台县| 修文县| 福建省| 景德镇市| 井冈山市| 云和县| 阿荣旗| 凯里市| 济南市| 重庆市| 通渭县| 永吉县| 商丘市| 禄丰县| 闸北区| 海伦市| 台东县| 托克托县| 闽清县| 二连浩特市| 铅山县|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