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wèi)波+張志勇+李斌
摘 要:對建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進行回顧,研究認為: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今天,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經(jīng)歷了“社會本位”“學科本位”和“學生本位”的演進過程,貫穿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從分立到整合”以及“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的從脫節(jié)到互補”的經(jīng)驗和教訓。研究有助于摒除阻礙我國新體育課程理念深化改革的消極因素,確立人本、漸進、差異化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進而為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fā)展提供科學和完善的理念架構。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體育課程理念;基礎教育;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7)06-0089-05
Abstract: The authors reviewed and collate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up to toda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course of evolution of “society oriented”, “discipline oriented” and “student oriented”, and run through such basic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s that “instrument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developed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and that “society oriented and individual oriented developed from deviation to supplementation”.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us to get rid of negativ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deepened reform of the new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gradually progressed and differenti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and then to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concept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basic education;China
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演變進行梳理和反思,不僅可以挖掘出寶貴經(jīng)驗,摒棄不符合時代發(fā)展與要求的觀念,而且還可以使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存在形式與合理性獲得新的表達,進而為即將步入改革“深水區(qū)”的基礎教育新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1 課程理念歷史嬗變的反思與繼承
體育課程理念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和決定因素,沒有體育課程理念的指引,任何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定位、解釋或追求都是徒勞的、無意義的。近些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紛紛涌現(xiàn),有以“社會本位”為主的增強體質的體育課程理念,也有以“學科本位”為主的掌握運動技能的體育課程理念,還有以“學生本位”為主的快樂體育課程理念、成功體育課程理念、素質教育課程理念以及終身體育課程理念等,這些理念試圖從不同層面闡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本質或理想追求,力圖引領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變革和發(fā)展。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變遷不是出于改革者的一時腦熱,而是充分反映了我國當代社會發(fā)展對基礎教育體育的期待與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深遠的歷史意義??v觀20世紀世界教育發(fā)展史不難看出,“任何關于教育政策的討論都從提供社會和歷史背景開始,因為我們不能離開隨著時間流逝而伴隨的社會總體發(fā)展而孤立地理解教育。教育是為其社會目的服務的,所以教育理念亦將隨那些社會目的的變化而變化”[1]。由此,時代性或社會性作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提出或更替的重要原則和依據(jù)之一,要求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必須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反觀我國學校體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21世紀初體育課改的“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再到當下強調“運動技能掌握、責任擔當、健康生活、珍愛生命”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出臺,充分說明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無不是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觀念在學校體育教育的反映。
1.1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從分立到整合
建國之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大體上是多種指導思想并存交織的局面。從軍國民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開啟,到自然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后來居上,或是民族主義體育思想的勃興,實質上都是實用主義思想的產(chǎn)物。然而,新中國成立后在短暫允許各種體育思想、理論、流派、觀點闡發(fā)和碰撞外,出于政治原因和國家基礎體育事業(yè)的現(xiàn)實需要,同時也因當時軍國民主義學校體育思想和自然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不合時宜,我國選擇了“以蘇為師”的社會主義體育教育思想[2]。在這種背景下,引進了蘇聯(lián)體育專家凱里舍夫的體育教育理論,并幾乎照搬了蘇聯(lián)的《勞衛(wèi)制》。1954年國家體委、高教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發(fā)出指示:“著手試行體育正課改革”,“凡試行《勞衛(wèi)制》和推行《勞衛(wèi)制》預備級的學校,均應以《勞衛(wèi)制》及《勞衛(wèi)制》預備級為中心,把體育正課、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早操等有機統(tǒng)一起來。”[3]之后,因赫魯曉夫的政治風波,我國開啟了對蘇聯(lián)學校體育課程理念進行改造的新模式,并于1964年頒布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其中涵蓋了《學生體育鍛煉標準》,這也意味著正式拋棄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蘇聯(lián)《勞衛(wèi)制》。不難看出,這一時期基礎教育體育思想更多是一種“社會本位”的傾向,主要采用運動等級制度,實行僵化的運動訓練模式,強調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掌握,注重為生產(chǎn)勞動服務的體質增強,培養(yǎng)為國防服務的積極建設者和保衛(wèi)者等。不可否認,這些思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我國基礎教育體育的開展。然而,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打亂了我國基礎教育體育的正常推進,以極端政治化的方式扭曲了基礎教育體育的發(fā)展。勞動、軍事課代替體育課,學校體育場地和器材被占用或破壞等,這種以絕大多數(shù)非體育形式進行強制性的學校體育實踐,導致該時期的學校體育教學產(chǎn)生嚴重偏差。endprint
改革開放后,我國基礎教育體育開始撥亂反正、調整方向,期間各種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指導思想)開始涌現(xiàn),可以說隨著“文革”的結束,我國整個基礎教育也迎來了久違的“春天”,開始恢復和調整“文革”之前一些適合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理念,注重運動技能掌握和體質增強的體育課程理念等重新受重視。然而,由于歷史的慣性,在增強學生體質方面主要是靠競技體育運動技能的傳授。盡管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社會本位”色彩較之以前有所淡化,但注重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學科本位”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還是沒有真正關注學生的情感和興趣,造成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嚴重分離。據(jù)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日青少年體質聯(lián)合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指標大多數(shù)低于日本[4]。由此引起了又一輪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大討論,強調學生身體基本素質全面提高的“素質教育”體育課程理念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然而,由于我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固疾,致使“素質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一直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與此同時,一系列外來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也紛紛出現(xiàn),如培養(yǎng)學生終身從事體育能力和習慣的“終身體育”課程理念,強調學生通過體育獲得成功感受的“成功體育”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愉快情感體驗的“快樂體育”課程理念等。盡管這些新的體育課程理念有其理論先進性,但大多沒有與我國的基礎教育體育實踐緊密聯(lián)系,以至于很多觀念中看不中用,對現(xiàn)實的基礎教育體育實踐指導力不強,沒有從根本上遏制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的趨勢。
縱觀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看出從全面學習蘇聯(lián),到后來“左”傾思潮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扭曲,直到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生物體育觀或體質觀”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出現(xiàn),“工具合理性”一直是它的不懈追求。體育課程只是被看作客體工具,被技術化和物化,這樣所產(chǎn)生的后果便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主體的弱化或虛無化。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這種境況在改革開放后有所改觀;反對主客二元的分離、反對工具理性的“飛揚跋扈”,提倡人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開始出現(xiàn),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也開始學習日本、美國、歐洲等發(fā)達國家理念。同時,因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強調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三維健康觀”也開始出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傳統(tǒng)“生物體育觀或體質觀”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已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訴求,相反,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注重學生個性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應運而生[5]。按照這樣一種理念,在基礎教育體育中強調“人”的因素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種深層次的人文關懷,這是在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方面對“物”的全面超越,也是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深刻轉型。
1.2 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從脫節(jié)到互補
基礎教育體育塑造的不僅是個體的人,更是社會化的人。在體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貫穿著個體本位發(fā)展與社會本位訴求之間的張力,二者不可偏廢,要兼而顧之。其一,現(xiàn)代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不應單純追求所謂的“社會本位”和“學科本位”的超個體需求。盡管這種體育課程理念把握住了社會運行的脈搏和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與社會需求和學科自身發(fā)展保持著一定相同的節(jié)奏和步調。譬如,新中國成立初期引進改造階段,國家對學校體育的功能定位是增強學生體質,為國家的生產(chǎn)建設和國防服務。這一時期國家剛剛建立,國民體質水平不高,生產(chǎn)基礎很薄弱,百廢待興。因此,基礎教育體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以便日后更好地建設祖國。另外,緊隨其后的“學科本位”體育課程理念,盡管在強調學科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方面有自身的優(yōu)勢,但是,這種理念也造成了體育學科內容脫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窘境,體育教學變成了身體的形式化模仿與機械化操練??梢娫撾A段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缺點也很明顯,以社會、國家需求和學科的自身邏輯為主要關注點,而對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卻一定程度被忽視。這也意味著,一個好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應該在力圖協(xié)調“目的”與“工具”統(tǒng)一的基礎上,著重關注體育課程的“目的合理性”。
當然,這種“目的合理性”不能解決以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但為傳統(tǒng)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生長點”。比如20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一系列體育課程理念(終身體育、成功體育、快樂體育等)的漸次登場就是很好的例證。其二,現(xiàn)代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應該因人生存場景的改變尋求新的思路,譬如對“人本主義”價值取向的嘗試。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較之以前有了極大提升,然而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其中之一就是學生體力活動的顯著減少和健康狀況的不斷下滑,表現(xiàn)為肺活量的降低、耐力素質的一落千丈、近視率顯著增加和肥胖兒童的比例居高不下等,沖擊著教育改革者的敏感神經(jīng)[6]。在此背景下,2001年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教育部啟動了“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期間,《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經(jīng)過不斷推廣、試驗、修改和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版)在2011年終于問世。從文本上看,它是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深化和推進,同時也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體育課程理念與時俱進的現(xiàn)實反映。突破窄化的“生物技能體育觀”并轉向生物、心理、社會的三維“體育健康觀”,關注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情感體驗和責任擔當,注重學生運動技能和安全保護能力的提高,聚焦學生“健康生活,珍愛生命”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等,這些都迎合了新世紀國家、社會和家庭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時代期許。
應該說,伴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yè)革命的興起,尤其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過去單一“科學”與“人性”二元價值尺度非此即彼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已無法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尤其是二戰(zhàn)結束以來世界各國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多元期待和訴求,迫使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嘗試尋求兩者的交融點,進而擺脫過去由各種單向度的學校體育期待所造成的體育課程片面化的價值標準、立場與方法[7]。在此意義上,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不再是各要素間的單元式拼加,而是要素間的有機整合與共同進化?;A教育體育課程由此走向開放、走向生成,國家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強調不再過多地偏向體育“三基”知識的掌握,而是更加關注人的身體、欲求、心靈和精神等內在構成本身的轉變。其實,21世紀以來我國倡導的“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以及當下剛剛出臺的強調“運動技能掌握、責任擔當、健康生活、珍愛生命”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就是對此理論不斷深化與推進的最好詮釋。endprint
2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體育課程理念的優(yōu)化與完善是未來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的引導力量,也是從深層次推進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促進體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重要支撐。基于此,面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更新和發(fā)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創(chuàng)新和完善現(xiàn)有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
2.1 堅定深化人本的改革立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從“社會本位”到“學科本位”的偏移,再到“學生本位”的變化,體現(xiàn)著歷代體育人對體育課程理念的不懈追尋,也成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焦點。無須諱言,當下基礎教育的新體育課程理念在一種程度上確實克服了以前“社會本位”“學科本位”的體育課程理念的弊端,完成了由“物”到“人”的歷史性轉變。譬如,2011年修訂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應包括“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基本內涵[8]。還有2016年9月由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中心發(fā)布的有關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6個方面,其中在“健康生活”方面強調要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生價值,要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要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要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9]。不難看出,學校體育不僅要關注和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更要重視和培養(yǎng)通過學校體育形成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即“體育核心素養(yǎng)”[10]。這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訴求,更是對近30年來素質教育中基礎教育體育存在問題的反思和改進。如此,“人”的意義被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這應該是我國基礎教育體育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必將深遠地影響今后幾十年我國基礎教育體育甚至社會體育的發(fā)展。
2.2 堅持漸進式的改革
毫無疑問,最近推出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并非盡善盡美。事實上,21世紀出臺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或困惑。如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4項基本論述都面向學生,這本無可厚非,因為堅持“以人為本”是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梢哉f,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的體育教育應該是“一種意義豐滿并維系人之批判力、想象力和同情力的成人行動”[11]。但是,反觀以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太多“目中無人”,是否有“矯枉過正”之嫌亦或步子太大?對此有學者指出,這種“大破大立”“重起爐灶”“范式轉型”等非此即彼的基礎教育新體育課程理念,不是建立在對以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學習、借鑒、提升的基礎上,而是對其進行替換、打倒和重建。類似的評論還有很多,不過其客觀公正性值得商榷。但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盡管新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中心,卻有意無意地輕視或忽略以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強調的跟科學密切相關的體育認知知識的重要性,這就是一個比較大的硬傷。對此,我國一些體育學者就毫不避諱地提出質疑:“難道過去體育大綱時代的‘三基學習就完全錯了?學生增進健康沒有體育學科科學知識的指引是否行得通?”[12]這種質疑可謂發(fā)自肺腑,用心良苦,因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畢竟不是風風火火搞運動,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事實上,沒有體育科學知識的指引,學生增進健康以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等目標可能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這方面,國外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比如,日本在體育教學新學習指導綱要中就明確提出“把身心看作統(tǒng)一體,通過合理的運動實踐對健康、安全和有關運動的理解,培養(yǎng)一生有計劃地享受運動的素質和能力,同時謀求培養(yǎng)、保持和增進健康的實踐能力和提高體力?!卑拇罄麃喸诮】蹬c體育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使其成為有體育知識、理解力和運動技能的人,能夠健康、安全、積極地生活?!奔幽么蟮捏w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所有孩子能夠掌握體育知識、發(fā)展動作技能、養(yǎng)成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些將有助于孩子們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盵13]因此,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在強調體育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絕不可跟過去體育“三基”知識的傳授完全剝離,否則,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實現(xiàn)就會落空。
2.3 走差異化改革之路
反思我國基礎教育體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歷程,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僅僅注重學生一般體質的增強和體育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這種注重大多還是建立在整齊劃一、機械操練基礎上的簡單模仿,對于那些“吃不飽”或“吃不消”的學生則基本上是無差別對待。因此,“關注學生個體發(fā)展差異性”是基礎教育新體育課程理念的重要組成。這一理念打破了當前很多學校體育流水線式的普遍教育模式,為多元化、開放化的體育教學路向開辟了一塊更加“成人、為人”的園地。但是,僅僅承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還不夠,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是還要關注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個體歷史連續(xù)性與變異性。就是每個學生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初學體育時的起始狀態(tài),還體現(xiàn)在平時的體育學習過程中和最后的體育學習結果上。綜上可知,未來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在關注“學生個體發(fā)展差異性”的基礎上,除了承認差異、發(fā)展個體的特長使學生群體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統(tǒng)一性外,更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體育認知、運動興趣等在學習體育的時間維度(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上是否被阻斷或延伸[14]。
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經(jīng)歷了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從比較注重單一的體質速成,到對運動技能和體質的關注,再到“身心并舉”的素質教育理念的嘗試,最后到“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指導思想的落實以及強調“運動技能掌握、責任擔當、健康生活、珍愛生命”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出臺,無不昭示著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的演進與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和永遠正確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總是和社會大環(huán)境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新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就需要結合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人們不斷增長的體育和健康需求,不斷地修正和超越、不斷地充實和革新,將人本的、漸進的、差異化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理念不斷滲透到具體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從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BENJAMIN L. 教育改革——從啟動到成果[M]. 項賢明,洪成文,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羅時銘. 當代中國學校體育的流派與爭論[J]. 體育學刊,2015,22(6):30-32.
[3] 張興生,陳福亮,楊劍. 新中國學校體育課程理念的變遷軌跡[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5):106-107.
[4] 武海潭,季瀏. 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范式的流變——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審視[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6):112-113.
[5] 張細謙. 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價值選擇[J]. 體育學刊,2013,20(2):49-51.
[6] 李啟迪,邵偉德. 體育教學基本理論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7] 郝德永. 超越左與右:課程改革的第三條道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8] 張振華. 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與實施策略[M]. 合肥: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9] 柴葳,劉博智. 六大素養(yǎng)樹立學生成長“標桿”[N].中國教育報,2016-09-14(01).
[10] 楊文軒. 論中國當代學校體育改革價值取向的轉換——從增強體質到全面發(fā)展[J]. 體育學刊,2016,23(6):5-6.
[11] 韓升. 和諧話語的政治哲學建構——以西方共同體主義為中心[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 高嶸,張建華,毛振明. 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74-77.
[13] 張建華,高嶸. 國內外體育課程發(fā)展與改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4] 卜玉華. 課程理念的歷史透視與重建[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9(3):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