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在中國文藝演出史上,濟南素有“曲山藝海”的名頭?,F(xiàn)代化進程中,濟南人對文藝的追求一度衰減,而今來自愛爾蘭的國寶級舞劇“大河之舞” 再度引發(fā)全城熱戀,一票難求。
不同于物質需求的即時性、明確性,文化需求往往處于無意識的潛在的模糊狀態(tài),具有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的特點和“黏性”習慣效應。文藝需求和審美的黏性效應正在影響著濟南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
“一家人專門從外地趕來看《大河之舞》,卻買不到票,投訴到我們這兒,質問‘票去哪兒了?!睗稀洞蠛又琛费莩銎眲罩行脑拥揭粋€“投訴電話”。
面對詰問,工作人員無奈地拿出票務信息,給出答案:《大河之舞》部分價位的入場票半個月前即已售罄,只剩零余散座。
《大河之舞》的主辦方前幾天接待了幾位前來探班的“河粉”,隨便聊了兩句,發(fā)現(xiàn)“河粉”對演出細節(jié)了如指掌,其中兩位還與演員探討起舞步技巧?!拔覀冎酪欢〞艿疥P注,卻沒想到濟南觀眾如此熱情又專業(yè)?!?/p>
一票難求,是《大河之舞》受歡迎程度的注腳,也是濟南人在文化娛樂需求的呈現(xiàn)。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00元,比2013年增長38.7%,年均增長11.5%,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費支出高2.5個百分點。而濟南人的消費需求正在由“吃穿住用”向“安享樂知”轉變,也就是“安全、享受、娛樂、求知”。
濟南人的審美進階:既保有鼓掌的熱情,又努力擺脫審美奴性
如果我們梳理濟南的文藝演出市場演進,可以發(fā)現(xiàn),2013年之前的濟南文藝演出市場一直不溫不火,歷山、山東和百花劇院演出寥寥,每年引入全國性重大文藝劇目不過數(shù)十臺,且多為京劇,境外演出更是罕見。本刊之前的采訪中,在濟南搞劇場都是“實驗”和“理想”,收支平衡已是驚喜。
2013年是一個轉折點。那年秋季,全國第十屆藝術節(jié)在濟南舉辦,90余臺專業(yè)舞臺藝術精品劇、8臺境外經(jīng)典劇目、轟轟烈烈的“歐美經(jīng)典畫展”繽紛上演。
未曾如此密集品嘗文藝甘霖的濟南人,以極大的熱情為十藝節(jié)捧場。當時有家媒體略顯“毒舌”地描述道:省博物館門口等待欣賞達芬奇原作的人群“堪比春運”,人人像“趕大集赴廟會”一樣看劇目,知識階層像“盼過年一樣盼演出”……這家媒體得出的最終結論是,濟南人“愛鼓掌”源自內心對文化演出的渴求,文藝狂歡則源自供給的不足。
“十藝節(jié)”之后,濟南的文藝演出市場開始升溫。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文化政策扶持演藝市場,各類場館也開始為演出商提供便利。幾年之后的今天,濟南已經(jīng)形成常態(tài)化、大眾化的演出市場,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演出,滿足不同需求。
北京紅馬傳媒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經(jīng)理于家禾主管大麥網(wǎng)在濟南的業(yè)務,他表示:“濟南的城市屬性決定了觀眾對于演出需求的多元化,除了在全國都很火爆的明星演唱會,鋼琴類音樂會等演出對于濟南觀眾的吸引力也比較強,也很受歡迎;再有就是精品兒童劇項目,諸如像‘巧虎系列兒童劇等?!?/p>
相關數(shù)據(jù)印證了他的觀點。據(jù)中國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2016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音樂會觀眾人數(shù)在2016年達到627.73萬人,較2015年增長14.65%,增長速度在話劇、演唱會、戲曲等所有演出產(chǎn)品類型當中位居第一;票房收入在2016年也達到12.79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9.13%。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濟南人仍然“愛鼓掌”。
九月底,陜西人藝攜話劇《白鹿原》來到濟南,省會大劇院將演藝廳三層全部開放,仍然座無虛席。在三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后,現(xiàn)場觀眾久久站立鼓掌致意?!肮恼啤眰鬟f出的是濟南人對優(yōu)秀作品和演藝人員的尊重;而當遇到仍有上升空間的作品時,“鼓掌”則變成一種寬容和鼓勵。在某個小劇場演出時,一位年輕演員因忘詞而延宕了演出節(jié)奏,觀眾則以輕盈的掌聲緩解他的尷尬和緊張情緒。
這是濟南人的可愛之處:審美進階的過程中,既保有鼓掌的熱情,又努力擺脫“粉絲”的精神奴性,不被藝術家名頭和作品內容牽引,接受內心升騰起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娛樂時代做精致的觀者
濟南素有“曲山藝海”的名頭。
民國初期的濟南曲壇,南詞北曲薈萃,高手名家云集?!氨本W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是傳統(tǒng)曲藝界流傳已久的一句老話。就是說,北京是說書唱戲捧逗相聲的百年老店,要學看家本領真功夫,只有往京城里跑,學成之后就要上天津衛(wèi)操練長長膽氣,要是再能蹚過濟南府“曲山藝海”這片江湖深水,也就可以穿州過府,南下江南,奔走寧滬蘇杭了。
拍紅的巴掌,文化的廟堂?!扒剿嚭!惫倘恍枰嗄瓿练e的藝術氛圍,更需要懂行的觀眾。他們既是文藝作品的欣賞者,也是批評家,這是一個雙方互相打量、互相促進的過程。
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濟南人對文藝的追求一度衰減,而今再度撿拾,則需要一個過程。
在前不久的一場京劇演出中可以發(fā)現(xiàn),要博得觀眾的掌聲(因為已經(jīng)多年不喝彩了,以致許多觀眾甚至不懂得應該在什么節(jié)骨眼兒上喝采,于是雙方就很難通過感情交流而提高演員的勁道),唱文戲必須拉長腔或者翻高音,演武戲則要靠好幾個“鷂子翻身”、連連“劈叉”或者“摔僵尸”,因為許多觀眾連什么是有韻味的唱,哪樣才是邊式的武功都未必明白,遑論什么字唱或念“倒”了,哪一個招式不合規(guī)矩,或者哪一場開打未臻完美了。
另一方面,觀眾也許不會因為害怕司馬懿殺進空城而為諸葛亮擔心,也不必揣摩楊貴妃醉酒唱罷“去也去也”之后心情如何,但觀眾卻能夠通過舞臺上的表演,領略一個眼神、兩片水袖、四面靠旗,幾段唱腔所散發(fā)出的魅力和蘊藏著的奧妙,這又同時構成了大眾化娛樂和審美。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幼稚的時代??萍几咚侔l(fā)展,信息傳播前所未有的迅速且精準,文藝寬度有余,縱向卻缺乏厚度。主流消費群眾不能理解或者疲于思考文藝作品的內涵,把精致當空洞,將粗鄙作有趣。
好在總有人想要保持內心的榮耀和驕傲。來自山東省會大劇院的數(shù)據(jù)顯示,成立四年,這里舉辦各類演出及活動1196場,迎來了中外藝術家45000人次,共有70萬人次的觀眾和游客分享藝術帶來的喜悅和感動。很多指揮家獨奏家在演出后紛紛表示,省會大劇院音樂廳是他們在中國巡演中遇到的最好的音樂廳;比起硬件,更加讓他們驚訝和感動的是濟南觀眾的“專業(yè)”和熱情,曲目演奏現(xiàn)場令人驚奇地安靜,掌聲和歡呼都恰到好處。
相關調查顯示,濟南的文藝演出愛好者群體規(guī)模正在增長。同時,濟南觀眾可以接受的演出門票價格比較分散,但從總體來看接受能力并不很低,人們對演出活動的市場價值是肯定的。總之,濟南居民有一定的演出消費意愿和消費承受能力,且有改變濟南演藝消費市場消費現(xiàn)狀的動力。其中年輕人,特別是高知識層次、高收入人群演出需求比較集中。
記者想起前不久的西班牙薩克斯風四重奏演奏會。開始之前,主辦方舉辦了一個薩克斯風普及分享會,主持人向聽眾介紹薩克斯風的構造和演奏特點,也梳理這種樂器的“成名史”。現(xiàn)場最活躍和求知欲最強的是一群孩子,他們問題良多,讓許多不好意思提問的成年人也受益匪淺。
近百年前,北大首任校長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要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畫家徐悲鴻的第三子、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慶平也曾談到個人感受:1980年代,赴歐洲求學的徐慶平首入盧浮宮,遇到一群七八歲的法國孩子。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一間建筑模型展廳。徐慶平聽到老師說:“孩子們你們要仔細看,然后講講希臘羅馬式建筑與哥特式建筑有哪些不同的美感?!?/p>
頗受震動的徐慶平在那一刻堅定了致力于藝術教育的決心。他在《西方藝術史》的序言中寫道:“我深切感到,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而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審美,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是一個有缺陷的人?!?/p>
百年后的今天,“美育”不止存在于朱光潛等美學大家的著作中,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中國的教育系統(tǒng),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美育課程已進入校園,被更多的學生接受。
正如那些聆聽薩克斯風的孩子,他們正成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致的觀眾:“我不能低頭,向任何東西,即使是時代的淺顯也不能阻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