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筱
摘 要: 英譯漢的最大障礙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層結構的差異,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來指導英語結構向漢語結構的轉換。即從詞匯、短語和句子等微觀層面著手,完成形合向意合轉換,被動向主動轉換,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換和主語突出向主題轉換。
關鍵詞: 翻譯轉換;差異;英譯漢
一、翻譯轉換理論介紹
翻譯的過程就是指把源語轉換成目的語的過程,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要了解原文和譯文這兩種語言的基本句式結構,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清楚它們之間的句式轉換的規(guī)則。而在翻譯轉換過程中,最大障礙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層結構的差異,即翻譯時,原文的意思翻譯正確,卻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閱讀時不通順自然。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來指導英語向漢語的轉換。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專著《翻譯的語言學理論》(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翻譯轉換”這一概念。他借用了韓禮德的系統(tǒng)語法及其對語言“層次"的分類來說明翻譯轉換現(xiàn)象,將語言分為語法和詞匯兩個層次,對單位、結構、類別和系統(tǒng)四個語法范疇進行了闡述(穆雷,1991,PEl52—153)。卡特福德認為,語言交際性功能的發(fā)揮是通過不同的層次和級階實現(xiàn)的,有必要在進行翻譯實踐時進行翻譯轉換。翻譯轉換可分為層次轉換(1evel shifts)和范疇轉換(category shifts)兩種(Catford,1965,PP.141.147)。層次轉換發(fā)生在語法和詞匯兩個層次上,兩種語言在時態(tài)、語態(tài)、語義等方面進行翻譯轉換。范疇是指語法中的詞性以及性、數(shù)、格、體、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等的各種變化。據(jù)此,范疇轉換又被分為結構轉換(structure-shifts),類別轉換(class.shifts),單位轉換(unit.shifts),內部體系轉換(intra-system shifts)。
翻譯轉換理論正是從詞匯、短語和句子等微觀層面著手,解決了英語與漢語翻譯轉換出現(xiàn)的問題,完成形合向意合轉換,被動向主動轉換,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換和主語突出向主題轉換。
二、翻譯轉換
(一)形合向意合轉換
漢語是以意合(hypo taxis)為主的語言,不借助形態(tài)和形式詞,只借助詞語與句子包含的意義與邏輯順序而實現(xiàn)連貫;英語是以形合(parataxis)為主的語言。它借助詞匯和形式手段來來實現(xiàn)詞與詞間、短語間和句子間的連接。
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中的單位轉換指可以指導英譯漢過程中形合向意合的轉換。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將語言分為詞素,單詞,短語,從句,句子五種單位,單位轉換即在這五個單位間轉換。譯者可依據(jù)具體情況靈活的在不同等級間選擇合適的翻譯單位,例如一個英語單詞可譯成一個漢語短語,一個英語短語可譯為一個漢語句子或一個英語從句可譯為一個漢語短語或詞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沒有拘泥英文的形合句法,生搬硬套。而是要按照漢語表達習慣進行單位之間的轉換,適當?shù)剡\用意合句法代替形合句法,
例1:One of the earliest monographs suggesting that obesity is a disease was published in 1760 by M. Flemyng, a Dutch doctor, who said that corpulence may be reckoned as a disease that has a tendency to shorten life.
譯文: 一些專題著作最早提出了肥胖是一種疾病的觀點, M.弗萊明,一位荷蘭醫(yī)生,在1760年發(fā)表的專著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肥胖可以算作是疾病,使人壽命縮短。
這個英文原句含有大量信息,結構復雜,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把密集的長句拆分開來,變形合為意合。具體做法就是在卡特福德的單位轉化理論指導下,在詞素,單詞,短語,從句,句子這五個單位之間進行轉化。將“the earliest monographs suggesting that obesity is a disease”這一短語譯為“一些專題著作最早提出了肥胖是一種疾病的觀點”,實現(xiàn)了短語向句子的轉換,如果將定語從句“who said that corpulence may be reckoned as a disease that has a tendency to shorten life”強行放在修飾的中心詞“doctor”,前,不符合漢語意合的特點,因此將這一從句轉化為一個單獨的句子“他認為,肥胖可以算作是疾病,使人壽命縮短?!备蠞h語的行文習慣。
(二) 被動向主動轉換
卡特福德認為,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生于統(tǒng)一語法層次上的語言結構的變化稱為結構轉換。結構轉換其實就是語言結構上的變化,它可以發(fā)生在所有等級上,其中最常見的結構轉換是主動與被動語態(tài)轉換。
與漢語相比,英語句式頻繁地使用被動句,一是因為英語有形態(tài)上的變化,動詞本身具有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被動的表達缺乏形態(tài)標志,不明顯。二是源于中西方思維的差異,中國人崇尚“以人為本” ,注重個人的感受,認為人起主導作用因此多采用主動語態(tài)。而西方人講究主客體對立,重視邏輯。因而在英語句子中強調物時則常用被動語態(tài)。語言運用要求體現(xiàn)客觀性和普遍性,避免使用人稱作主語,因而出現(xiàn)大量被動句。譯者翻譯時,根據(jù)漢語的表達方式,在結構轉換理論的指導下完成被動向主動的轉換。
例1. For example, in diagnosing measles, rheumatoid arthritis, or hepatitis C,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that give the doctor a solid indication of the disease.endprint
譯文:例如,對于麻疹,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已確立,醫(yī)生能夠根據(jù)這些標準進行診斷。
在這一句的翻譯中,將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轉換成為漢語形式主動,但意義被動,更符合常見的漢語的表達方式,使譯文流暢自然。
例2. Sonic argue against treatment of childhood obesity because those children who will “outgrow” the obesity will receive unnecessary treatment and may be harmed by being labeled obese.
譯文:索尼克反對治療兒童肥胖癥,因為那些“超重”的兒童會接受不必要的治療,人們給他們身上貼上肥胖的標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這一句中出現(xiàn)兩個被動形式,其中“by being labeled obese”是施動者,按照漢語習慣要譯為主語,同時為“l(fā)abel”加上主語,這樣“by being labeled obese”相應轉換為漢語的主動語態(tài)“人們給他們身上貼上標簽”,“may be harmed”也相應轉換為“對他們造成傷害”。
(三)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換
類別轉換是英漢翻譯中常見的一種翻譯方法。英語與漢語之間諸多區(qū)別之一就是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差異。英語中豐富的詞綴使有些動詞和形容詞很容易派生為名詞,而且一個句子中只能出現(xiàn)一個謂語動詞,名詞化成為英語常見的現(xiàn)象,具有靜態(tài)特征。而漢語中的動詞可以在句子中充當很多成分,故多用動詞,具有動態(tài)特點。以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jù)漢語習慣進行詞類轉換,將英語的靜態(tài)轉換為漢語的動態(tài)。
例1. On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overweight younger adults and over-weight older adults is that the young adults have elevated levels of both fat mass and fat-free mass, but the older people have high levels of fat mass and lower levels of fat-free mass.
譯文:年輕人肥胖和老年人肥胖之間的一個主要區(qū)別是,年輕人的脂肪組織和非脂肪組織數(shù)量均有所增加,但是老年人脂肪組織數(shù)量增加,而非脂肪組織數(shù)量降低。
原文中“elevated”, “high ”和“l(fā)ower”為三個形容詞,在翻譯中,根據(jù)漢語的動態(tài)特點,將這三個詞轉換為動詞,分別翻譯為“增加”,“增加”和“減少”。轉換后的譯文讀起來通順流暢。
(四)主語突出向主題突出轉換
英語和漢語的另一個差異在于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而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英語基本的語法結構為“主語一謂語一賓語”,而漢語基本的語法結構為“主題一述題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兩種語言結構之間的差異,進行結構轉換,調整主語和主題,處理好英語主謂賓句型向漢語主述句型的轉換。
例1.It is not the intent of this book to make a judgment on the value of the arguments but to present the debates in a nonbiased manner.
譯文:這本書的意圖并不是做出孰優(yōu)孰劣的判斷,而是不偏不倚地呈現(xiàn)公眾的爭論點。
例句中的“It”為形式主語,真正的主語是“to”引導的不定式短語,漢語意思強調的是 “not the intent of this book”,在翻譯時,要擺脫英文的形式結構,翻譯為漢語時,把這本書的意圖作為主語,完成了主語向主題的轉換,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
例2. Children, teenagers, young adults (especially women during pregnancy), middle aged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must fight against lapsing into the unhealthy habits that are creating generations of couch potatoes.
譯文:這些不慎養(yǎng)成的不健康習慣創(chuàng)造出幾代宅在電視機前的沙發(fā)土豆,兒童,青少年,青年(特別是懷孕期間的婦女),中年人和老年人必須堅決抵制這些不健康習慣。
原文的主語是人,但整句圍繞著話題“unhealthy habits”展開,因此在漢譯時,要弱化主語,而是以“不健康的習慣”這一話題為中心,突出主題,然后按照語義和邏輯平鋪開來。譯文體現(xiàn)了漢語句子特點。
三、結論
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提出翻譯時脫離形式對等,重意義,輕形式,能夠指導翻譯實踐。此理論從詞匯、短語和句子等微觀層面出發(fā),研究英語與漢語之間的語法差異,使譯者能夠分析原文與譯文各個層面上的轉換過程,完成英譯漢中形合向意合轉換,被動向主動轉換,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換和主語突出向主題轉換。但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僅限于指導句子層級以下發(fā)生的轉換,未考慮到超出句子的段落、語篇層次。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36 頁.
[2](英)卡特福德著,穆雷譯,翻譯的語言學理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85-91 頁.
[3] 翟宗德,翻譯中的語言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 李德超,從維內、達貝爾內到圖里:翻譯轉移研究綜述[J], 重慶:四川外國語學報,2005(1),94-99頁.
[5] 郭富強,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6] 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85-91.
[7]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1: 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