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非裔文學作品中的空間視角與身份認同
——解讀戲劇作品《陽光下的葡萄干》

2018-01-01 14:13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貝里沃爾特非裔

蔡 徽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一、作者與作品

美國多元文化的沃土成就了美國非裔文學(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非凡卓越的成就: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非裔文學在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等多項角逐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殊榮,成為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國文學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族裔文學。背負著美國黑人反抗種族壓迫和歧視的沉重血淚史,美國非裔文學在政治運動與文學藝術的相互助力下日趨壯大、成熟,在以白人文化為主流的背景下努力探尋建構民族身份和傳承名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在眾多影響深遠的非裔作家中,筆者將視線聚焦于一位杰出的非裔女性作家洛林·漢斯貝里及其代表戲劇作品《陽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嘗試從空間視角解讀該劇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傾向,探討非裔美國人在融入主流社會、建構民族身份的進程中遭遇的困惑和障礙。

洛林·漢斯貝里1930年5月19日出生于芝加哥,其父母都來自于受過教育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她的叔叔威廉·利奧·漢斯貝里更是霍華德大學的杰出學者,教授有關非洲文明和文化的課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在小漢斯貝里心中培養(yǎng)了對非洲文明的早期崇拜。1948年,漢斯貝里就讀于威斯康星大學,學習藝術、文學、戲劇和舞臺設計;1950年赴羅斯福大學學習藝術。后來,她來到紐約,成為保羅·羅伯遜創(chuàng)立的自由主義報紙的撰稿人。在這段時期所撰寫的文章中,漢斯貝里表達了她對黑人生活、婦女問題和貧窮的非裔美國人反抗政治壓迫的關注。她最著名的戲劇作品 《陽光下的葡萄干》(以下簡稱為 《葡萄干》)于1959年在百老匯首演,一舉成名。這是在百老匯上演的第一部黑人女作家的劇作品,也是第一部在百老匯由黑人導演(勞埃德·理查茲)執(zhí)導的戲劇。29歲時,漢斯貝里贏得了紐約戲劇評論界年度最佳戲劇獎。然而,不幸在1965年1月12日降臨,胰腺癌奪走了她的生命,美好的前途和事業(yè)也隨之夭折。漢斯貝里雖然只有短短35年的生命歷程,卻對非洲裔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葡萄干》在百老匯上演了530場,堪稱是一部戲劇經(jīng)典。故事聚焦于南芝加哥市一個非裔家庭幾周來跌宕起伏的經(jīng)歷。這是一個貧窮拮據(jù)的非裔家庭,三代五口人蝸居在狹小破敗的出租房里,已故父親的一筆10000美元保單的到來給整個家庭帶來了希望,但是圍繞這筆錢的使用方式,也滋生了分歧和矛盾。母親萊娜用一部分錢在白人居住的社區(qū)支付了一幢新房子的首付,剩下的錢留給兒子沃爾特。沃爾特把所有的錢都用于投資,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們購買的位于白人社區(qū)的新居受到了當?shù)匕兹说牡种?。面對白人的威脅和利誘,全家人在母親的感召下重新凝聚在一起,雖然前行的道路布滿了荊棘和泥濘,但他們毅然決定搬往新居。

Richard A.Duprey盛贊漢斯貝里具備了深邃的人文主義的洞察力,已經(jīng)超越了種族的界線。John Miller則大贊她的戲劇性結構。事實上,該劇在百老匯的成功上演給當時處于美國社會中下層的美國非裔注入了強大的力量和信心,也為后來眾多有影響的非裔作家登上歷史舞臺開辟了道路。

二、空間轉向與身份認同理論

(一)空間轉向

20世紀后半葉,西方理論界刮起一陣“空間轉向”的旋風,學界對空間的認識取得了質的飛躍。1974年,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發(fā)表了《空間的生產(chǎn)》一書,重新定義了“空間”的概念,指出“(社會)空間是一種(社會)生產(chǎn)”,[1]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卻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活動方式。對于列斐伏爾來說,空間不是觀念的產(chǎn)物,不是預設的、靜止的容器,也不是單純的地理或物理概念,空間“是政治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是被生產(chǎn)之物”。[2]100

列斐伏爾從政治和經(jīng)濟的角度解讀空間,將“空間的生產(chǎn)”闡釋為“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福柯則更多的關注了空間與個體的關系,在??驴磥?,“對個人而言,空間具有強大的管理和統(tǒng)治能力”,[2]104“空間是權力實施的手段,權力借助空間的物理性質來發(fā)揮作用”。[2]105

美國后現(xiàn)代地理學家愛德華·索亞(Edward Soja)延伸詮釋了空間生產(chǎn)的三個層次,將“空間認識論”歸納為 “第一空間認識論”、“第二空間認識論”、“第三空間認識論”,分別對應 “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第一空間強調人們能夠感知的空間,體現(xiàn)為物質性和客觀性;第二空間是想象和概念的空間而非真實的空間;而第三空間是對前兩個空間的概括和升華,體現(xiàn)主觀與客觀,抽象與具體,精神與肉體的統(tǒng)一。

20世紀“空間轉向”的旋風開啟了學術理論界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范式,基于空間視角的探索和研究開始進入哲學、社會學、地理學以及文化和文學研究領域。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生產(chǎn)方式,是一個賦予空間于意義的過程,借助語言文字符號,在現(xiàn)實的景觀世界中,運用表征化的表現(xiàn)手段,在特定的空間下塑造與空間相互作用并且產(chǎn)生影響的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進而生成文學空間,進行空間意義的文化建構。

“所謂表征是指運用物象、形象、語言等符號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某種意義的象征或表達的文化實踐方式,這一文化實踐方式通常也被稱為‘表征的實踐’。”[3]在表征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憑借表征化的過程向特定的對象傳遞出觀念和情感信號,建構起事物的表征化的意義。例如,談及一所學校,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是教學樓、操場等特定的學校建筑和影像,是一個純粹的場景空間。但在表征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將其稱之為“母?!?,這一概念包涵了話語的情感體驗,對話語者來說,這是一個有著特殊價值意義的文化空間。從空間視角解讀文學空間,探索空間生產(chǎn)的背后隱性的政治權力、民族種族問題、身份政治、意識形態(tài)、道德和價值取向,滲透著人們對社會空間的理性規(guī)劃和社會歷史性理解,提供給讀者認識世界,構建社會倫理標準和價值觀的正確方法。

(二)身份認同理論

“身份認同主要是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思想震蕩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一種焦慮和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主體體驗?!盵4]從心理學視角出發(fā),身份認同是個體或群體建立對自我的認知并構建起歸屬感的心理歷程。究其根源,身份認同源于西方社會的文化差異、價值沖突和種族歧視等現(xiàn)代性矛盾,是主體在社會關系中漸漸覺醒的一種自我意識和自我確認,反映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試問主體何時會產(chǎn)生對自我身份問題的思考呢?正如魚兒離開水以后會產(chǎn)生生存的恐懼和焦躁一樣,當主體置身于一個陌生、復雜的環(huán)境下,自身所熟知的文化、習慣和價值觀都受到質疑和挑戰(zhàn)時,亦或是主體自身是弱勢文化的代表,在強勁有力的強勢文化面前,主體面臨強烈的沖擊和對抗,危機、焦慮和痛苦伴隨著希冀與重生的渴望,渴望一種主體性的接納與確認。因此,身份認同問題的出現(xiàn)與異域文化對抗所產(chǎn)生的危機感與喪失感緊密相連。身份是在個人所屬的社會群體的背景下形成的,是社會群體的特定文化決定的,也是文化賦予了個體產(chǎn)生一定的政治訴求。

三、解讀作品的空間視角與身份認同

(一)背景分析

在美國的種族地圖上,北方和南方之間永遠有一條界線。內戰(zhàn)之前,黑人奴隸不能合法地越過這條界限。為了擺脫南方奴隸主的壓迫,黑奴們千方百計地尋求逃往北方的途徑,在黑奴同胞和富有同情心的白人的幫助下,通過“地下鐵路”(the underground railway)(美國廢奴主義者幫助黑奴逃出南方的秘密通道)逃離南方蓄奴州,逃向北方的自由州。內戰(zhàn)后,奴隸制度被廢除,黑人有了選擇的自由。流散于美國各地的黑人可以自己決定他們住在哪里,即“用腳投票”來選擇是留下還是離開。南方大多數(shù)黑人仍然留在南方,其中一些人從農村遷移到南方城市,在城市地區(qū)形成了黑人社區(qū)。

1863年以來,雖然美國憲法相繼通過了第13、14和15次修正案,但對大多數(shù)白人來說,很難接受黑人與之平起平坐的現(xiàn)實,以3K黨為核心的極端暴力組織的暴行在南方蔓延。1877年聯(lián)邦軍隊從南方撤離后,白人種族主義者迅速摧毀了重建期間(1865-1877)黑人社會地位方面取得的進步成果。歧視、暴力、恐嚇,甚至大屠殺充斥著黑人的生活,造成數(shù)千人死亡,并使黑人回歸到一種新的被奴役形式。黑人實際上被剝奪了權利,成為佃農,生活在Ku Klux Klan的恐怖之下,甚至被準軍事組織私刑處置。

二十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美國社會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與此同時,黑人也開始大規(guī)模向北方遷移。1910-1960年期間,美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內部人口“大遷徙”見證了總共約500萬非洲裔美國人離開祖先的土地,在北部城市、西部和中西部定居下來。

(二)空間解讀與身份認同

筆者推測《葡萄干》家族的父輩們大約是20世紀以后追隨著“大遷徙”的步伐來到芝加哥定居下來的,他們希望逃避政治歧視、仇恨和暴力;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渴望他們的孩子享有更大的平等和更好的教育;幻想著突破身份的局限,能夠融入白人社會。然而,希望和現(xiàn)實之間總是有著巨大的落差。三代五口之家蝸居在狹小破敗的出租房內。房子僅有兩間臥室,導致家中年幼的孩子只能睡在客廳的沙發(fā)上。所謂的“廚房區(qū)”也并非真正的廚房,它本是客廳的一部分,被迫改造成必須發(fā)揮廚房作用的場所?!皬N房區(qū)”里的小窗戶是整個客廳接納陽光的唯一入口,窗臺上放著家中唯一的一株植物,“一種在窗臺上的小盆中頑強生長的弱小的植物”。[5]39房屋內的陳設讓整個家中彌漫著一種 “疲倦”的感覺,“所有的物品都被一遍又一遍地擦過、洗過、坐過、用過”。[5]23-24生活的絢麗色彩早已被日復一日的倦怠感磨光了。此外,他們還和鄰居共用一個浴室,所以每天早上,占據(jù)衛(wèi)生間成為家中每個人的首要任務。狹小的生活空間壓抑著家中的每一個人,抱怨、指責甚至爭吵在家庭成員之間萌生。

生活空間的局限折射出更為深刻的社會關系:這個租住于芝加哥黑人聚居區(qū)的一家人,只能從事女傭和司機等收入微薄的工作,孩童們從追逐過街老鼠的玩耍中尋找樂趣。狹小、骯臟和窘迫都證明了他們雖然遷移到了北方城市,卻沒有改變其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現(xiàn)狀。依據(jù)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葡萄干》一家人令人窒息的生存空間是被“生產(chǎn)”出來的,是其卑微的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臻g生產(chǎn)的背后是隱性的政治權力、民族種族問題、身份政治、意識形態(tài)、道德和價值取向相互交織和滲透,是非裔美國人在各種利益奮然角逐的社會中努力謀求生存空間的縮影。

另一方面,空間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人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活動方式,即空間表現(xiàn)出對個體強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物理性空間構建了一個潛在的“權力機制”,這種機制折射出了主體所依存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空間,兩種空間互為依托,時刻不停的錘煉和鍛造主體的意念和行為,進而發(fā)揮空間的影響和制約效應。作品中物理空間的局促和社會空間的桎梏促使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為改善生活空間,提升經(jīng)濟收入和和社會地位而不斷地嘗試和努力。

一家人命運的轉機發(fā)生在已故的父親給這個家庭帶來一筆10000美元的保險金。突然降臨這個家庭的一筆“巨款”讓被遺忘的夢想得以重新激活。兒子沃爾特身為家中唯一的成年男子,丈夫和父親的身份感和責任感讓他一直渴望擔當家庭主心骨,但貧窮和潦倒壓抑了他的男性氣概。保險金到來讓他看到了希望,沃爾特希望用這筆錢與同伴們投資,對于他來說,商業(yè)成功是提升家庭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只有良好的物質基礎才能保證非洲裔美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平等和幸福。

而作為保險金合法繼承人的母親則打算用這筆錢購買一處新的住所,解決家人迫在眉睫的需求。因此,沃爾特的商業(yè)幻想被母親拒絕了。雄心勃勃、信心百倍的沃爾特跌入了低谷。對自己雄心壯志的癡迷讓他逐漸忽視對家人的關愛,他埋怨母親的不支持、妻子的不理解,甚至仇視自己的同胞妹妹,指責妹妹既麻煩又忘恩負義。消極怠工、借酒澆愁最終迫使母親做出了讓步。母親在支付了位于白人社區(qū)一幢房子的首付以后,把剩余的錢給了沃爾特。然而,沃爾特的夢想像泡沫一樣很快就破滅了:生意伙伴帶走了他所有的錢,甚至包括妹妹后期繼續(xù)讀書的學費。全家陷入了悲痛和混亂。絕望之余,雪上加霜的是他們購買的位于白人社區(qū)的新居受到了當?shù)匕兹说牡种啤?/p>

《葡萄干》一家人渴望生存空間的背后寄托著非裔群體對身份認同的強烈訴求?!罢J同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主體問題,是主體在特定社會——文化關系中一種關系定位和自我確認,一種有關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追問?!盵6]面對異域文化的對抗沖擊,焦灼感與喪失感以及希冀與重生的渴望,迫使自我覺醒的主體努力地在社會關系中找尋自己的價值和定位,獲取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話語權,獲取社會地位和身份,從而滿足自己的現(xiàn)實目的和心理需求。非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三大種族,他們的祖先以其“特有”的方式來到美洲這片土地上,在謀求生存與認同的過程中書寫了一部部可歌可泣、悲壯慷慨的血淚史,種族、膚色和文化讓他們一度在焦慮和恐慌中惴惴不安、進退維谷。因此,謀求主流文化的接納和身份的認同成為一代代非裔美國人前仆后繼的追求和夢想。

沃爾特渴望身份的認同,渴望融入中產(chǎn)階級社會,但是他對身份的認識是非常淺薄和狹隘的,更確切地說,對生活的不滿使得沃爾特成為了弗朗茨·法農筆下“黑皮膚、白面具”的典型代表。效仿白人、認同其中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和其商業(yè)文化的本質使得沃爾特不僅無視自己的文化根源,還滋生了一種對自身文化鄙視的情緒。因此,沃爾特在白人主導的世界里,尋求尊重和認同之路異常艱辛和沉重,且只得以破滅告終。

與沃爾特的“白面具”相比,妹妹貝妮莎亦抱有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夢想,但是實現(xiàn)夢想的手段卻大不相同。劇作家漢斯貝里賦予了貝妮莎覺醒的黑人知識分子的形象,她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用文化和智慧武裝自己的頭腦,毅然拒絕被白人同化的黑人追求者,嘗試去接觸和了解真正的非裔文化,最終,她愿意追隨來自非洲的男友去往非洲,開啟一次尋根之旅,去親身體驗祖先留下來的文化。作為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第二代非裔,貝妮莎的成長歷程見證了非裔美國人為爭取自由、平等而進行的抗爭和努力,作為黑人知識分子的一員,相比于哥哥,教育賦予了貝妮莎更深刻的認識和社會洞察力,但是,年輕人的率真與耿直取代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精神美德,當家庭遭遇經(jīng)濟和權力等四面楚歌的危機之時,貝妮莎毫不留情地指責和嘲諷哥哥的自私和軟弱,憤怒讓她失去理智,親情和友愛蕩然無存。

面對多重危機帶來的混亂局面,母親萊娜挺身而出,她把責任歸咎于自己,迅速恢復內心的平靜,用謙遜、平和、堅韌和忍耐去感化身邊的年輕人。當信心和希望瀕臨滅亡時,當沃爾特準備屈服于白人惡意提議時,萊娜清醒地指出,這種自我放棄是一種倒退,“我們從來沒有那么貧窮過,我們從來沒有死在里面”。[5]143她引導孩子們追憶他們的父親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尊和種族自豪,這是非裔美國人的精神支柱,有足夠的抵抗力和持久性,使得一個民族能夠經(jīng)受壓迫和剝奪而始終團結在一起。

在母親的幫助下,沃爾特終于領悟了父親留下來的最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重新振作起來,義正辭嚴地拒絕了白人提出的交換條件,并宣稱“我們來自那些有很多自豪感的人,我的意思是我們是非常驕傲的人”,[5]148從而完成了他的精神成長。全家人在母親的感召下重新凝聚在一起,他們決定搬往新居,在焦灼與希冀中等待著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

四、結語

《陽光下的葡萄干》給了美國黑人最深刻的頓悟:祖先們代代相傳的精神遺產(chǎn),即堅韌、勇氣、自尊、種族自豪感和無條件的愛,才是種族身份的核心和精髓,但是如果黑人為了物質享受而放棄尊嚴,精神美德的傳承讓位于平庸的消費文化,那將是整個種族的倒退,他們將淪為真正的奴隸。漢斯貝里從遺產(chǎn)的角度提出一種基于傳統(tǒng)價值觀的真實的文化身份,非裔美國人的身份建構和認同不是建立在盲目的迎合、融入、謀求被白人同化的基礎之上的,是基于差異獲得的認同,其差異在于:美國黑人承受了三百年奴隸制和廢奴運動后隔離制度變本加厲的歧視和迫害,卻沒有被擊垮,支撐他們百折不撓、愈挫彌堅的強大力量是一份沉甸厚重的精神遺產(chǎn),領悟和傳承這一寶貴的遺產(chǎn)才是他們建構民族身份、獲取身份認同的根本之所在。

猜你喜歡
貝里沃爾特非裔
沃爾特·司各特誕辰250周年:他絕不只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小說家
朱姆沃爾特:武庫艦殘影
論美國非裔詩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詩學及其族裔訴求
請平民赴“國宴”
伊朗法院審理 美國女記者上訴案
列車5點22分進站
列車5點22分進站
苏州市| 大足县| 金秀| 新平| 镇巴县| 阳东县| 马边| 郓城县| 临汾市| 涟源市| 阿拉善盟| 沂水县| 嘉义市| 黄骅市| 石狮市| 南川市| 那曲县| 陕西省| 历史| 涿鹿县| 大埔区| 荔浦县| 扬中市| 和政县| 郁南县| 杨浦区| 晋中市| 罗甸县| 武夷山市| 肃宁县| 泸州市| 进贤县| 师宗县| 崇明县| 琼海市| 游戏| 张家口市| 辉南县| 广宗县| 岳普湖县|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