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玲??
摘 要:因“地”制宜,“地”在農村,因“材”施教,“材”為農村小學生。農村小學生普遍存在著數學思維單一,被動,敏捷度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等缺陷都亟待數學教師的關注、研究和解決,本文筆者針對以上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暴露的問題,提出幾點提高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一隅之見。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數學;思維
現今,素質教育雖然得到了廣泛推行,但由于種種外在的客觀原因的制約,農村教育的發(fā)展依然相對落后,教育的質量不高,學生的各方面的發(fā)展也遠落后于城市的學生。農村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和能力也亟待教師們的關注、研究和解決。基于農村小學生數學學情,筆者結合個人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淺薄的見解。
一、 由淺入深,讓學生在玩中學
農村的小學生從小就生活在缺乏學習氛圍的環(huán)境中,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都較弱,尤其是對數學這樣有難度的學科。適當降低數學的難度,增加數學的趣味性可以幫助農村學生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的趣味一方面來源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因此筆者在數學教學中注重聯系生活。例如,在教學“千米”時,筆者帶領學生在操場感受一千米,用腳步丈量一千米;在“認識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尋找一克的物體,用數學書來尋找一千克;用分蛋糕的例子解釋“分數的大小與分母的關系”。讓學生在這些生活實物與實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從而樂學。
二、 變“被”為“主”,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這里“被”指被動,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被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二)農村小學生的思維依賴性較強,較多處于被動思維狀態(tài)。這兩種被動表現都源于學生長期在填鴨式教育環(huán)境下,過多依賴于教師引導或者是灌輸,形成了思維的惰性。基于這樣的學情,筆者認為應變“被”為“主”,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其身其心其思維高度集中于數學學習中。因此筆者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以“解決問題”這一類題目為例,在出示條件之后,先問學生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看似簡單,但是長此以往,學生在看到條件后自然會想到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實際上是形成了一種主動思考的習慣,思維的主動性定將帶動學生課堂表現的積極性。
農村小學不善思考,也就不善提問,這也是思維被動性的表現。怎樣才能使學生不得不思考呢?——故意讓學生出錯。在出錯的情況下,學生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提問,尋求幫助。以三年級上冊三位數除一位數的教學為例。教材60頁例7,學生讀題審題之后,列式為:312÷4=,接下來的教學,筆者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點名一生板演,這位學生是一般偏上水平,她的板演是這樣的:
這樣的筆算顯然是錯了,但錯在哪兒呢?學生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不僅是這一位同學,全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此處不再是主動提問而是主動質疑。這時教師再給予正確的指導,學生理解了出錯的原因后再訂正,使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得到了加倍,這樣的數學教法能使農村小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轉向主動的探尋,學生數學思維得以發(fā)展。
三、 由一生三,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受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條件的影響,農村小學生普遍見識面狹小,思維較單一,缺乏變通能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在解法上不拘一格。但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在小組中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以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一課為例,我鼓勵學生在小組中自主學習。例題為我們呈現的是:“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根據周長的定義,學生不難想到把四條邊的長加一起,列出:“28+15+28+15”或“28+28+15+15”,根據長方形的特點:“有4條邊,對邊相等”,學生能得出“28×2=56,15×2=30,56+30=86”或者“28+15=43,43×2=86”。由一種產生三種解法,以上是多數小組的想法和解法。但有一個小組發(fā)表了不同的想法,他們從第一個算式“28+15+28+15”中發(fā)現,有兩個“28”和兩個“15”所以可以用“28×2=56,15×2=30,56+30=86”,又因為算式中有兩個“28+15=43”,所以可以用“28+15=43,43×2=83”。雖然最終得到的解法是相同的,但在探尋方法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僅是由一生三,而是由一生五,學生的思維呈現多樣化的發(fā)展。
四、 由“聽學”到“說學”,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大綱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因此,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訓練和發(fā)展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徐州市近年來提倡的“學講計劃”,提倡的也是鼓勵學生將聽懂的學會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農村小學生往往語言表達能力較低,不能用語言完整清晰地敘述思維過程,因此更要加強數學語言訓練。為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先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也是訓練學生表達的機會;其次,教師要耐心聽學生說,不應該打斷學生,更不應該批評打擊學生,這樣學生才能敢說愿意去說;第三,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表達觀點,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邏輯連接詞,比如用“首先……然后……最后……”, “之所以……是因為……”等句式去說。學習一些規(guī)律、結論、計算公式時,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強調學生敘述思路,可按照 “已知……和……,可以求出……”,或 “要求……必須先求出……”的句式去敘述;最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達進行總結點評,理清學生的思路,加深學生的理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農村教育現狀的大環(huán)境下,想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需要每一位數學教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生定學,以學定教,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研究、總結適用于農村教育的方法,為千千萬萬個農村小學生的學習和全面發(fā)展付出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孔慧英,梅智超編著.現代數學思想概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fā)展心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3] 郭思樂,喻偉著.數學思維教育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席振偉著.數學的思維方式.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