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玉
有史以來,大國一直是國際舞臺的主角,主導著國際格局的發(fā)展演變。正如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其宏篇巨著《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所言:大國做自己想做的,小國接受自己必須接受的。這也是長期以來國際政治的鐵律。但近年來,一個又一個中小國家或獨樹一幟,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或特立獨行,敢于向大國說“不”,甚至公開向大國叫板,給國際政治帶來了新的氣象。
國際權力的消散化給中小國家提供了更大的國際空間
長期以來,大國一直是國際政治的權力中心,即所謂的“極”。各“極”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左右著國際局勢的發(fā)展變化。冷戰(zhàn)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牢牢把控著各自陣營內的國家,賞從伐異,對于陣營內的反叛者和挑戰(zhàn)者,不惜直接軍事干預,顛覆其政權,確保對“從屬國”的控制。蘇聯(lián)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時,兩個超級大國主導著國際局勢的發(fā)展,美蘇和解則國際局勢穩(wěn)定,美蘇對抗則全球動蕩沖突。美蘇兩國壓制、管控著各中小國家之間的民族、宗教、領土爭端等矛盾與沖突。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憑借超強的綜合國力、強大的聯(lián)盟體系和國際制度性權力在國際舞臺上叱咤風云,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擊斃卡扎菲、絞殺薩達姆,令中小國家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寒而粟。然而,就在美國肆意使用權力的同時,國際權力結構也在孕育、發(fā)生著深刻變化。
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權力加速由美國向新興大國轉移,由大國向中小國家轉移,由國家行為體向非國家行為體轉移。與歷史上的大國權力轉移不同,此次國際權力的變化不再是大國之間的封閉性權力流動,而是大國、中小國家、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甚至是一國社會之內權力的重新分配。大國掌握的權力明顯下降,而其他行為體掌握的權力不斷上升,準確地說是國際權力進一步消散化。傳統(tǒng)的“極”化政治越來越難以描述當今國際權力的變化。隨著國際權力的不斷消散,大國主導國際局勢特別是掌控中小國家的能力明顯下降。與此同時,隨著大國戰(zhàn)略競爭不斷加劇,中小國家成為各大國競相拉攏和爭取的對象,國際處境之有利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各中小國家紛紛掙脫原有大國和陣營的束縛,在國際上更加獨立自主。部分國家通過在大國之間搞平衡,兩邊得利,甚至出現(xiàn)了小國漁利大國的奇特現(xiàn)象。此外,個別小國利用全球化時代技術和物質的擴散,成功發(fā)展出核打擊能力,對大國形成了有效制衡和威懾。對此,大國雖心有不甘然而又無可奈何,即使是大國合作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國的權力顯著下降、中小國家的地位大幅上升,都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
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敢于
對大國說“不”
隨著國際權力的消散,國際關系中的民主化有所上升。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奉行大國平衡戰(zhàn)略,既便是蒙古國這樣一個在地理上夾在中國與俄羅斯中間的內陸國也明確提出了“第三國外交”。依托大國平衡的戰(zhàn)略支撐,中小國家在面對大國施壓和頤指氣使時,不再像過去那樣選擇沉默和逆來順受,而是大膽站起來說“不”,甚至公開與大國叫板。杜特爾特領導下的菲律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杜特爾特上臺后,改變了前任阿基諾三世倚美抗華的外交政策。對于美國干涉菲國內事務,杜特爾特言辭激烈,即使對美前總統(tǒng)奧巴馬也絲毫不客氣,直接回應 “我是主權國家的總統(tǒng),我們早就不是殖民地了”,要求奧巴馬“放尊重點,別再對我們指手畫腳!”,還威脅要關閉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對菲律賓這樣一個長期依賴美國的小國,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即使如此,奧巴馬也只是取消與杜特爾特在東盟峰會期間的會晤而已。杜特爾特一上臺就著手緩和與中國的關系,特別是冷處理南海仲裁案,換得了中國的大量援助。出于與中國的競爭,日本不但宣布向菲提供87億美元的援助,首相安倍晉三訪菲時還專程前往杜特爾特家鄉(xiāng)參觀他的睡床和蚊帳。菲俄關系也得到明顯提升。通過奉行大國平衡戰(zhàn)略,菲律賓的國家安全與發(fā)展環(huán)境大大改善。
埃爾多安領導下的土耳其與金正恩領導下的朝鮮則是另外一種景象。面對美、德等西方國家對其國內政策的批評,埃爾多安在國內民族主義的支持下針鋒相對,公開向美國、德國叫板。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歐盟不會接受埃爾多安領導下的土耳其,埃爾多安則強硬回應稱要暫停入歐談判,同時提升與俄羅斯、伊朗的關系,在中東形成新的力量中心。反倒是美國、德國出于使用土耳其的軍事基地、維護北約內部團結的考慮主動推與土關系的緩和。朝鮮則將手中的核武器牌打到了極致。面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和國際社會的制裁,朝鮮不但穩(wěn)步推進核導計劃,而且聲稱要對美國關島實施核打擊,對美國進行反威懾。面對針鋒相對的朝鮮,特朗普政府最初的來勢洶洶很快就被證明是虛張聲勢。即使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協(xié)調、合作,通過多份制裁決議也難以讓朝鮮棄核。這不能不說是當今時代大國的無奈。
當然,向大國說“不”是需要資本的,不論是有利的地理位置、高超的外交手腕,還是可以迫使大國三思而后行的戰(zhàn)略性武器,否則結局將是一出悲劇。畢竟弱肉強食的叢林準則在當今世界依然大行其道,向大國說“不”拿捏不好最后吃虧的一定是小國。烏克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大國需要理解和尊重中小國家的選擇
雖然手段不同、原因各異,但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敢于向大國說“不”,折射出的是國內民主化逐步向國家間關系層面滲透的大趨勢,總體上反映了國際關系的進步,與建設和諧世界的前景是相向而行的。當然,這一進程無疑將面臨重重困難,也可能導致國際矛盾與沖突一定程度的凸顯與上升。但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正如國內民主化一樣仍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對此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并做好準備。
對大國而言,要理解小國的安全關切與利益訴求,尊重小國的外交多樣化選擇,而不是憑借手中的資源優(yōu)勢壓制中小國家,逼其依附自己。某種意義上講,能否理解和尊重小國,是一個大國是否成熟、理性、明智和自信的標志,也是衡量其是國際社會建設性力量還是破壞性力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需要看到的是,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個別大國依然霸權主義色彩濃重,打壓不屈從、不依附自己的中小國家。這無疑是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的。
對中小國家而言,則要把握好“度”。在大國平衡外交中,小國不應主動或被一個大國利用而損害另一大國的利益,也應避免將維護自身安全的武器用作向他國施壓、破壞國際穩(wěn)定的手段??傊?,只要對大國的核心利益保持足夠的理解、尊重和敏感,把握好與大國關系的相對平衡,中小國家完全有可能在國際政治中站穩(wěn)腳跟,并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為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講師)endprint